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城城市公园规划特征与建设经验比较研究
2024-01-24邵妍欣鲍沁星
邵妍欣 鲍沁星
截至2021年,中国已建、在建、谋划阶段的科技城(含科学城)多达279个①数据来自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2)》。。面对科技创新转变为全球竞争重要新赛道,和经济全球化促使城市增长持续分化的背景,科技城已成为培育新竞争优势的核心枢纽和除城市更新外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新增长点。然而鉴于存在特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收缩这种大城市偏向的两极化倾向[1],大城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2],城市公园成为“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科技城应对集中发展带来的环境挑战和展现精神文化风貌的关键依托。
全球科技城在先行探索中已创造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成熟典范,而中国科技城在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当下面临着城市病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公园需求缺口大等挑战。因此,有必要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梳理全球科技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在结合中国国情、对照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全球经验,为科学营建智慧、绿色、宜居的中国科技城提供系统的参考。
1 全球科技城景观研究概况
科技城的出现与蓬勃发展或如硅谷因内生动力自发形成,或如筑波科学城受政策指导集中建设。纵观既有研究,自1994年M·卡斯特尔和P·霍尔撰写第一本系统研究高技术区发展过程的著作以来[3],国内外诸多学者已聚焦发展动力与经验[4]、产业布局[5]、创新生态系统[6]等领域,做了详实系统的研究。
从单纯的高技术密集园区发展至产城人高度融合、多功能复合的科技城,经历了科技城结构、功能、布局等要素[7~8]的演变(表1)。而人的高度参与和居住属性的加入也推动科技城发展目光转向产业环境外的人居环境营建,由初期依托优越的自然选址和原生态资源,转变为后期对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绿道、立体绿化等公园系统的重视。科技城城市公园发展形式与内涵得到拓展和外延。
表1 科技城与高科技园区的区别
目前对景观领域的系统研究主要限于高科技园区概念,涉及城市意象[9]、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10]、建筑空间环境[11]与场所精神[12]等角度,较少从科技城这个范围更广阔、结构更多元、功能更复合的概念入手。2001 年,俞孔坚从景观设计视角系统研究美国硅谷如何体现与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并强调非正式交流空间的重要性[13],开启国内科技城景观研究先河。此后,出现了生态文明建设[14]、空间规划[7]等角度的研究探索,但始终未对科技城城市公园开展系统研究。梳理总结科技城城市公园在规划布局、风格设计、文化融入及管理运营等层面的经验成果,对全球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积极意义。
2 全球科技城城市公园营建策略
以满足“产、学、研、住”多功能与多要素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型城市为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根据科技创新水平前列、城市公园营建成效突出、相关资料可获得性强等依据选取科技城案例,比如欧美地区的美国硅谷、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亚洲地区的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以及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并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山水选址、布局融合、场景活化、民众参与、科技探索五大方面对其城市公园营建策略做系统总结。
2.1 选址:与山水肌理的互融互契
对全球主要科技城选址进行分析,发现除交通、大学与研究机构等要素会催生科技城外,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科技城大多位于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近郊。优越环境因具有吸引科技人员长期定居的磁力,而被认为是形成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有效地域组织形式[8]。
许多科技城成功实例也证实了这种对优越自然山水选址的普遍偏好,其通过与周边山水肌理的互融互契形成良好生态格局(图1)。美国硅谷地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东西两侧的代阿布洛岭山脉和圣克鲁斯山脉分布着大量自然保护区与州立、县立公园。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坐落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滨海省风景如画的自然保护区内[15],其用地90%都是绿化和种植区,并设立建筑禁令(building ban)要求其建筑建造不得高于公园内的山脊线,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城市原有的山水格局与景观风貌。
图1 世界重要科技城“山、水、城”格局对比
2.2 布局:城园景多维融合
在平面维度对公园系统进行科学选址与合理规划,构建绿道网络,加强公园间的联系与景观连接性,保留并延续城市山水景观脉络,规划与管控各类景观要素,使其与城市山水资源密切关联,与办公、居住以及商业等各功能区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秩序感和整体性的科技城景观空间序列,呈现形式上的协调与连续、变化与统一。
日本筑波科学城从最初就将景观规划上升至理论高度,自1970 年颁布《筑波科学城建设法》以来历经数次规划变更,但自始至终将配套设施置于重要地位,提出了公园系列规划以及公园城市化、绿色商业中心等理念[16]。发展至今公园建设已较为完善成熟,范围内建成203个城市公园和绿地,分为综合公园、运动公园、区公园、邻里公园、街区公园及城市绿地六大类,功能聚焦日常运动、休闲游憩和儿童游乐,主要围绕研究学园地区分布。研究学园地区内连接城市公园等重要公共节点的步行者专用道和步行公园路也形成城市生态化、田园化和秩序化的物质空间环境,起到有效协调城市街区整体环境风貌的作用[17]。步行和骑行便利性的增加也反向助推环境减负,助力绿色低碳城市的打造。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由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担任总体规划顾问,其公园的分布不同于寻常科技城公园的分散式布局,而是以贯穿科技城全长、串联各个主要区域的形式,形成一条连续的线性综合绿色通道(图2),既是绿色公共空间和重要救济空间,也是非正式交流和各类社会活动的交汇点,有助于促进人才的联系与互动。
图2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公园分布
2.3 激活:多场景景观空间打造
借多元化公园活动、多类型场地更新以及碎片空间的活化利用,打造多场景下的公园系统,挖掘与激活原有资源进行景观再造,链接与填补城市景观脉络。
纬壹科技城遵循“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的理念,综合考虑工作、居住、生活、休闲等需求,建筑设置开放露台、屋顶花园、空中连廊以及垂直绿化等作为公园补充,创造更多用于非正式交流的绿色空间,同时也运用光伏技术、区域冷却系统等节能技术深化绿色生态的科技城形象,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特征尽数体现。
筑波科学城则创新做法,活用公有土地和暂未使用的土地为临时开放空间,打造市民主导的社区花园,并根据城市特征与需求,通过合理配置城市公园、确保公共设施空地、完善路边绿化、开发袖珍公园等多种方法打造“城市防灾街区”。
学者普遍认为硅谷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的自由开放氛围,同时各种非正式空间场景的打造对科技人才的互动和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事实上硅谷公园系统整体也延续了这种活力开放的氛围,拥有骑行、徒步、马术、攀岩、各类水上运动以及露营等丰富多元的运动与活动选择(图3),呈现粗犷、开放、活力的自然景观美。
图3 硅谷圣克拉拉县立公园娱乐活动分布
2.4 参与:城景人良好互动
在保障公园系统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各大科技城始终致力于扩大参与对象范围,创新参与模式,建立多方协作的参与机制,从教育实践、志愿服务及人文关怀等多层面推动个人、学校、企业、各类团体与组织的广泛参与,通过意识培养、实践体验及奖励机制调动参与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景人良好互动模式。
意识培养与实践体验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通过推行教育实践增进公众对城市、公园的参与和认知,进而培养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而意识提升又将反过来助推公众广泛参与。硅谷结合城市公园为当地青少年设置了丰富的实地教育课程,他们可以跟着地质学家在阿尔马登奎克西尔弗县公园探索加州淘金热的历史,或是在阿尔维索玛丽娜县公园了解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或是在奇塔克·亚当斯县公园重温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此外还可以加入少年游侠项目参与地质研究、野生动植物观察、野外探险等实地探索。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推出的布拉格流域环境教育手册对当地生态资源分布、流域规模和水污染、古代工具用途演变进行图文并茂的描绘,并采用问答、绘图、实验、建构模型以及益智游戏等创新性互动方式加深青少年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从对自然的认知和尊重、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以及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深化环境教育工作。
科技城鼓励多方协作的志愿服务和环境活动,并设立奖励机制,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技城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维护。比如筑波科学城推出负责公园垃圾回收、种植计划提案与实施以及设施维护等工作的“Adopt-a-Park”公园认养系统和激励杰出环境贡献者的绿色表彰奖;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推出垃圾分类与回收志愿清洁日活动;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针对企业开展公园绿地认养,并定期举办厂商自建厂房环境绿化美化竞赛,2020 年共有26 家厂商或机关单位参与,认养面积达33.6 hm2①数据来自2020年新竹科学园区年报。。
科技城以人文关怀扩大互动群体范围,切实关注残障人士、养宠人士等特殊群体使用需求,展现尊重与包容性。硅谷致力于确保公平、开放和人性化,设计无障碍的步道和儿童游乐等活动设施,设置宠物友好的活动区域甚至是专门的狗公园等。同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公园网站、地图和活动手册有力助推环境宣传工作,传达出硅谷对全年龄段群体的关怀与欢迎。
2.5 探索:拓宽科技产业融合边界
科技城拥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也集聚大量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更好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从而提升环境吸引力,科技城公园也正向拓宽互融边界、创新多领域合作形式迈进,比如吸引社会资本与技术,利用企业与人才活力,创新规划工具手段和互动设施设计形式等。
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推出探索布拉格流域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沿其步道完成程序内游戏即可获得生态积分与生态公民文凭,是一次新颖、有趣且具教育意义的有益尝试。
新竹科学园在户外绿地或广场上放置艺术装置作品,将科技、艺术与景观结合,运用玻璃、不锈钢、烤漆等现代材料,创新性尝试运用风动机构、电脑互动程式和LED视觉化程式等技术,打造出形态自由、现代智能的雕塑与装置(图4),成为烘托新竹科学园人文艺术底蕴的重要名片。
国内的北京未来科技城也走在前列,其中的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以“碳中和”为主题,聚焦新能源、新技术的转化运用,在科普教育、科技植入与科技设施互动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依托虚拟骑行、低碳望远镜、智能分类垃圾桶等15类景观互动设施以及5类37项室外科普展陈设施,打造智慧科普互动、智能管理运营的公园系统,推动科技与景观深度融合。
3 讨论与思考
当前人力、智力及财富等资源正不断向区域首位城市聚集[18],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阵地。而科技城代表所在地科创能力、城市建设水平的最前沿。作为科技创新与城市化高度结合的产物,科技城在改善“职住分离”现象的同时,对城市配套需求激增。产业集聚与人口过度集中将加剧特大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19],增长的过载极易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以及环境与发展的冲突。虽有硅谷等科技城做成功示范,但鉴于中国大城市土地集约、“三线”划定①“三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及资源紧凑等特性,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国内科技城较国外呈现高密集、紧凑型、功能更复合的特征。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关注使城市公共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中国科技城的城市公园需应对高质量生态环境需求和多样化户外活动需求,其已有发展经验与教训值得高度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笔者基于全球科技城公园营建策略对国内科技城公园发展提出设想。
3.1 规划优先与弹性预留并重
早在21世纪初专家学者们就提出生态优先等应对理论和策略,以国内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尽管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护水网湿地的城市景观风貌,但相较于快速发展的经济产业,初期景观环境仅作为城市配套的一部分,建设与规划进展滞后,科技城发展与公园系统发展间呈现产业先行、需求引导规划的“公园追赶”模式,公园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让位于城市发展的。这种模式在中国科技新城及城市新区发展中较为常见,归其本质是城市增长过快或定位不断更新升级导致实际发展与原有规划定位脱节,规划不得不进行调整更新,公园等配套建设也就相应面临停滞、更改甚至被推翻的局面。
因此中国科技城公园在规划发展时应转变思路,避免“边设计、边施工、边建设”的做法,一方面重视顶层设计,可借鉴筑波科学城始终将总体规划置于核心地位,尊重和遵守规划的做法[21];另一方面预留弹性发展用地,增强应对规划变动的弹性适应力,比如活化碎片空间、公园化处理暂未被使用的场地等,化解城市发展建设与保护、近期与远期之间的矛盾[22]。
3.2 科技赋能城市公园营建
公园是所在地自然气候、地域特征、人文历史、文化偏好及社会思潮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科技城因汇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而形成特有的创新、活力、开放、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当新兴产业不断推动科技城面貌向现代化、未来感更新,其城市公园也更应保有城市最深层的文化内核,强调科技特质与文化精神的演绎表达,既要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文明下保留城市文化特质和差异性,对传统与历史进行现代演绎而非趋同模仿,又应持续深化科技和生态和谐互融并进,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挖掘与再表达城市发展背后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展现叙事性与场所性,呈现过去与未来交织、历史性与现代感并存的独特景观氛围,增加民众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可尝试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发展全过程植入科技:前期引入大数据、云计算、GIS等科技手段,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在线征集民情民意,科学指导选址与规划设计。中期可运用先进科技理论营建公园,如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与减灾(Eco-DRR)理论[23]等;通过设计形式及雕塑、构筑物等设施打造科技形象,增设智慧科技景观装置创新公园应用场景,提升人景互动性;结合科技产业与高新技术成果,推进清洁能源与智慧技术的转化运用等[24]。后期推动高科技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共治,参与到公园智慧化监督、维护与管理中,真正从环境角度展现绿色生态、智慧科技、开放多元的科技城形象。
4 结语
作为城市化新增长点的科技城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沿与热土,是当代科技与绿色生态紧密结合的重要呈现载体,科学营建城市公园将有助于科技城打造绿色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科技智能文化氛围,展现绿色智慧城市样板。全球科技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经验能给中国带来一定启示,中国科技城城市公园营建应先理清与把握自身现状,着眼中国特色,向外借鉴,由内生长,以自主创新为主。
本文从山水选址、布局融合、场景活化、民众参与、科技探索五方面总结全球科技城典型案例城市公园营建的主要特征与关键经验,并结合国内科技城城市公园发展特征与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但由于科技城城市公园研究涉及经济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重领域,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存在欠缺和不完备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总结,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实践。
注:图1 由作者绘制,底图源自Mapbox(https://www.mapbox.com/);图2 根据新加坡纬壹科学城官方地图翻译并改绘,配图源自https://www.nparks.gov.sg/、Urban Systems Studies杂志(https://www.clc.gov.sg/research-publications/publications/urban-systems-studies/view/one-north-fostering-research-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图3引自硅谷圣克拉拉县立公园官网https://parks.sccgov.org/home;图4源自台湾新竹科学园官网https://www.si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