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需要“烟火气”
2024-01-26李晓峰
李晓峰
2022年10月23日,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倍感振奋,“欢迎大家多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讲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期待,也是新闻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
一、为什么新闻需要“烟火气”
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传播的信息,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一些新闻工作者采访归来,仅仅按照材料复制粘贴,忽略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新闻传递的不是公文式的东西,而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
什么情况能说明这个新闻有“烟火气”,老百姓爱看呢?当看新闻时,不困、不累就说明新闻有味道了。一些年轻记者在从业之初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在稿子里必须要说点官方的语言。
新闻的“烟火气”不是指内容上尽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中挖掘软性内容,而是指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
新闻记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有“烟火气”的新闻呢?
1.接“地气”,在基层才能有“烟火气”
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迈开双脚,才能感受到“烟火气”,才有可能创作出受众爱看的报道。比如《南京日报》的一则消息《看谷里街道全面达小康的农民增收明细账》,通过一张印着详细增收措施的“明细账”来看江宁区谷里街道如何实现全面达到小康的目标。如果记者没有找到街道干部唠家常,这个新闻就不可能诞生。
新媒体时代,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有了更多便利的选择,但只有迈开脚,深入现场,用心去感受,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故事。
2.有眼力,发现平凡中的“闪光点”
能够深深打动受众的新闻人物,他们要么在生活中勇往直前,要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记者在挖掘这些新闻人物时只需要做对一件事: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放大角落里的光辉。
比如,2021 年感动中国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只脚”,却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女,写出了“踏出贫困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记者在报道中用镜头聚焦这样的细节:在地里干农活的时候,张顺东负责挖红薯。他用一只手举起锄头,用力挥下,挖出红薯。李国秀放下篮子,用脚捡起红薯,准确地扔进篮子里;炒菜时,张顺东用仅有的手掌拿着勺子,李国秀用脚握住炒锅的手柄。新闻将这些感人的细节都展示出来,让人物更加立体,引起观众共情。
3.有脑力,展现新闻的价值取向
新闻是有价值取向的,它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记者需要有脑力,多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为百姓、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报道,只有这样,记者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4.有笔力,关键在于有真感情
做新闻、讲故事,真情流露胜过辞藻万千。记者来到新闻现场,采访新闻人物,要先把自己完全融入进去,只有自己被感动了,创作出来的新闻才有可能感动受众。笔力可以练出来,感情却很难造假。只有投入真感情,记者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
在各地“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活动现场,经常能够听到记者讲述的感人故事。比如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曾经讲述过一个感人故事:一个在西藏当兵的爸爸牺牲十年,妈妈却把这个消息深埋心底,对儿子瞒了十年,后来记者带着他们的儿子去西藏重走英雄之路,也帮他寻找到心中缺失的十年父爱。这个故事不仅让大家看到了戍边战士的寸土不让和背后军属的坚强支撑,也通过记者的记录把壮阔时代里的充满力量的微观故事讲述给更多的观众,这是作为记者的一种浪漫、也是一份荣光。
二、新闻“烟火气”要培养的三种能力
1.视角转换的“吸引力”
新闻记者要变工作角度为生活角度,变居高临下的角度为平等沟通的角度,要把自己的视角“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聚焦”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本溪广播电视台开办了《启航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的新闻栏目,邀请市委办局“一把手”走进直播间进行系列访谈。其中有一期是教育局的访谈,按照传统访谈的思维,提问是:“您好,赵局长,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请赵局长简要介绍一下我市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本溪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则采取了小视角、小角度进行提问:“赵局长您好,其实高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又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接下来请赵局长谈谈高考的话题。有很多人都在说往年都看不懂高考题目,但今年连高考准考证上的高考时间和高考科目都看不明白了。那么今年新高考改革改在哪里呢?”
这种报道方式通过视角的转换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聚焦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
2.拨云见日的“观察力”
“烟火气”所需要的观察力,实际上指的是新闻的采写者在报道过程中对经济信息、经济现象独特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对一些看似普通、常见的新闻素材信息整合、梳理、分析,解读出现象背后更加深刻的信息或规律。如:《老司机迷路了》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的变化,《大缸不见了》反映的是老百姓菜篮子丰富了,不用老吃酸菜了。这就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放在大主题的背景下,找到有效的载体。
3.通俗易懂的“表达力”
“表达力”指的是把受众不容易弄明白的经济现象、术语、公文式的条款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使抽象思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到落实的能力。表达力程度高低的表现就是观众愿不愿意看。如一则新闻中表述:“2018 年以前,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七八个大盖帽也管不住一顶破草帽。因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造成一种所谓的‘九龙’治水现象。2018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某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完成,这也意味着对市场监管进入新的阶段,市场监管体系得到改革,从前‘九龙’治水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今天邀请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领导走进直播间,详细了解一下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机构改革情况。”这里所有语言都让老百姓听得明白,听着亲民、有味道。
三、新闻“烟火气”的几种常见写法
1.以故事带新闻,增强非事件新闻的可视性
新闻报道需要展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观众带入新闻,使观众身临其境,激起观众的阅读、观看兴趣。
在写非事件新闻时,特别是成就报道时,记者经常会运用“从某局获悉”“从某办了解到”等词语,枯燥乏味,也很单调。记者应在新闻背后找到故事,找到故事之后再找到人物,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倡导记者增强脚力,因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出鲜活的故事。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光芒。一般的成就报道都是找到两三个故事来呈现成就。
例如:“记者从市税务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关注企业融资难问题,将非必要事项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市税务局将服务做到纳税人的心里。”这一新闻内容可以换一种有烟火气的报道方式:“某区的李某某一直想开办一家融合菜馆,由于缺少资金,特别是面对烦琐的手续,李某某有点犯难,不过,在税务局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后,李某某利用税务系统全新推出的政策,一次性贷款80万元,又通过税务新手服务站的小程序几分钟办妥了手续,解决了资金难题。李某某融合菜馆马上就要开张了。”
2.寻找“关联信息”,将同题新闻做成独特新闻
一条新闻往往内容会分为“主信息”和“关联信息”。一项重要措施或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影响或即将影响一些人。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来深化新闻“主信息”。如:南京将从11 月28 日起,发放第二轮乘用车新车购车补贴,最高5000 元/辆。在报道这条新闻主信息时,记者梳理近期全国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发现苏州、长沙等地均推出购车补贴政策,促进汽车消费。不仅对比了各地的补贴金额,还发现有的地区出台了放宽小汽车购买指标申请资格等优惠条件,将同题新闻做成了具有看点的独家报道。
3.捕捉细节,软化新闻、活跃新闻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通过细节使新闻“活”起来。新闻要讲故事,这个故事一定要涉及人。而对这个人的描述要突出细节。细节不仅让新闻生动起来,也能让新闻更有感染力。
如交警部门圆满完成国庆期间的安保工作这样的一篇常规报道。节日期间,本溪交警全员上路,保障路畅人安,旅途交通顺畅无阻。在撰写新闻报道时,可转换叙述方式,如:明山交警老张的岗区在解放路某路段,节日里面对每天暴增20倍的车流量,老张每天早上6点半就来到自己的值勤点,疏导交通处理事故。他在自己负责的2000 米路段上,每天不知道要走上多少个来回,下午4 点的时候,记者好奇地让老张打开微信运动,一看步数竟达到3 万多步。这样的新闻报道,有故事,有细节。
四、新媒体“烟火气”,标题是重中之重
要想激发用户打开新闻报道的欲望,新闻标题中要有用户感兴趣的词语和需要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想要使稿件点击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一个好的标题非常重要。可以说,在一眼只能看见标题看不见内容的电子屏幕上,如果标题打动不了受众,不能吸引人点击,那么再好的内容也没用。相反,如果标题引人入胜,受众看一眼就想要点击,那么好的内容就能进一步呈现,也就能够更好地传播。
传统媒体在搭建自身的新媒体平台时,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大方端正、权威、主流的格调,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接地气、有烟火气。
1.优中选优
一篇好稿需要反复琢磨,来回修改,一个好的标题也是一样。一个人思路有限,大家集思广益,也许就能起出一个好的标题。针对一篇稿件,可以起出几个标题,大家投票选择,各抒己见,讨论出一个最终的结果,一个满意的标题也就应运而生。很多备受关注的现象级产品都是在这样的沟通与打磨中出现的。
2.量身定做
传统媒体的标题如何修改,才能带有新媒体的特色呢?新媒体的受众更喜欢轻快、灵动、有趣的标题。传统媒体既想要有深度、高度和锐度,又想要有传播的广度,在标题上自然要下一番苦功。比如,电视新闻的标题是《龙山泉啤酒引进先进工艺年创利税3 亿元》,新媒体端改为《天呐,家乡的啤酒竟然是这样做出来的!》,新媒体标题引入了“家乡”两个字,更有人情味。再比如,电视新闻的标题《关注“第一媒体”天涯何处不本溪》,新媒体端改为《还没有关注本溪电视台公众号,你就out 了!》,新媒体标题更有吸引力。总的来说,这些新媒体标题,不仅突出了新闻主线,而且更具戏剧性和生活化,特色明显。
3.共情共振
什么叫做共情共振,最理想的状态是新媒体小编能和受众“玩到一起”。对于标题而言,文无定法、标无定论,只要导向正确、符合传播规律、受众认可、不做标题党,一些语言上的突破,应该都是可以尝试的。在守住底线、守住导向、守住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新闻工作者最大化进行语态创新。
五、结语
传统媒体的宣传往往主题重大、事关全局、庄重严肃,但不意味着所作报道高高在上、冷漠寡情。要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多一些民生内容和百姓视角。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千万家。百姓生活就是具体的事、细小的事,正是这些小事构成日常生活。主流媒体盯住大众话题,大有文章可做。百姓生活丰富多彩,许多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美食风味。
传统媒体要善于抓住这些,融入宣传报道。贴近大众,也要把握时机节奏,与社会情绪脉动相一致,张弛有度,灵活变动,议题紧紧扣在群众的需求点上,功夫下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主流宣传报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多问民生事,走进百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