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中小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策略

2024-01-25姜红斌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18期
关键词:升华教育者情绪

姜红斌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由于学业竞争等带来的心理焦虑比较严重。本文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焦虑严重的现象,提出了“追本溯源、创设机会、积极暗示、宣泄转移、阅读升华”几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旨在帮助学生走出焦虑的困境。

一、追本溯源,对症下药

弗农·霍华德说过:“对消极的情绪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就可以消除它。”不同学生焦虑的原因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是因为从小在赞美和欣赏中长大,长期追求完美,但由于学业难度的加大,生怕自己考试失利而造成的;有的可能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殷切期望,生怕让父母失望造成的;有的可能是交往障碍;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焦虑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考试焦虑、竞争焦虑、交往焦虑、家庭危机焦虑、自卑式焦虑、生长发育焦虑。

处于焦虑中的学生,容易紧张、烦躁、思维混乱以及注意力分散,有的还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教育者要了解清楚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原因,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开阔心胸,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机会,走出困境

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情境氛围。首先,要营造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家长应平等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不给孩子过高的期望或过大的压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多关心陪伴孩子,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要创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班级文化成绩竞争激烈,学生每天都沉浸在题海之中,这也导致学生容易陷入各自不同的焦虑中。如果班级里有优雅的教室环境布置、轻松民主的管理模式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便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此良性的心理教育背景下,创造机会和情境,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走出焦虑的泥沼。例如每天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变得更加开朗;定期开展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会沟通,体会劳动的艰辛,磨砺意志,同时美丽的大自然也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学校和班级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与满足感,转移焦虑情绪。

三、正确定位,积极暗示

学生焦虑的根本緣由是自我认知不到位,例如不能正确认识到挫折困难是常态、不敢面对失败或批评、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等,在心理层面找不到正确的定位,从而焦躁不安。

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好高骛远,自我要求不要过高,更不要盲目地活在别人的眼里。为此,教育者可以传授学生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例如对那些背负着外界施加的巨大压力的学生,可以采用心灵成长法,鼓励学生反复跟自己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做真实的自己;对那些有交往焦虑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我有好东西愿意与同学分享,他们会喜欢我的!”对那些因家庭关系紧张而焦虑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跟自己说:“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他(她)不是不关心我!”“爸爸(妈妈)批评我是希望我成才,是为我计长远。”不仅如此,教育者也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对焦虑自卑的学生投去鼓励、安慰的目光,在学生不安焦躁时给予学生拥抱、握住学生的手等,都能帮助学生平复情绪,让心灵归于宁静。

积极的心理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肯定,持久地进行这种肯定的练习,就是在做自我激励的训话,能调动人的内在潜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宣泄转移,阅读升华

运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的重要方法。一般可以使用的方法有谈话倾诉法、运动释放排解法、大哭大喊法、想象战胜法等。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学生完全地去释放解脱。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空旷的运动场一个人尽情宣泄直至大汗淋漓,有的学生更愿意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乐曲中,有的学生需要大哭一场,还有的学生需要设置一个假想敌来“暴打”以宣泄。通过宣泄将消极情绪升华为积极力量,或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让学生走出焦虑的阴霾。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也能够帮助学生破解心理焦虑问题。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有益的书刊、经典的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阅读中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焦虑就会自然地消散。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帮助学生战胜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现新时期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升华教育者情绪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贪吃蛇升华记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情绪认同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