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
2024-01-25程铁环胡孟王纯李爱民张望胡岳
程铁环 胡孟 王纯 李爱民 张望 胡岳
摘要:作者以所在学校开展的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指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诉求和影响,并以家校联动为切入点,从课程内容构建的角度介绍了信息技术融合劳动教育的适应性方案,总结了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框架要求、实施案例、经验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家校联动;智能种植;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02-0071-03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对照《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要求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探索,应遵循“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路径,将科学技术、生产劳动、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劳动教育中。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以家校联动为切入点,构建了符合劳动教育特质的初中“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寻“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答案。
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
初中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围绕以下三个层次構建:
顶层设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导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底层基础—满足课程实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平台、学校师资队伍和外部资源等。
核心内容—围绕实践场景开展的一系列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特质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方案。
1.“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开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在教学场景、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因此,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和开发人员共同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①学校主导的联动机制。学校是开展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是串联家长和社会的纽带,更是课程开展、制订培养方案和评估培养成效的核心载体。
②学生需求导向的共享机制。学生是课程实施、家校社联动的最终受益者,围绕课程方案、评价体系、宣传教育等内容开展的活动和评价都要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要求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导向。
③专业队伍构成的联智共育机制。社会高校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中学教师和家长三方做好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
2.软硬件底层平台
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底层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智慧农业软硬件平台,以及满足平台运转的教师资力量和资源。
智慧农业软硬件平台包括:①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数据的获取来源“智能传感器”;②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的物联网软件平台;③根据农业生产信息进行管理评估、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的数据分析云平台等。
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平台运转的师资力量,即具备信息技术操作、开发和运营能力的教师和专业人才,他们往往由高校、企业、教师等多方构成。
3.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以智能种植技术为出发点,融合现代农业、生物、信息科技和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大纲,设计了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开发了包括基础知识、社会与技术调查、系列综合实践,以及项目式创新研究等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如下图)。
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为校园植物制作“身份证”
教学准备:选好传感器、温度控制、定量灌溉等硬件设备以及“形色”APP和草料二维码生成器等软件工具,并做好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确保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渗透生物学知识;做好植物样本收集、“形色”APP和草料二维码生成器等工具准备工作;选取学校植物角作为活动地点;通知八年级参与学生。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后选择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小组使用“形色”APP对选择的植物进行识别,了解其科属、习性、养护要点等信息。然后根据识别结果,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并采用图片记录附加文字描述。最后,使用“草料二维码”微信小程序生成静态码。
成果展示:小组制作的植物“身份证”信息和二维码分享给家人、朋友,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科普植物的特性和特点。
案例二:智慧农业植物栽培环境的管理
教学准备:硬件设备—智能种植机、传感器、摄像头、PH试纸;软件工具—“乾坤板”智慧农业软硬件平台、互联网软件信息工具。
课上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智能种植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分组操作智能种植机,了解智能设备管理植物栽培环境的功能与操作技巧,并在操作过程中记录数据,观察植物生长。
家庭实操:学生课后根据教师配发的观察记录表,对植物的株高、叶面积、花朵颜色等基础信息进行详尽的追踪记录,并尝试使用土壤湿度计和PH试纸测量土壤湿度和PH值,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调整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
成果展示:班级中展示智能种植机的使用和班级小组植株成长情况;在家庭中展示植物发展的记录成果,包括植物生长周期中的照片或视频,以及反映植物生长规律的图标等。
教学效果
参与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与学生家长对课程评价良好。多数学生认为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锻炼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且在锻炼中成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学生家长表示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经验与反思
1.以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喜爱度为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一般是围绕着学生的劳动体验、核心素养开发,是一个典型的素养导向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由于是自上而下的开发逻辑,课程开发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导致课程主题、内容与学生体验割裂。因此,课程开发与优化,必须以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喜爱度为标准,在课程推进落实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和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程反馈,构建出系统化、实践化、民主化、趣味性、开放性的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以立德树人、以劳育人的初心规划课程方案
劳动教育类课程不能只关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体验,还必须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强调劳动教育的文化属性,在课程方案上添加劳动品质、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等的生态位,可以通过融合中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新时代劳动人物和精神等形式铸造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根”与“魂”,让学生在优秀劳动文化的熏染下,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以国际化视野和时代前瞻性着眼課程底层
国际化视野要求课程底层设计的技术要先进、师资要开放、内容要创新;时代前瞻性要求课程底层的技术选用要大胆、内容设计要切实、学生发展要面向终身。同时,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劳动课程的技术融入一定要经过专业技术团队的评估和考量,技术要与内容、学生年龄、时代发展相切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质量发展。
小结
家校联动初中智能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它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以劳育人的根本立场,满足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赋能的宏观趋势下,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的优势,不断对劳动课程主题、内容进行创造性改造,开发出尊重学生个性发挥、便于家校社联动的课程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玉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物智慧课堂的打造[J].学园,2022,15(19):24-26.
[2]谭超.智能机器人在初中生物课堂讨论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3]黄国才.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21(91):106-108.
[4]郭雨诗.家校联动,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J].启迪与智慧(中),2021(10):96.
基金项目: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智能种养农工交叉科普平台开发与推广”(项目编号:52242705);②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智能种植’跨学科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Y20230099);③长沙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家校社联动的中学劳动实践活动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JKZH202210);④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农业科技领域项目“模块化高能效智能垂直农场关键系统研发集成及产业化推广”(项目编号:23N219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