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4-01-25任伟丹张胜旺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任伟丹?张胜旺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考题。习近平总书記以长远眼光,在准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维护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理念催生新思想、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借鉴吸收了优秀人类文明成果,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当代世界发展需要的新文明。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以来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向,为打破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进而开辟新的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冲破发展困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前国际国内最重要的大事。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之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伟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独具特色的明显标志,科学回答了当前时代所面临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重要问题。[1]这一理念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和其他文明的发展道路问题时的大度和开放心态,彰显了中国秉持天下为公的胸怀,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一次正式重申,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与时俱进的,我国不管何时何地都始终坚持、始终致力于全球的安全与发展伟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弹指之间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且任重道远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访问俄罗斯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深邃眼光给风云动荡的国际环境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回顾走过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萌芽构想到实践生成,已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伟大的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各国人民民心所向和前景所在。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政治思想、非凡的勇气、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用长远的目光看清世界未来发展状况,认识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世界,各国唇亡齿寒、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程度比过去更深,“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2],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的佼佼者,始终保持初心、不称霸、不搞“退群”,以友好合作的伙伴角色,给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增进了国与国的亲密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经久不衰的,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所以哲学家们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探索,而是不断地寻求和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我们致力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它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称颂的实际行动方案。我国始终倡导多边主义,倡导在“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发挥重大作用的前提下,尽我国最大努力把各国人民所期待的美好落地生根,“为人民谋取幸福的生活,为国家谋取利益最大化发展,为民族谋取复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文明培育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的精神特质,这一概括言简意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沿袭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所有和平的元素,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大同的天下观,以和为贵的文明观,以义为先的义利观,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全球治理观。[4]集古人智慧结晶于一身的中国理念,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实力越来越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但一直以友好合作伙伴的形象与各个国家往来。我们不会称霸,搞西方“国强必霸”那一套,以前不会、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中国并不是纸上谈兵,这些年来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一直秉持的理念,也证明了和平、友好、合作才能越走越远,闭关锁国、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终究是寸步难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只有齐心协力才可共渡难关。“人心齐,泰山移”,人类本就是一个命运与共的集合体,从古至今,不少故事都证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共生、“和而不同”才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的职责和担当。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和平发展,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致力于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经历过近代史的血雨腥风,我们感慨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渴望没有硝烟,没有战乱的日子。近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给了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国门的机会,闭关锁国使得近代中国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给了侵略者可乘之机,打破了东方世界长久以来的和平,挑起一次接一次侵略战争,屠杀百姓,掠夺领土,洗劫资源,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践踏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我们终于站在了阳光下,站在了希望里,一个革命的政党带领着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懂得感恩人民、回馈人民,人民才会一心一意地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我们党要把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幸福生活放在首位。从成立至今,我们党用实际行动提交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农民问题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2020年底,全球疫情暴发,中国以科学的防疫、精准的政策与病毒作斗争,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忘向世界其他有困难、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促进了睦邻友好。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立足本国国情,放眼世界,在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前途,秉持携手同行的发展理念,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征程上党的指路人的伟大贡献,不仅创造性承继和创新性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力、勇气、魄力和责任担当,从而在新时代特征下创建了新理论体系。[5]

二、系统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萌芽到提出再到不断丰富,其底蕴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亦由于其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可行性,赢得了世界普遍认同和广泛

共识。

自提出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站在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5],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和体现历史担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在中非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一次演讲中,又一次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全文11次提到“命运共同体”,首次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对如何“迈向命运共同体” 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两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在欧美世界最重要的经济论坛上呼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7]。2019年,我国首次呼吁与欧盟、主要国际组织和平台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面对全球疫情大肆虐,我国与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共克时艰,首次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走深走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发展共同体”。着眼世界当前发展面临的窘境,迎接新挑战新问题,我们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入手,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我们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世界之问的“答案”成为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关键。面向未来,人们充满了期待,但是现实的动荡、战乱、生态危机……让我们不知所措。分岔路口无非就是两种选择,放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肆意妄为;要么主动作为,坚持双边主义,追求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严格遵守国际原则。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基因启示我们,要“坚持促进世界安全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呼吁全社会,各个国家人民携手同心,为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一起努力,在合作中共赢。历史终将证明,中国之路是和平之路,共赢之路,繁荣之路。

回望历史,时代已经铸就,未来仍需“我们”一起来实现。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9]。我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立足时代又引领时代,重塑世界现代发展新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过程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越挫越勇,在失败中汲取有益经验,掌握发展主动权,摒弃西方政治文明中心主义,超越西方资本文明的对抗性范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秉持亲诚惠容、睦邻友好的外交合作理念,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国与国之间要建立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中国在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这十年,充分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谐思想在当代的适用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对西方霸权政治,强权主义的超越,充分反映了中国提出这一理念的政治正确、理论正确、道路正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证明了这一理念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将我国自古就崇尚的和合思想发扬光大。逐渐深入人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联合国大会等广泛接纳并写入有关决议,其影响力遍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号召国际组织和地区凝聚国际共识,在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的时候,全人类应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在国际重大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为实现全球化和安全治理提供了新道路。“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10]。我们应该同全世界的人民联合起来,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美好的“五大世界”,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这五个美好世界愿景是各国人民的向往和期望。在国际冲突不断、全球海洋面临核废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我们越来越期待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保护,平安生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1]。我们要与国家的发展策略看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做合民心、顺民意、得民心的造福人类的工作。我们国家执政最强大的底气源自人民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的支持,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接续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成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给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时代内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文明模式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1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是被这样定义的,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愈来愈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多重危机与全球性挑战叠加的困境,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无不印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必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宗旨验证了我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利益的道路上不是自私的,会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经济繁荣发展时带动他国一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要求我们冲破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走符合国家发展规律的特色发展道路,不可以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否则会适得其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真实的例子。戊戌变法因为效仿外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失败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却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破产了……种种事实表明,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行稳致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想了“五大世界”的发展蓝图,不管周边环境怎样变化,中国的国际立场绝不会改变,我们奉行的是多边主义,世界是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各国应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一方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做和平发展的使者,给予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友好形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国人民的心中,不证自明。发展新的文明,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是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的文明没有出现断更,源远流长,不是别人可以用三言两语就能否定的历史自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维护和平,始终崇尚和气和睦亲善合作[13],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食粮包含着和平友好、合作共赢,这些到今天仍旧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14]。“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彼此相互爱护,那么社会秩序就会安定有序;如果他们相互厌恶,那么将会引起社会混乱不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理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普通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挑起战争的只能说是有人破坏了两者的和谐,倡导和平和世界各国之间要互通有无,有交流才有发展;坚持对话;要相爱,而不是战争频发,对抗纷争和相恶而处。[15]中国发展到今天,无论怎样变化,文明交流的初心都是不会变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协和万邦”“和合共生”“世界大同”是刻在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文明基因。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我们和平友好发展的初心不会改变,在谋求本国发展利益的同时,不忘谋求别国共同的利益,因为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各国之间才可持续发展,各国之间才可共同繁荣昌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基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道出了国家间的交往之道,“与仁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国家重要的外交策略。“中国一贯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致力于支持阿富汗实现和平稳定发展。”[16]

21世纪的中国显然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现代化的发展也越来越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邓小平同志于20世纪70年代会见了由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会长率领的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从中国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不足的基本国情出发,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并阐释了现代化蕴涵的深刻意义,强调现代化的目标要实打实的有效率有结果,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装装样子、原地纸上谈兵,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数量庞大,在人均收入水平和个人生活水平上不能有攀比心理,要对现实有清醒认识。[17]发展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和九个方面的性质要求。“人口数量庞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友善相处、走和平共处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是我们追求的更高境界,是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信心,是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应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在追求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养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18]各国人民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社会走向和平美好的正道,中国一直努力践行造福人类的有效行动,推崇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亲相知,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多样性,坚持做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世界挑战,进一步助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所倡导的民心相通。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进步理念,凝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人们对事物的感官思想、对社会治理秩序的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19],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遵循,是习近平外交思想重大成果,必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成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果,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搭建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使文明发展之路充满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想内涵、现实目标与实践路径上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同一性,二者双向衔接:一方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途径,在理论内涵、基本道路等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價值,而且对世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0]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有利于缓和原本紧张的国际关系,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发展道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模糊到清晰,从远景到近景,从构想到布局,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雄厚内蕴是要帮助全人类实现生命财产共同安全,帮助各个国家实现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国际难题、勇于共同承担责任,这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谋而合。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中国式现代化把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统一起来,并当作一个整体来设定和实现一个长期的目标,力求建成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共赢,这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和外延高度统一。[22]实现世界各国繁荣发展,和平共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日子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23]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早已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一方的发展牵动着另一方的繁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独善其身的发展模式是死循环,零和博弈终究是自寻灭亡,只有维护共同利益,劲往一处使,才可实现双赢、共赢。中国一直追求互利共赢价值观,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來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我们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中国特色,把握历史规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前进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文明基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五、结语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进入21世纪被提出来的,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挑起战争,也不惧怕战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至今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的关键。提出该理念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升华,丰富了我国和平道路的实现途径,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升了人类文明高度。

参考文献:

[1] [3] [4] [5]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红旗文稿,2022(20):45-48.

[2] 高利娟.《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探析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4):66-69.

[4] 熊小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可能”的三重依据[J].理论学刊,2022(5):23-31.

[6] 齐玉.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凝聚奋进新征程磅礴力量[J].求是,2023(8):69-74.

[7] 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年演进及未来展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150-160.

[8] 马忠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底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4):23-28,5.

[9] 汤德森,杨邦,张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23(2):71-78.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外文出版社:北京,2022:475.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5.

[12]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9):4-6.

[13] [14] 严文波.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红旗文稿, 2020(16):45-47.

[15] 潘志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N].学习时报,2018-06-27.

[16] 习近平向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发表书面致辞[N].人民日报, 2022-04-01.

[17] 文世芳.“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思想的发轫[J].北京党史, 2018(2):42-48.

[18] [20] [2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2,16,21.

[19] 赵淑杰,刘勇.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J].党建,2022(10):37-40.

[22] 谢景海,王丽娜.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0,129.

[23] 王一鸣.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人民论坛,2022(17):36-39.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山西实践研究” (SSKLZDKT2021051) 。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