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叙事策略
2024-01-26刘日忠
刘日忠
一、中国故事的叙述策略
在历史纪录片的制作中,讲述故事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故事的叙述要符合事实,避免篡改历史,同时也应该呈现出故事中人物的个性以及故事背景的复杂性。另外,故事的叙述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加观看的吸引力。为了达到这些效果,制作者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解析,对专家学者进行现场采访、使用入情入理的解说和配乐等。此外,故事的叙述还需要注意叙事的结构和编排。可以运用传统的故事结构,如引子、冲突、高潮和结局。同时,在编排故事时,应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走进历史发生地,今昔时空交错加强真实性,以便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故事。最重要的是,历史纪录片的叙事应该以客观、严谨、真实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历史,为观众呈现一幅真实、清晰的历史画卷。另外,历史纪录片的叙事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背景和接受能力。制作者需要了解观众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和心理预期等,适当调整故事的叙述方式和风格。同时,应引入一定的教育元素,让观众在欣赏历史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启发,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以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寻访特殊解放区的兵工往事》为例。该纪录片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电视中心出品的长篇历史纪录片,通过走进它的诞生地——大连湾沿岸的龙头山,寻找那些有温度的历史细节,挖掘历史背后那些被时光消磨了的人与事,讲述当年的真实往事。
二、巧妙构建叙事结构
1.构建真实的中国故事叙事结构
历史纪录片是通过影像、文字等多种方式,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和呈现的一种节目类型。相比于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和学术论文,历史纪录片以其具有第一现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的特点,引导观众进一步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因此,历史纪录片所呈现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是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历史事件的主观解读密不可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述传达给我们的,对于历史资料的解读各人不尽相同,因而也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观和史学解释。而历史纪录片的制作者往往只能选择和采纳其中的一种历史观来解释历史事件、选择切入点和讲述方式,在我国,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制作者在制作历史纪录片时,需要经过广泛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对,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但是,在呈现的过程中,由于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和传达方式的选择,纪录片的真实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与局限。
同样以纪录片《并不遥远的记忆——寻访特殊解放区的兵工往事》为例。为什么要拍摄《并不遥远的记忆——寻访特殊解放区的兵工往事》?因为这里有“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有“党的好女儿”赵桂兰,更有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为那段兵工传奇奉献一生的老兵工人。1947 年至1950 年,这里共生产炮弹545799 发,自配改产引信8.13万个,生产六〇迫击炮1430门,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在中国兵工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些就是故事架构的基础,但并不是创作的全部。
二是历史纪录片除了追求历史探寻和呈现以外,还包括推理与发现。在历史的时空里存在很多偶然与不确定性,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或独特性、传奇性,需要在制作的过程中被选择性地记录和呈现。这也是在创作过程中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
如何保证历史纪录片中推理与发现部分的真实性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第一,历史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有严谨的制作流程和程序。包括资料收集、审核、编写脚本、拍摄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专业人士的审核和把关,确保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尽可能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第二,历史纪录片的制作者需要遵从学术规范和普遍历史观。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历史解释是存在的,但也有某些普遍存在的、公认的历史观和历史解释,制作者应该尽量在这些方面做到准确和公正。第三,历史纪录片需要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和深度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呈现,可以尽可能触及历史事件中的不同方面和人群,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思考。同时还应当对事件的原因、影响进行透彻分析,引导观众思考,切实提高观众的历史素养。
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所追求的基本准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只有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才能引导观众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
纪录片拍摄的旅程,是一次前途难料的跋涉,现场感的纪录为文献的资料填补了另一层维度——真实性。口述的历史,是佐证史料的珍贵文献。例如《并不遥远的记忆——寻访特殊解放区的兵工往事》中,受访者刘孔学,1930 年生人,胶东革命老区闯关东到大连。通过老人入党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窥视到1948 年前后党组织在大连地区的现状。老人说:“八十几名工友,谁是党员相互不知道,都是单线联系;入党宣誓的地点就在龙头山,开党组会是秘密行动,到海边边打蛎子,边开党小组长会。”
2.采用丰富的表述模式
历史纪录片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更倾向于视觉塑造的画面质感。当历史纪录片被视作一种节目类型时,就很容易出现表述模式和呈现方式问题。毕竟,历史纪录片需要吸引观众,才能有更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历史纪录片也需要给观众带来正确和准确的观看体验,纪录性表达样态和表现型塑造如何相处共存,以及如何在表现历史事件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历史口碑,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一,历史纪录片的表述模式问题。历史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历史事件的再现效果。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多采用纪录式手法,以时间线为脉络,通过一些学术讲解和视觉资料呈现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特点。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历史纪录片的表述模式也开始更加多样化且趋向情感与故事交织的样态。例如音效、平实又富有情感的解说、动画、时空交错等元素被集成进来,满足观众对节目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需求。
其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视觉表现要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尊重与真实性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主题,采取不同的表述模式和呈现方式,兼顾观众需求和历史文化传播的宣传导向。例如,对于某些具有敏感性历史事件的表述,纪录片《埋藏的记忆》就面临历史真实性与情感表达取舍的选择。这是一部穿行于历史和现实的作品,是对当时中苏友谊的印证。该片以旅顺苏军烈士陵园为原点,讲述1945 年至1955 年,那段中苏友谊在今天民间的延续。旅顺苏军烈士陵园是中俄两国民间交流的舞台,每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来自中俄的凭吊者会聚于此,讲述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与事,这里是那段历史的现实注解。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既增加历史纪录片的现实感,也可以带来一些创新性和趣味性。但是,切记不能过多追求表现性,而忽略历史的真实性和深度。同时,制作历史纪录片的机构和制作者也需要在长远愿景与价值体系上进行理性思考,使历史纪录片的内容具有社会价值和长久传承价值。
3.担起历史文化传播传承的使命
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介绍历史文化的媒介,直接关系到历史记忆的传承和文化价值的传播。因此,历史纪录片的制作者和播出机构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展示历史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制作方在制作历史纪录片时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尊重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全景呈现来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明,同时使观众更加客观地认识到历史的本来面貌,培养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此外,历史纪录片应重视整合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增强历史纪录片反映历史进程、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文明介绍的功能,全面展示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最新进展。
历史纪录片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唤醒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打造视觉感官效应的同时注重内容的严谨性,加强历史正义的流传和伦理教育,通过历史的再现和人物的演绎以及对事件真实性的说明,打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氛围,推动历史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发展和传承。
三、国际传播的中国故事叙事方向
1.依据中国国际传播策略做好选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我国在历史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上需要立足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传播的纪录片表达方式,展现更佳的视听效果,为推进历史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创造条件,打造良好的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因此,在选题上需要具备鲜明的思想导向性,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重任。
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入手,在选题上彰显当前我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价值理念和主张诉求,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选题核心,确保相关理念可以得到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展现。再从历史角度对选题进行深度拓展,通过时间轴纵向延伸,通过镜头摆事实,讲好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结合我国相关的国际化大型工程项目和战略深入挖掘纪录片的选题,把握好历史纪录片的题材背景,深挖历史背后的文化因子、文化背后的民族因子,以及整部纪录片所暗含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为国际化大型工程项目和战略的实施营造思想氛围、增进思想共识,潜移默化地让观看这些纪录片的外国观众更加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认同中国所选择的发展方式,更加了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塑造更加鲜明、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2.合理运用纪录片语言构建国际叙事内容
面向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要采用更加适合的纪录片语言表达方式。在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结构选择和叙事内容的表达,需要根据不同地域观众的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以满足国际观众的需求。历史一旦说出就是当下,历史纪录片要想走出疆界,就必须对观看人群进行深入了解,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欣赏特点、观看心理,以此来构建有针对性的叙事内容,激发观众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观看心理,增强国际媒体对中国叙事内容的潜在认同,达到更好的观看效果。因此,在纪录片拍摄前,可以在内容展示方面做好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进行整体策划和内容制作。
在进行纪录片拍摄时,制作团队可以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团队的相关作品经验,也可以联合他们的团队进行历史纪录片的策划和制作。联合制作时,国内团队主要负责选题内容的构建、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国外团队则可以依据他们所了解到的国际观众的特征,对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创作手法、呈现逻辑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确保制作出的历史纪录片成品既内容专业、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又故事新颖、激发起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既有浓厚的中国味儿,又能跨越文化差异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在叙事方式上得到国外观众的认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地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纪录片生动形象且具有内容上的真实性、题材上的教育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题材。未来我们进行历史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对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进行细致的考究,构建更加唯美的故事场景,选择更加巧妙的叙事结构,融入更加明确的民族思想的情感和文化的内涵,突出中国故事的价值理念。同时,要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做好中国国际传播的战略,了解国内外群众在观看历史纪录片方面的差异性,加强与国外文化之间的对接,强化纪录片叙事过程的引导性,从而拓展中国历史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深度和广度,在潜移默化中讲好中国故事,以纪录片的方式在国际上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