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2024-01-25李怡帆许亮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李怡帆 许亮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高校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夯实民族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具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要了解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需要选取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当前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研究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途径。当前,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关机制,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存在矛盾、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存在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背离的行为等问题。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主要包括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加强教学实践改革,加强载体和环境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教育和网络传播等。

1 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在国内高校开展了网络问卷调研,包括我国高校138所,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到有效问卷348份。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本次调研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对文化重要作用的认识,94%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6%的大学生比较赞同上述观点。这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度认同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

(2)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91.1%的大学生非常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于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8.9%的大学生比较赞同上述观点,这表明我国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占18.7%,有一定了解的占67.8% ,了解较少的占13.5%。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真正熟悉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同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高校亟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51.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46.0%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感兴趣,2.6%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这表明我国97.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

(5)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97.7%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值得学习;0.9%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过时,不值得学习;1.4%的大学生不清楚这一问题。这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6)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内容的关注,关注“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的大学生占46.8%,关注“中华诗词歌赋”的大学生占74.1%,关注“琴棋书画、戏剧等传统艺术”的大学生占59.8%,关注“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占67.2%,关注“民俗与传统节日”的大学生占77.0%。这表明我国大学生最为关注“民俗与传统节日”,其次关注“中华诗词歌赋”“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棋书画、戏剧等传统艺术”,关注度最低的是“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

(7)关于我国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73.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5%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0.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0.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表明我国98.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只有1.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

(8)关于我国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情况,75%的高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25%的高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表明我国高校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开设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金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需求,为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建好“主渠道”。

(9)关于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性质,必修课占26.7%,选修课占46% ,通识教育课占27.3%。这表明,选修课仍然是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通识教育课和必修课则是次要渠道,高校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多地纳入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或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

(10)关于高校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选择“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都会参加”的大学生占36.2%,选择“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的大学生占56.9%,选择“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的大学生占6.6%,选择“不参加,也不支持”的大学生占0.3%。这表明93.1%的大学生愿意并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只有0.3%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高校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6.6%的大学生虽然支持所在高校组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但选择了观望态度,不会参加相关活动。

(11)关于我国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具体名称,从大类区分有哲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历史类课程、政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文化类课程、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体育类课程,以及地域历史文化类课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关于希望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主题,49.7% 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64.4%的大学生选择了“诗词歌赋与文学经典”,64.4%的大学生选择了“琴棋书画、戏剧、篆刻等传统艺术”,64.9%的大学生选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64.9%的大学生选择了“太极拳、蹴鞠等中华武术与传统体育”。这表明,大约2/3的大学生喜欢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艺术、诗词歌赋类课程,大约1/2的大学生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类课程。

2 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述调研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认同的,也充满了一定的兴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强烈的需求。相对而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供给不足的问题。25%的高校依然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在已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必修课只占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26.7%,通识教育课占27.3%,选修课的比例却高达46%。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建设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核心课或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需求。

第二,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高、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和相关机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我国1/4的高校仍然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主要以选修课为主,缺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全校必修课或通识核心课的顶层设计和机制体制,也缺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关机制,使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缺乏机制保障而显得动力不足。

第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存在矛盾,从情感上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大学生中真正熟悉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并不高,只占18.7%。绝大多数同学未熟读过“四書五经”等国学经典,对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核心观念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这说明我国高校亟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

第四,一定程度上存在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价值观偏差、道德冷漠等与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相背离的行为。通过调研发现,只有51.4%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还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毫无兴趣。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也产生了道德冷漠、校园霸凌、漠视生命、“精日哈韩”等与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相背离的错误行为。例如,有“精日”倾向的某大学研究生在微博上大肆侮辱和谩骂自己的同胞,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大学毕业典礼上肆意丑化祖国、公开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等。这些行为都是缺乏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我国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赓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赓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使命任务,完善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功能的有效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承担着育人、育才的责任和使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实践活动,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重要功能,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任务应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文化育人教育方针、完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重要渠道。再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重要抓手。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大学生有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我国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学素养、培养具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时代新人。

3 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重要论述来指导我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和教学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动指南。我国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和教学实践。

第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和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阐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赋予其新的现代表达形式;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和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增强莘莘学子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第三,加强教学实践改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构建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程、进学生头脑,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具体而言,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入式教育、实践教育四种方式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育是指成立国学院等专门机构来培养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方式,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通过成立国学院来开展国学专门人才培养,就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是指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国学类通识课程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方式,这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式教育是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课程之中的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是指通过举办国学论坛、传统文化讲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建构全方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系的教育方式。此外,还可以创新网络育人模式,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云课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载体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教育和网络传播。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独特标识,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文化资源。我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头雁”,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的不二法门。■

引用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本文為2022年度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和长效机制”(BPHR202203089)、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与机制研究”(CCIA17148)、北京市第三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怡帆(199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亮(1983—),男,山西晋中人,博士,副教授,就职于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