APP下载

从共营到共赢:法治类专业报与政法新媒体的融合与创新
——以《辽宁法治报》为例

2024-01-26杜洪宇

记者摇篮 2023年12期
关键词:政法辽宁法治

杜洪宇

当前,作为主流媒体的法治类专业报和政法新媒体,都需要一个新的机会打破困局,走出新路。

政法新媒体是“需求方”。我国政法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走过十余个年头,在舆论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但专业的政法新媒体也面临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内容同质化、人才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匹配等。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需要新的力量加入才能破解。

主流专业媒体是“供给方”。主流专业媒体承载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的使命。作为内容生产方,专业媒体有较强的系统策划能力和优秀的传播人才,以及在实战中历练出的极具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存量市场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专业报向增量市场要效益,这种专业能力既是其自身发展的新要求,也是社会所需。同时,这也是符合政法新媒体需求的外部新力量。一方有需求,一方能供给,市场的“天然撮合”让双方走到一起。主流媒体要承担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政治和社会职能,让双方的合作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一、传统专业报的“先进产能”

本文将以《辽宁法治报》为例,进行深入分析。《辽宁法治报》(曾用名《辽宁法制报》)创刊近40年,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致力于媒体融合发展,储备了大量既具备新闻传播知识,又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些专业人才正是专业报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过硬。辽宁法治报社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定盘星”,造就了一批政治上过硬、思想上坚定的专业人才。

二是业务过硬。对于全省政法机关来说,政法新媒体平台特别需要懂法律、具备匹配度的新媒体人才。法治专业报人才的复合属性以及在报道实践中积累的法律素养成为他们的竞争优势,这支人才队伍在数量上足够支撑,在质量上“来之能战”,是一般的机关报和都市报难以拥有的专业人才。

三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过硬。近年来,辽宁法治报社通过常态化系统培训,锻造了一批拥有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创意、生产、传播、运营、管理、技术等相关能力的编辑、记者,具备市场所需求的服务能力。

二、政法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受人员编制和人才结构制约,政法新媒体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政法委作出“把宣传舆论工作重心转移到政法网络新媒体上来”的工作部署,提出“大局为重、打赢为要、融合为径、内容为王、圈粉为本”等新理念,重视发展网络新媒体已成为政法机关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各级政法新媒体面临着人才、人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以辽宁地区为例,大多省级政法单位宣传部门的基本人员配置为4至5人,市级政法单位宣传部门的基本人员配置为3至4人,区县级政法单位宣传部门的基本人员配置为2 至3 人。可以说,战场庞大,任务艰巨,但兵马不足。不仅如此,政法单位宣传部门还要承担大量的机关事务性工作,常常顾此失彼。因此,政法新媒体发展“冷热”不均的现象比较普遍。“冷”的地方,日均发布信息少、粉丝数量少,影响力弱势明显,且常使用官方话语体系发布信息,缺乏群众视角,造成信息内容的“生涩冷硬”,难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从“物理积聚”到“化学反应”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专业报,是传统媒体中的传统媒体。政法新媒体,是比官方要求更“官方”的平台,在叙事上,对法言法语的规范要求极高,一些微小的差池就可能在社会上造成误解,所以用心讲好政法故事,用情传播政法声音,其内在的要求更高。

法治类专业报与政法新媒体相融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如果给法治类专业报人才和政法单位宣传人才分别贴上属性标签,那么一般情况下,法治类专业报人才对应的标签有:讲政治守纪律、懂传播且懂法治、系统策划能力较强、具备媒体融合的意识和技术、对法治类专业术语理解力较强、具备群众视角等。政法单位宣传人才对应的标签有:讲政治守纪律、懂法治、官方语言掌握精准等。

从物理积聚的层面看,两者的一般属性标签有一个必须的共性,那就是“讲政治守纪律”。主流媒体必须讲政治守纪律,要坚持团结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掌握好时度效,引导人们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始终保持正向、及时纠正偏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从这个属性看,一般的传媒公司是难以匹配这个先决条件和重要功能的。在这一前提下,其余属性的相加,完整地契合政法新媒体的时代要求,二者以互相补充的“完整能力”共同形成新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传播力、社会影响力、法治公信力。这个新力量有着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使合力汇聚的社会引导力能够导之有力、导之有方、导之有效。

从化学反应的层面看,从两两相加到两两融合,最终生成的合力远远超过各自力量的总和。在新的平台上,共生共融的效能可能实现几何级数的提升,目标是实现法治宣传舆论工作影响力的“溢出效应”。这个“溢出效应”体现在,用好政法“富矿”,发掘、讲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法故事,用心用情做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让政法宣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化学反应还体现在“视角”的转变,以新闻媒体的“长板”补足政务媒体的“短板”,改进话语文风,用老百姓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语言传播信息,特别是用数据、典型、案例说话,提高报道的可信度、感染力、说服力。

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专业报做专业事。《辽宁法治报》组建了融媒体发展中心,将“中央厨房”设在报社,并在省级政法合作单位分别建立驻政法单位融媒体工作室,分别委派3至4人入驻。在辽宁省的14 个地级市,分别建立驻市融媒体工作室,设2 名基本人员。在整个报社,从事融媒体发展工作人员占报社采编人员的比例为80%。

《辽宁法治报》融合创新转型布局的起步并不算早,属于“先摸石头后过河”。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2019 年,当时的《辽宁法制报》在辽宁省委政法委设立融媒体工作室,以“省字号”打样,目前已经在全省各市、县区政法单位全面开花。其共营规制一般为:

1.政法单位组建管理团队。政法单位是账号的主体,管理团队来源以政法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为主,负责对政法新媒体进行规划、建设与管理,并开展日常组织、协调、落地等工作,拥有最后的确认权。

2.报社组建创作团队。创作团队成员在报社编委会领导下,对应战线的编辑、记者负责对法治信息进行收集、整合与发布,创作符合政法战线职能特色和用户需求的各类内容,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

3.团队合作,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综合采用文字、图片、动漫长卷、海报、H5,特别是VR视频、航拍等多种方式,为讲好新时代政法故事开创新形式、打开新视角。

从表面看,传统媒体只是提供人力,但实质上,这是传统媒体在全新领域的耕耘和拓展。通过优势互补,传统媒体与政法新媒体各得其所。从政法新媒体看,政法单位需要与传统媒体合作生产出相应的内容,以更好展示自身形象、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从传统媒体看,其生产的内容可以借助各个政法单位权威平台,更精准、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传统媒体与政法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五、打造政法新媒体服务专业“生态链”

辽宁法治报融媒体发展中心本身就是一个聚合平台,通过合作运营的政法新媒体矩阵,利用每个点阵的信息传播与整合,逐步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平台。

1.点线面贯通,构建新矩阵

《辽宁法治报》以各级政法单位新媒体为点,以省、市、县区政法单位为经线,以省内14个市政法单位为纬线,以省委政法委平台为统领面,以公检法司战线为引导面,点线面贯通,共同构建了崭新的传播矩阵。

《辽宁法治报》目前与省级政法单位签约共同运营的政法新媒体项目有4个,分别由辽宁省委政法委融媒体工作室、辽宁省法院融媒体工作室、辽宁省检察院融媒体工作室、辽宁省司法厅融媒体工作室负责相关业务运营。与市级政法单位签约政法新媒体项目11 个,与县区级政法单位签约45个。

统领面是以省委政法委为圆心,辐射市级政法委平台和县区委政法委平台。同时,以市和县区委政法委为圆心,辐射市级公检法司政法单位和县区级公检法司政法单位。引导面是以各省级政法单位为圆心,形成各自战线纵列。如从省高法到市中法再到县区法院,形成三级联动的政法信息网络。

统领面和引导面融合共生,形成政法新媒体矩阵。截至目前,《辽宁法治报》在辽宁政法新媒体运营所集聚的精准“粉丝数”已达百万量级。

2.专业融合,打造服务“生态链”

辽宁法治报社现已组建包括采编、视频、设计、策划、文案、校对在内的融媒体专业团队,为全省各级政法新媒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的政务网站搭建和政务新媒体“策、采、编、审、校、发”综合运维服务,实现政法新媒体文、图、视频、H5等多元化呈现和“网、端、微、视”多维度运营,打造“一站式”政法新媒体服务“生态链”矩阵。该矩阵的专业素养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采编发布。报社拥有一支“硬核”团队,长期从事新闻一线采编工作,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把关能力可靠,能够提供权威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发布服务,能为合作单位提供优质的政法新媒体运维服务。另一方面是专业技术支撑。专业的技术支撑能满足多项技术需求,提供政法平台搭建、程序开发、全网排查、智能检校等服务,为政法服务和信息传播开启“加速度”。

六、让全媒体报道“活起来”

1.策划先行,全线激活

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抚顺市雷锋小学少先队员回复勉励语、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辽宁法治报融媒体发展中心抓住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辽宁省是“雷锋精神”发祥地这一重要特征,以“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在辽宁政法单位的传承与发展为剖面,策划推出“沿着雷锋的足迹——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振兴发展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

雷锋在辽宁的沈阳、鞍山、抚顺、营口、辽阳、铁岭6个城市生活过。记者联动六地政法单位,共同沿着雷锋在辽宁闪光的足迹进行联合调研采访,探究新时代雷锋精神在广大政法干警队伍的折射与映照,以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和极具历史感的观察,连续半个月为各地的政法单位展示自身形象呈现了具有连续冲击力的“现象级”作品,共采写编发系列全媒体报道12篇,精准阅读数达到百万,受到各级政法单位的好评。

2.社会联动,满盘皆活

2022年4月,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辽宁法治报》以代运营的辽宁政法新媒体矩阵为基本阵地,联合省委政法委及基层政法新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展开大规模宣传。这次宣传有三项创新。一是邀请当代雷锋郭明义、奥运冠军张宁为反诈代言。二是主动对接本省短视频“大V”账号运营方,凝聚社会合力。三是联合铁岭民间艺术团,积极创作老年群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小品、小戏等文艺作品。本次活动社会影响力巨大,发布相关稿件近300 篇,点赞量突破300万,短视频作品播放量达6100万次。

各政法单位采取“专业新媒体团队+”模式,积极打造“一体化”格局,新媒体工作能效明显提升,亮点纷呈。其中,“辽宁政法”新媒体系列账号,从此前的全国省级同类账号排名20 至30 名,逐步冲进“第一方阵”,至今月均排名稳定在前10 名。“辽宁高院”微信公众号在2022年2月全国中、高级法院榜单中排名第18位,首次挺进前二十;3 月榜单中排名第16 位,4 月榜单中排名第8 位,至今仍稳定在“第一方阵”,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幅攀升。

聚焦政法单位的生动实践,走向群众心坎,是主渠道、主阵地发挥宣传效能的重要路径。法治类专业媒体、政法新媒体共营下的新媒体产品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新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手段,深入一线挖掘鲜活案例、报道火热场景,善于把法言法语转化成网言网语,与读者实现同频共振,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政民关系。

七、结语

真懂新媒体、善建新媒体、会用新媒体、用好新媒体,共同的指向让法治类专业报与政法新媒体走在一起。这是一项双赢的选择。在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政法新媒体应大有作为。专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发光发热”的效能不变,在与官方合作的过程中,依托自身公信力,逐步走向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新路径,增加效能,亦可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政法辽宁法治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辽宁之光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01海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