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滋味养成史 一口吃尽百转千回
2024-01-25魏水华
魏水华
公元1077 年4 月,身处政治斗争漩涡的苏轼,身心疲惫,自请外放,来到江苏徐州担任太守。时值仲春,苏轼看到当地百姓春天丰盛的餐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春菜》:“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全诗充斥着对朝廷里“肉食者”们的不屑,和对乡间清新滋味的向往。
远在江西老家照顾母亲的黄庭坚看到这首诗,总觉得苏轼写的江南饮食差点意思,于是也写了一首唱和之作《次韵子瞻春菜》:“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在黄庭坚的笔下,蔬菜有苦菜、莼菜、菰菜、蒌蒿芽、蔊菜;荤菜有黄鸡、白鹅、甲鱼;更不用说千姿百态的菌菇,和多种多样的香料,俨然一幅活生生的江南尝鲜图。
黄庭坚出生在洪州,别号是“豫章先生”。“洪州”和“豫章”这两个地名上一次共同出现,还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说的正是黄庭坚的故乡——江西南昌。他笔下那些诱人的鲜蔬、水禽、菌菇和香料,正是今天南昌那充满辨识度的、锐利又温婉的滋味。
吴头楚尾,烹就一身风流
汉高祖五年,刘邦派颍阴侯灌婴平定江南,设立豫章郡,并且在鄱阳湖上游修筑“灌婴城”,作为豫章郡的军事政治中心。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南昌建城之始。
事实上,这个选择并不是一时起意。南昌这座王勃笔下“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领瓯越”的城市,一直有着重要的地理价值。它占据着长江水系最中心的位置,上可达蜀道难的四川盆地,下可至富庶的长三角平原。同时,江西地区复杂的水系和连绵起伏的丘陵,也为其创造了南接岭南地区的条件。
先秦时代,南昌是著名的“吴头楚尾”。本质上,这里是吴楚两个国家、两种文明的枢纽地带、战争前线和过渡地带。这种模糊的存在,凸出了它的地缘价值,也让它的文化印记趋近于零。交通枢纽、战略重地、文化低地……这些南昌早期的城市标签,描绘了它没架子、市井气、重融合的地域性格,也反映了它处江湖之远、不拘一格的舌尖风尚。
三杯鸡其实是地道的南昌风味。很多人把赣菜视作不入流的“乡下菜”,进不了八大菜系的盛宴,被同样嗜辣的川菜、湘菜比了下去,但事实上,赣菜里妙手偶得的天成之作并不少。
三杯鸡的食材选用六个月大的嫩鸡,肉軟、无渣,但口味很淡,不如老母鸡来得香。但是第一杯猪油下去,动物油脂的香味瞬间就带出了鸡肉的浓烈;第二杯老抽下去,咸鲜的滋味和浓稠的颜色一下子衬托出来;最妙的是第三杯米酒,酒精祛除了肉类的腥味,米酒独有的微甜又带出了老抽的鲜美,还让鸡肉包浆浓稠艳丽。三种配料的组合实在是太过绝妙,不用加包括水在内的其他任何东西,只消用中小火熬煮到鸡肉酥烂,就是简单纯真的美味。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三杯鸡在中国台湾流行开来。虽然台菜主要来源于闽菜,但也会吸纳江浙赣粤等地的特色,三杯鸡就是其中范例。台湾的三杯鸡,学福建人炒薄壳的做法,加了九层塔,所以鸡肉里有特殊的香味。九层塔有去腥的作用,因此米酒不用放了。台湾人嗜甜,把一杯酒换成一杯糖,这就是标准的台式三杯鸡。不拘泥于常规做法,这也是南昌味道能市井也能庙堂的诠释。
藜蒿炒腊肉,是南昌性格的另一种演示。藜蒿本是鄱阳湖内的一种野生植物,每当春风送暖之时,生活在水乡泽园的南昌人会结伴到湖畔采摘藜蒿。歌谣称“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作柴烧”,采摘藜蒿的季节性较强,一旦过了三月,藜蒿老柴如草,只能晒干当草柴用了。
南昌人特别爱用藜蒿炒腊肉,它烹制工艺简单,把藜蒿除去根后的嫩茎切段,腊肉切丝。先炒腊肉,后加入藜蒿和葱段煸炒,高汤调味,片刻起锅,再淋上小麻油即能上桌,这道菜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南昌人赞颂这道菜是“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事实上这道菜的食材所费无多,腊肉都是小块,野草更不值钱。拿这个作为餐桌上幸福的压轴,足见其餐食平民化之深。
庙堂市井,吃出细致心思
公元959 年,南唐中主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并在一年后,将国都从江宁(南京)迁往南昌。一个普通州郡,在短短两年中,完成城市地位的“三级跳”,晋升为一个国家的国都。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虽然从宏观来说,这是孱弱的南唐迫于北宋的军事压力,不得已进行的迁都。但客观上讲,这种历史际遇也让南昌乃至整个江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伴随着经济发展,江西文化也逐渐兴盛。仅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江西就占三人。更不要提黄庭坚、晏殊、杨万里这些中国文学史无法忽视的名字,以及文天祥这样不朽的英雄人物。
对江西人来说,一个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榜样,刺激着他们投身于博取功名的浪潮中。江西崇文尚学的风气一开,吸引了朱熹、陆九渊等大儒开坛讲学,江西办学之风为之一振,书院在江西遍地开花。因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人风尚,也在南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今天,在南昌街头,常常能看到“瓦罐煨汤”的大字出现在小店的牌坊上。走近一点便发现,无论多小多破旧的店门口,都无一例外地立着一口巨大瓦罐,上有雕龙,颇有一种镇店的气势。售卖瓦罐煨汤的小店品类不多,光是各色肉饼汤,就占了整个菜单的大半,有墨鱼肉饼汤、虾仁肉饼汤、鸡蛋肉饼汤等等。半个手掌大的肉饼是事先做好的,放在黑黢黢的瓦钵底下,食客点单之后,店主把各色添头放在肉饼上,然后从钵沿注入水,依照食客口味加入盐和胡椒,最后放进大蒸笼里旺火蒸熟。
周围吃肉饼汤的食客大多是本地人,为了大膏馋吻,人人都有很大的耐心,能为一钵汤等待半个多钟头。当一钵肉饼汤被放到面前,撒上香葱香油,配上另一种颇有特色的食物——南昌拌粉,热腾腾的滋味能让早春的湿寒一扫而空,直叫人的肠胃都暖和起来。
说起南昌拌粉,也是当地一绝。
从性价比来分析,把稻米碾碎深加工,显然是多此一举的行为——稻米原粒直接烹饪就能获得极佳的口感,大费周章磨碎、塑形,并不能让味觉提升层次。但参考中原地区的面条、馒头、包子、饺子的形态,不难得出一种猜测:或许先民们在来到小麦和黄米种植较少的南方之后,想念中原的饮食,就地取材,以稻米为原料,制作出了稻米版的面条、饺子、馒头、包子,也就是米粉、汤圆、糕团。米粉的普及,与唐五代时期的南方大开发有关,与中原战乱大量士子迁居南方有关,更与南昌地区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水平有关。
粉是骨骼,料是灵魂,南昌拌粉好吃的秘诀便在于两者相辅相成。沸水中煮熟的米粉,如琼脂白玉,在老板熟练的手起手落中,撒满丰富配料,没有更多复杂的操作,高级的美味往往就是这样朴实无华。
功夫总是下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比如米粉的质量,几乎从根源上决定了一碗拌粉的口感好坏。手工制作和机器挤压出来的米粉,口味上也会大相径庭。传统手工制作的米粉步骤相当繁琐,要经历大米搭配、淘洗、浸泡、脱水、碾磨、搅拌、榨浆、蒸煮、梳条、冷却、挂晾、切割等数十道工序,才能诞生人们口中又弹又糯的南昌米粉。
酱料配比也很重要,店家老板看上去简单的随手搭配,其实是几十年经营中稳固下的地道风味。花生米經低温油炸,吃在嘴里又酥又脆,夹杂在爽滑的米粉之中,吃到时就如同发掘了宝藏一样惊喜;手工熬制的辣椒油,配方比例是老板的多年珍藏;爽口的萝卜条和酸菜看上去相差无几,但每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经典的酱料根据常客的口味多年研究配比而成,再撒上一把南方的小葱段,这才是全了。
可见,南昌拌粉虽是小吃,但一招一式,一饮一啄,无不伴随着“讲究”二字。
文章名士,绘出江山图画
公元1363 年,陈友谅率师60 万围攻南昌,朱元璋率军20 万救援。著名的鄱阳湖水战拉开帷幕。这场战役帮助朱元璋完成了中国帝制时期唯一由南向北的大一统,也是在这一时期,江西大量人口流出,流向周边省份,江西人的性格、文化同时进行了集中的对外输出。
关于江西、关于南昌的传奇,在后来的500 多年里,一直在缔造,从未缺席过中国味道史上的众多大事件。婺源油菜花、景德镇瓷器、庐山云雾茶,每种江西物产里,都包含着文化后起之秀的自信。当然,其中也包括南昌的味道。
豫章酥鸭,鸭皮先炸得酥脆,再上蒸笼蒸至肉质酥烂,蒸的过程吸收了目鱼、笋丝、香菇的味道,菜品色泽红亮、酥香味浓、鲜美无比。
八卦豆腐,食材选用上清豆腐、净鱼肉、肥膘肉等,制作时将鱼肉、肥膘肉加豆腐剁蓉,用葱姜水调味,打上劲,放入盘中摆成八卦图形,放入蒸笼上蒸熟,将鸡汤入锅中加水淀粉勾芡,最后淋入豆腐上即可。其成品味道清淡,用料丰富,是待客和祭祀的良品。
南昌蛋炒蛋,与扬州炒饭和广式炒饭都不同,是用鸡蛋炒拌了鸡蛋的米饭,鸡蛋加倍,香浓也加倍。每一粒米饭都裹着喷香的蛋皮,又能吃到整块的鸡蛋,食材虽然简单,厨师的心思却不少。
南昌糊羹是用薯粉调制的羹汤,其间加入了丰富的菜料,通常包括鸡肉、鸡胗、猪血、荸荠、香菇、豆腐等等不同食材,切成小丁一锅熬。所有的滋味融汇于汤里,用精致的小盅装盛,这是典型的江南文人做派。
红酥肉,看着像是红烧肉,其实内里别有乾坤。琥珀色的薄芡汁淋在上面,里面是肥瘦相间的肉剁成的肉馅,比肉丸子的颗粒要粗一些,它的做法复杂,肉馅调味做好后,再放在有肥肉的肉皮上面烧焖而成。内里软烂入味,而形不破。这是极其复杂的老菜,展现了南昌地区曾经的富庶。
1927 年8 月1 日,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威武。也让文采风流的南昌,忽然改头换面,重新登上风口浪尖,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光荣之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南昌起义结束后几年,广东的汕尾开始流行一种牛肉饼汤——融合了潮汕牛肉丸的食材,与南昌肉饼汤的做法相同。有人认为,这是南昌起义的革命家们,南下建立海陆丰根据地时候的遗存;也有人认为,这是南昌吃法越来越影响中国的见证。
总之,南昌滋味,是入味、鲜美、悠长的曲子,更是粗中有细、绵里藏针的坚决。
编辑+ 李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