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实验,建构魅力物理课堂

2024-01-25赵扬

教育界·A 2023年34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赵扬(1979—),男,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有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实验,可见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正在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实验,利用实验直观形象的优势,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魅力无限的初中物理课堂。

一、巧用生活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

物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颇有难度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与物理相关的现象,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学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解释。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巧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建立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

(一)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以往的物理教学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现在的物理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和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索热情,尤其是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更易于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1]。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为例。笔者事先准备好一个剪去一半的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球和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在课堂中,笔者拿出矿泉水瓶、塑料球和装有水的杯子,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笔者操作,只见笔者把矿泉水瓶的瓶盖拧下,瓶口朝下放置,再把塑料球放入瓶中。接下来,笔者拿起杯子缓慢地把水倒入矿泉水瓶中,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学生观察到,塑料球没发生任何变化,同时发现水从瓶口处流到了地面上。筆者再把矿泉水瓶的瓶盖拧上,接着缓慢地向瓶内加水,过了一会儿,学生发现塑料球浮了起来。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塑料球开始没能浮起来,之后又浮起来了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有的学生回答:“一开始,矿泉水瓶的瓶盖被拧下,从上方倒入的水打在塑料球上,使球受到了向下的力的作用;把瓶盖拧上后,塑料球的下方有水了,下方的水对球有向上的力的作用,球是在向上和向下的力的共同作用下浮起来的。”此时,学生加深了对浮力的认识。

可见,笔者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提升课堂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教着比较费力,学生学着比较吃力。尽管在物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但是有些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可以对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加以改进,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充满魅力的物理课堂。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为例。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浮力的大小、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在此课探寻物体浮与沉的条件时,笔者准备了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水、食盐、玻璃杯。笔者先把橡皮泥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待橡皮泥沉到水底后,笔者再向玻璃杯中慢慢地加入食盐。过了一会儿,学生发现橡皮泥从水底浮了上来。笔者告诉学生:“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学生由此联想到物体的浮与沉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探究物体的重力是否影响物体的浮与沉。笔者先把橡皮泥捏成一个空心球,并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学生发现空心球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笔者在空心球中放入一个小铁球,使空心球变成实心球,再把此实心球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此时实心球沉到了水底,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纷纷主动进行思考分析,进而认识到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也有关。至此,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不难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物品代替实验室器材,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元素开展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用多媒体开展实验,展现魅力课堂

信息化时代给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信息技术也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工具。物理知识比较深奥、复杂,再加上教学条件的制约,导致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巧用多媒体,这样不仅能把实验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实验环节,可以引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把实验内容制成视频,在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会被直观形象的视频内容所吸引,进行积极的观察、思考、讨论,从而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直线运动”为例。此课要求学生分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笔者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开展教学,把课前录制的实验视频展示给学生: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滑,而后出现了间隔相同的时间小球的位置画面。当视频定格在这个画面时,笔者提问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你认为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积极地观察与思考,他们发现,经过相同的时间小球的间隔相同,根据速度公式可知速度是相同的。这时,笔者告诉学生:“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接着,笔者继续播放视频:一个弹性球正在竖直下落,而后出现了间隔相同的时间弹性球的位置画面。笔者提问学生:“弹性球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为什么?”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弹性球下落间隔越来越大,因此判断弹性球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笔者告诉学生:“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至此,学生对直线运动的两种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见,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听讲实验,这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现阶段,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实验教学做出调整,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实验,形成正确的实验觀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录制正确规范的实验过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在课上为学生播放录制好的视频:桌面上放着一个圆柱形玻璃缸,实验者手拿一根筷子走到玻璃缸前,并把筷子倾斜地放入其中。这时,学生看到放入玻璃缸中的筷子是直的。接着,实验者向玻璃缸中倒入一部分水。这时,学生发现筷子在水面处出现了偏折。笔者告诉学生:“光经过了两种介质—空气、水,这就是光的折射。”笔者继续播放视频:人眼看筷子的光路图动画。学生结合人眼观察物体的特点,认识到人眼看到的物体的像要比实际位置偏高。这时,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光路图,总结筷子在水面出现偏折的原因。至此,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清晰的视频中,观察正确规范的实验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三、巧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处理多是能讲实验就不做实验,能演示实验就不分组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分组实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他们正是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的[2]。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组织学生走入实验室,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为例。笔者针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设计分组实验。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学生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接下来,笔者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实验。有的学生在兴奋之余看着眼前的实验器材(小车、木板、玻璃板、棉布)手足无措,然后才在笔者的引导下静下心来思考实验的目的、回想实验的过程。笔者引导学生道:“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看阻力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学生由此想到可以观察物体运动的距离是否相同。有了实验思路后,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组装实验器材,有的记录小车的运动位置,忙得不亦乐乎。笔者作为引导者,对学生不恰当的操作给出了及时的指导。实验的最后环节,学生针对实验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至此,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见,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安排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小组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以教学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为了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器材: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着蜡烛、凸透镜、光屏;再让学生观察光具座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发现在光具座的横梁上有一个带刻度的标尺。接着,笔者对学生提出实验观察的目标:探究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于是,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学生先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很远的位置,并对齐横梁上的刻度,然后慢慢地移动光屏,目不转睛地观察光屏上蜡烛所成的像,直到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此时,负责记录的学生记下蜡烛和光屏所在的刻度、像的大小、正倒、实虚等情况。学生反复移动蜡烛,经过多次的观察,他们得到了多组蜡烛及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实虚的数据,并把数据汇总成表格。最后,学生结合凸透镜的焦距,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可见,笔者安排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近距离观察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构建富有魅力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成秀明.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3):37.

[2]王素芝.巧用数学方法解答初中物理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27):21-22.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做个怪怪长实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