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统龙窑技艺的艺术民族志研究
——基于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龙窑的田野调查

2024-01-24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德化县龙窑德化

韩 馨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在著名侨乡泉州市的西北面,县城距泉州市丰泽区115 公里,距省会福州市204 公里。蔡径,是隶属德化辖境内的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当地《冯氏族谱》里对蔡径村有这样的描述:“斯地蔡径:龟蛇守水口,风凰飞入洋;溪头石观音,溪尾石鼓钟;金城坐辛西,尖山翼已方;紫云瑞佳境,文笔暗中藏;山不高而秀丽,地不广而肥沃;曲水回旋,乔木千幛。”①蔡径村,在德化县城以南3 公里处,海拔590 米,全村的地理位置处于三班镇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

明末清初之际,在大规模青花瓷外销的热浪中,德化窑场遍布全县,蔡径村的“月记”龙窑也于此时孕育而生。此后,随着青花瓷技艺的日臻成熟,德化青花瓷外销物流贸易,逐步进入全盛时期。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德化是中国南方较早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开展全球性贸易的地区之一,器物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通过海港贸易,到达更广袤的世界各地,德化窑陶瓷产品的持续流动外销,加强了蔡径地区与一个更大的世界多元体系间的互动联系。

一、文献记载与集体记忆

宋元时期,随着福建省的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后,福建德化陶瓷制造业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时期。这一历史时段,德化窑主要烧青白瓷,器型以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瓶等(见图1,图片内容:德化宋代外销瓷器盛水器军持。拍摄时间:2021 年6 月25 日下午15:49。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宋元德化窑展示馆。摄影:韩馨)。

图1

在福建省德化县的盖德乡碗坪仑窑和龙浔镇屈斗宫窑等宋元时代的窑址内,均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实物。南宋宗室后裔赵汝适,于福建之福州、泉州见其时市易之盛,源所闻所见,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 年)成书的《诸蕃志》,可谓记述中国物流及海外风土人情的地理名著。

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就《诸蕃志》中所载外商兴贩瓷器等诸条,以瓷器类别归钠如下:“青白瓷器一处(闍婆);青瓷器一处(渤泥);白瓷器一处(西龙宫群岛);统称瓷器十一处(占城、三佛齐、凌牙斯加、兰无里、南毗、三屿等)。”[1]据元代成书,专门介绍位于今柬埔寨地区之古国真腊历史、文化的中国典籍《真腊风土记》(元人周达观撰)一书载“……以唐人金銀為第一,五色輕縑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錫鑞,溫州之漆盤,泉州之青瓷器……”[2]

明清以降,德化当地的制瓷业,在宋元陶瓷制造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产品继续外销。销往国外的陶瓷制品主要有梅花杯、瓷观音和其他瓷塑如瓷狮子、龙虎爵形杯、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青花圆圈点纹碗、吉祥纹青花盘等。明代另一部涉及其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之“卷中”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3]专门研究福建泉州地区社会人文的私人志书《泉南杂志》一书之“卷上”载:“德化县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色。其坯土产寺后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极细滑,淘去石渣,飞澄数过,倾石井中,以漉其水,乃砖植为器,石为洪钧,足推而转之,薄则苦窳厚则绽裂,土性然也……”[4]

如今,福建省的德化地区,随处可见陶瓷的身影,不用说大街上的店铺和工厂里正在售卖和生产的陶瓷产品,包括山坡的竹林中、自家菜地里、乡村小道旁、亦或是老房子的墙缝中……常夹杂着一些被丢弃的现代次品瓷,甚至散落有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瓷片也是常有的事(见图2,图片内容:德化青花老瓷片。拍摄时间:2020 年12 月17 日下午14:28。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摄影:韩馨)。正如一位老窑工告诉笔者的那样:做陶瓷,德化这边是家家户户做,每个人都会,大家从小跟着妈妈一起去瓷厂那边看看就会了,别的地方的人,你就算拼命教,他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很难做下来的,我们是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看着大人做,就会了。

图2

福建省德化地区的古瓷窑址,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其宝美、蔡径洞上、泗滨、三班、高阳、奎斗等村落,皆为德化地区著名的瓷乡,尤其是蔡径村(见图3,图片内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的一个陶瓷作坊。拍摄时间:2020 年12 月17 日下午14:32。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摄影:韩馨)。每当笔者与当地人提及此事,总能听到一些令人惊讶又有趣的往事。三班镇泗滨村一位受访的颜姓中年男子告诉笔者,1980 年代的时候,他去山里挖土种地瓜,看到一个大匣钵,一个锄头打下去,一打开,里面好多明代的梅花杯,那杯子很漂亮,他的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就在那边用梅花杯拌泥沙玩。现在,一个完整的明代梅花杯要卖到几千元的高价,但是,那个时候他哪里懂得什么古董,也不懂得捡回来,他就在那里种了好几年地瓜。三班镇蔡径村一徐姓男子曾向笔者讲述,在很早以前,他的大姑丈挖了一些土要建房子,结果在打地基的时候,冒出两小节白瓷的瓷萧,后来也不知道被谁拿走了。在当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显然,与瓷为伴的状态早已融入瓷乡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中了。

图3

在瓷乡,沿着蔡径村去永春县的公路上,常有自然的小弯道,但总体上还是平缓而开阔的。路的两侧,是一些小山坡及乡村的房屋,在房屋附近,不时会看到一堆废弃的匣钵。匣钵是一种用于装烧瓷器时用的耐火窑具,把匣钵当作喂鸡食的盆,或者用匣钵来种植花草,在当地,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有的村民,甚至把匣钵砌成猪圈的围墙;还有的村民,在院子门口的菜地上,把匣钵竖着垒起来,当作建棚子的柱子;另一些村民,拿竹子搭在匣钵叠好的底座上,用匣钵和竹子搭建成了一个晾咸菜的挂台(见图4,图片内容:用匣钵搭建的一个晾咸菜的挂台。拍摄时间:2021 年02月24日下午16:44。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高阳村。摄影:韩馨)。一般情况下,一户房主使用的匣钵,基本上都是同一种器型,不同人家用的匣钵的大小各异,形制不一,有比较高深的,也有比较扁平的,还有正正方方且特别小巧的。每当看到一户人家房子门口堆着很多废弃的匣钵,就可知晓这户人家以前一定是做陶瓷的,不是烧窑户,就是匣钵制作户(见图5,图片内容:笔者在田野工作期间考察的龙窑匣钵装烧技艺。拍摄时间:2020 年12月13 日上午10:41。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窑坊。摄影:陈丽芬)。

图4

图5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德化县境内已发现从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瓷窑遗址300 余处,散落分布在全县18 个乡镇68 个村”,[5](178)这些窑址,被列入盖德窑群、浔中窑群、三班窑群等德化先六大窑群之列,蔡径村的窑址,隶属三班窑群。三班窑群,主要指福建省德化县三班镇境内的诸多窑址,三班镇,位于德化县的最南边,毗邻永春县,靠近德化重要的瓷土矿区观音岐(原称白泥岐),其制瓷历史悠久,瓷乡氛围浓厚,窑址众多。

二、蔡径村窑业发展的历程概述

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的经济文化模式,是一个以陶瓷制造业为主兼具农业生产的组合社落,全村至少有80%以上的人,从事与陶瓷生产、贸易相关的工作,只有少部分老人还在坚持种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和甘薯,良田集中在蔡径村辖境内的溪谷之地。蔡径村瓷业制造业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其地理位置位于德化“瓷帮古道”南向路线,即永德古道所经路段。“瓷帮古道”(见图6,图片内容:“瓷帮古道”之锦山段。拍摄时间:2021 年02 月13 日下午13:48。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的锦山村外。摄影:韩馨),是宋代以来从福建泉州通往延平(剑州)的古驿道上的重要一段,也是德化瓷器外销运输的重要通道。对德化人而言,陶瓷成品生产出来后,走海港以水运到达世界各地,是一种常规的贸易路线与货运思路,毕竟,陶瓷既是大宗货物,又是易碎器物。

图6

所谓“瓷帮古道”的南向路线,是指“瓷器从窑厂出来以后,先由人工运送,从德化县城龙浔驿经高阳、锦山,越虎豹关,再经永春剧头铺、通德桥、龟龙桥,到达永春许港码头,然后装货上船,以水运方式,经永春县东关桥、南安市码头镇“汰驿”、南安市丰州镇、鲤城区西街“晋安驿”,运至泉州港口……”②德化县的蔡径村与高阳村毗邻,位于“瓷帮古道”南线起点附近的位置,笔者曾在田野考察期间,从高阳村起始,徒步沿着“瓷帮古道”一直走到永春州界(见图7,图片内容:永春州界。拍摄时间:2021 年02 月13 日下午13:48。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锦山村。摄影:韩馨)。

图7

由于海外青花瓷市场巨大需求空间的激发,德化县蔡径村的月记窑,兴起于明末清初,其所在的洞上地区,地势较高,因境内有一紫云洞而得名“洞上”。古庙宇紫云洞,是元代的道人吴济川长子吴景阳修真之地,为德化县当地的10 大道教宫庙之一。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 年)正月二十七日,吴景阳回家路过高阳地界,见蔡径金城寨下石洞顶端紫云缭绕,随即在洞顶凤髻石上羽化成仙。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 年),当地人在石洞前建建起宫宇并塑圣像奉祀,取名“紫云洞”,为高阳村陈、单姓氏族人,蔡径村徐、冯姓氏族人,龙阙村卢、赖姓氏族人合保共建。

月记窑,位于洞上水尾小溪边的一座山丘上,地处蔡径村之尾端。洞上自然村,古属高阳村辖地;民国时,属高阳联保;解放初,为高蔡乡的高蔡大队;现属蔡径村。经当地学人王金镭先生考证“根据高阳村顶头堂《陈氏族谱》记载:十世胪传派长房第三子陈以泽(公元1620 年~公元1696 年),‘年甫冠徙居紫云洞’,并于洞上建有‘内窑’‘外窑’‘窑垵’以及车碓……”③大约于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陈氏开基洞上自然村定居,洞上始烧制瓷器,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时间。如今,洞上主要为徐氏家族居住,陈姓人家,仅剩一户。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月记窑的具体经营情况,从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已经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可寻,但村民们都普遍记得,永春一姓郑的人,曾经是月记窑的老板。郑氏经营有方,后来,由于“月记”的成功,永春郑氏还在窑边建起了大厝(“厝”字本意,为把灵柩暂时停放或浅埋以待安葬或改葬之所,在闽南语中,代表房屋),被村民称为“郑氏大厝”(见图8,图片内容:郑氏大厝。拍摄时间:2021 年01 月31 日下午17:13。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洞上。摄影:韩馨)。

图8

永春老板走后,月记窑被蔡径徐氏家族接管。如今,郑氏大厝,归洞上徐氏一个房支所有,徐氏族人这一支约300 余人,每个人,对这个房子的产权,都占有一个份额。后来,由于战乱与匪乱,乡村的民窑纷纷倒闭,月记窑也曾一度停止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逐步恢复了陶瓷生产,其经营属性,也从私人瓷厂,转化为生产大队的公有财产,后为蔡径村村民集体所有。

三、蔡径村月记龙窑的形制与窑神信仰

月记窑坐落在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洞上自然村落的一个小山坡上,它依山势倾斜而建,窑床所选的斜坡坡度在17°~30°之间,窑顶成拱形,窑身细长,窑体空间为纵式,高、宽都不过2 米,窑身两旁的阶梯长度约33 米,对称投柴口共约33 对,左右窑门共7 个,总长度约48 米(见图9,图片内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洞上的月记窑。拍摄时间:2021 年3 月30 日下午13:08。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

图9

龙窑,是一种利用山麓斜坡而建筑的一种长条形窑炉,因其斜卧之形如同一条匍匐的长龙而得名,也被称为“蛇窑”或“蜈蚣窑”。德化县蔡径村的月记窑,其窑炉形制为一种平焰式龙窑,其主体结构,大致由窑头、窑身,即窑室(见图10,图片内容:德化县蔡径村的月记窑的窑身内部。拍摄时间:2021 年04 月25 日上午11:13。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与窑尾,即烟囱(见图11,图片内容:德化县蔡径村的月记窑的窑尾烟囱。拍摄时间:2021 年09 月15 日下午14:22。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三个部分组成。

图10

图11

窑头设有火膛和落灰坑,两者之间,以炉条连接,是点火预热阶段的投柴和燃烧空间。龙窑的内部是台阶式的结构,“目”是一个单位名称,一目,是指一个龙窑窑身内部的一段阶梯空间,包括了一个顶部圆拱和一对侧身投柴的口儿,或者是一个顶部圆拱,一个窑门和一个单侧投柴口(见图12,图片内容:窑工在烧窑前封窑门。拍摄时间:2019 年10 月12 日下午13:02。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

图12

每当一笔新的订单下来以后,该月记窑负责人冯氏兄弟之一的窑主冯清芳(1954年生)老师傅,就开始统筹安排烧窑整个流程的各种调度事宜,以保证这批产品能顺利交付。首先,要清点已有陶瓷素坯和烧窑柴火的存量;其次,要安排注浆和上釉师傅的人数及需增加的素坯的数量;再次,是备料,准备柴火,包括挑柴、劈柴和装柴等各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烧窑的柴火主要使用松木和杉木;最后,计算好前期各个工序需要花费的时间,并确定烧窑点火的吉日。

月记窑的窑室,分33 目,每一目的两侧,通常设置彼此对称的投柴口,一个投柴口的长宽,约20×25 厘米,通过控制投柴的时间,即可控制窑体内部加热升温的速度。部分投柴口内,设有火眼,用于放置温锥或火照(均为测量窑温的专业温标用具),以方便观察窑内的温度。窑工在以薪柴为主要燃料的窑炉烧制中,虽然有火照、温锥等作为窑温测试温度的参考,但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有经验的窑工眼睛看火的经验,来判断窑内温度情况(见图13,图片内容:窑头烧制。拍摄时间:2019 年10 月13 日上午10:45。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几目之间,设置一个窑门,窑门高约1.6 ~1.9 米,宽约0.5 ~0.7米。窑的右侧靠近山体,只开有2 个窑门,两窑门相邻,比较靠近窑头位置,装窑和开窑的时候都从右侧窑门开始。左侧空间宽敞些,设置了晾坯堆柴间,便于装烧时匣钵和坯体的进出和放置,这一侧共开5 个窑门,位于窑身中间和靠窑尾的位置。

图13

烧窑时,利用窑头至窑尾的高度差,产生抽力,使得火焰向后、向上升,能迅速升温或降温,全在窑工掌握(见图14,图片内容:窑工往龙窑窑门里投柴。拍摄时间:2021 年12 月10 日晚上23:55。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

图14

龙窑的窑门多,窑身又长,在开窑的时候,便可以同时进行装窑,装好了就能马上开始点火烧制,这样,就缩短了烧窑的周期。在月记窑窑主冯清芳的热情邀请下,笔者在田野期间,自己也做了一些陶瓷坯体,与当地艺人们的瓷器制品一起在月记窑搭烧过几次(见图15,图片内容:图片中右二的笔者在月记窑点火仪式上帮忙烧“金纸”。拍摄时间:2021 年5 月2 日下午15:14。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白文龙。图16,图片内容:为笔者搭烧月记窑出窑选瓷上的照片。 拍摄时间:2019 年10 月15 日下午14:46。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张空野)。

图15

图16

龙窑的烧制,是一项流程复杂、分工精细的传统技艺。烧窑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陶瓷坯体的制作和木柴等的备料。月记窑每次烧窑点火前,都需要祭拜窑神(见图17,图片内容:开窑点火前月记窑祭拜窑神仪式的准备工作。拍摄时间:2019 年10 月12 日下午14:50。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摄影:韩馨),以保佑烧出一窑优质成品。此外,每月的农历正月初二和十六,是德化地区窑工艺人们固定的祭祀窑神的日子。这一天,不管有没有开窑点火,都要拜一下窑神“窑坊公”。老窑工们笃信,烧窑的时候,旁边的人不能污言秽语地胡乱说话,以免得罪“窑坊公”而导致烧制的瓷器变形。在以前,还有一条烧窑的禁忌,即:不允许妇女和穿孝服者接近正在升温的窑体,以免亵渎窑神。

图17

林炳,宋朝人,是福建省德化地区众窑口唯一崇敬的窑神,他曾在德化地区陶瓷烧制历史上进行过一次著名的窑炉技术改革,公元1094 年春,林炳建成了德化地区的第一座分室龙窑,又称“鸡笼窑”,由一大间龙窑,改成隔间的龙窑,因整条窑炉外观造型,像几个鸡笼子排列在一起而得名。“这次窑炉技术改革不仅促进了泉州府属德化、南安、安溪、晋江、永春、同安、厦门、惠安8 县131 座大窑体系形成,鸡笼窑的拱窑技术还曾传入日本……”[6](17-18)祭祀林炳的宫殿为德化县宝美村的祖龙宫,其间除了有窑坊公的牌位,还供奉有保生大帝、老祖天师、朝天圣侯(文天祥)、吴公真仙(吴济川)等的牌位。“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浔中镇宝美村,其范围较大,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 米。窑基依山而建,北高南低,全长(坡长)57.10 米、宽1.40 ~2.95 米,窑室共十七间……”[7]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窑址,就是宋元之际鸡笼窑形制龙窑的代表。

四、“月记”款识的分布与含义

“月记”两字,原本并不是窑号,而是陶瓷产品底部的落款标识,由于“月记”款识的陶瓷逐渐成为畅销款,后来,便称此窑为月记窑。据1963 年晋江专区文化局编《晋江专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材料记载:“洞上‘月记’古窑址系德化清代制瓷废址之一,其产品主要是青花,图案优美,釉色鲜明,典雅可爱。器底有‘月记’两字,器形有碗、碟、匙盘等,尤以牡丹凤纹盘最为精美”④

洞上窑的“月记”底款,多为制作瓷器时,用毛笔在瓷器底部直接书写或印书“月记”二字而成,并常带有方形双圈。村民徐天佐是新中国成立后,蔡径村里最早熟练掌握陶瓷生产与龙窑烧造技艺的人。如今已年近90 岁高龄的徐天佐老师傅,曾是月记窑最早的厂长。那时,人们还没有“窑主”的概念,一条龙窑,实际上就代表着一个小规模的陶瓷作坊,其时的月记窑便被人们称为“蔡径瓷厂”。 在笔者田野调查期间,在村民家中见到不少他们收藏的较多的“月记”款瓷器,多为青花牡丹穿凤盘或青花缠枝纹的碗和盘。徐天佐老师傅家中就收藏有大量的月记窑清代残瓷片(见图18,图片内容:“月记”款青花瓷残片。拍摄时间:2021 年02 月21 日下午14:00。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老窑主徐天佐老师傅家中。摄影:韩馨)。在这些家族传承的老瓷器的底部,常常会在“月记”底款的旁边,再刻、画有单个或者双个汉字,如“益”、“南”、“土”、“蓝”等字,为瓷器烧成完结以后,由工匠用尖利的小工具敲击凿刻,或者用黑色或红色的天然大漆,书写而成(见图19,图片内容:“月记”底款。拍摄时间:2021 年02 月21 日下午14:00。拍摄地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老窑主徐天佐老师傅家中。摄影:韩馨)。

图18

图19

在笔者田野调查期间,不少村民们告诉笔者说,这是由于以前在家族成员结婚、小孩满月等家庭聚会、宗族共餐或举行祭祀仪式等场合时,要征用每家的陶瓷器皿来共同参与这个集体活动,为了在归还时方便辨认自家的瓷器,就需要在每个器物表面刻一个特殊的记号。由于陶器具有吸附性,如果是陶器类器皿,可以直接用毛笔蘸黑色墨汁书写标志。

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月记窑的主打产品,多为青花瓷,此外,还有部分五彩瓷和粉彩瓷。福建省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的青花瓷标本器物中,蔡径村洞上“月记”窑出土的瓷器类型有:

1.碗:敞口,斜腹,圈足。釉色白,质坚。一般口径15-17 厘米,底径5-6 厘米,高6 厘米。外侧釉下图案丰富,内底饰有简单花草。

2.盘:敞口,外壁斜直,圈足。釉色青灰,质坚白。口径在24厘米以上,底径在12厘米以上。外侧饰简单图案或弦纹,盘内各种轴下图案丰富,有方印底款。

3.器盖:器表画有青花竹叶和树丛,盖顶堆青花鼠虎1 只,作为把柄。[8](17-19)

其实,类似“月记”这样的商号款识,在福建省的德化地区还有很多,与景德镇大量的帝王年号款、干支纪年款、吉语款、名款、花押款及仿古纪年款等所展现的官窑属性相比,作为民间窑口,福建德化陶瓷以参与市场竞争为主要销售渠道,其商号款识的选取,多带有扩大生产发展、预祝生意兴隆、渴求财源广进、寓意产品精美的诸多意义,表现出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

在德化地区众多的青花款识中,以“月记”为底款的瓷器最为著名,其成品瓷质紧致,绘制精细,以缠枝双喜、缠枝三碟、牡丹飞凰、双狮戏球、福禄寿等纹样最具特色。这些纹样构图舒展,整体画风灵动朴实,是德化地区清代青花瓷的精品与代表性产品。关于“月记”款,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县太爷分号”的传说故事,讲述了两堂兄弟互相争夺家传的“月记”招牌,并由县令巧妙化解的过程,反映出“月记”款式,作为老字号,在德化地区具有良好的口碑。

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的洞上地区,是德化地区出土“月记”款识最多,也是最出名的窑址区之一。事实上,“月记”的款识并非蔡径独有,包括周边的上寮外窑、古洋水尾窑、石排格窑乙址、孝坊山窑、赤土寨窑、羊条窑甲址、下坂窑、洋头瓷窑路窑等众多窑口在内,概而言之,在德化地区已发现的清代古窑址中,出土器物铭有“月记”款识的古窑口,目前发现的不少于9 处(见下面的统计表格,表1,表格内容:德化地区标记“月记”款识的窑址一览表。资料来源: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化陶瓷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年版第182页,第206页。整理制表:韩馨)。

表1

其中,洞上地区专烧“月记”一种款识,推测其属于独家经营,而其他窑址,还兼烧别款,其经营方式可能为多户联营。双字款在德化青花瓷款识中数量最多,此类款识大多为生产户合烧后便于分瓷,另有用作宣传的标志和记号,有些是应客户要求专门写的,还有的,则是同一制瓷家族的分号标记,或者是窑号。关于这一点,笔者采访的一位三班镇泗滨村的颜姓村民表示,他的家族烧制瓷器,至今已经发展了20 多代了,他的祖上先人本来就穷,但做了陶瓷后,就变得富裕了。后来,他们家族分成了8 个支系,就是分成为“元珍”“太珍”“全珍”“振珍”等8 个带“珍”字的窑口分号。他家的这支为“振珍”窑口,如今还留在三班镇的泗滨村。晚明清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家族的其他支系,便分散到周边的奎斗、东山、尤溪等地去烧制瓷器去了。现在,在尤溪地区,还能找到一个专门做瓷器的小村庄,几乎都是他们颜氏家族的后人。因此,同一个款识,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窑址中,不同窑址中,也可能带有同字的款识,这其实表示出它们彼此间的某种商业或亲属上的联系。

“月记”款识出现在多个德化地区的清代窑址中,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青花“月记”陶瓷品牌在商业上获得的成功。

五、问题与讨论

宋元以降,福建省的东南部地区,成为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实现了中国东南沿海省份与亚洲各海域之间的连接与互通。通过大规模的航路贸易物流,不计其数的德化瓷器输出海外。在这场跨地区的经贸互动中,由陶瓷的交换而连接起来的往来交流,是一种超地方性的网络状的互动连接,更是一个承接数百年的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在《甜与权利》一书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西敏司(Sidney W. Mintz),专门围绕着全球范围内糖的生产与传播的分析研究,给读者展示出由糖这件平常事物而串联起来的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画面,“……在‘顺延’中,权力阶层决定了新事物的出现及一定程度上它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在‘广延’中,权力阶层虽然可以控制新事物的获得,但新的使用者却能赋予它们新的意义。”[9](154)从奢侈品到商品,德化陶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长期的对外开放,对地方文化形貌的呈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所蕴涵的蔡径村人不同寻常的生活经验、历史心态和世界图式,恰是我们理解这一地区是如何对待极具变化的外部社会的一把钥匙。

福建省德化县的蔡径村,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田野点,针对月记窑的专题调研,缘起于2015 年笔者参与的一次国际柴烧研讨会的契机。本文基于笔者对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长期的参与式观察,主要的田野调查的时间段,是集中在2019年至2022年间。

通过对德化地区传统龙窑文化的实地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与农业社会相比,手工业社会有其特殊性,手工业社区的人对市场更为敏感。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推动因素。在外来技术、国家、市场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中,月记窑手工业社区所呈现出的两个方面的特质是:流动性与灵活性。

首先,是流动性。费孝通先生开启的乡土中国的基层社会研究,对中国人类学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他在《乡土本色》一文中,强调了农业社会的世代定居状态和一种不流动的人与空间的关系。费孝通先生认为:“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农业则和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就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10](11)就整体而言,农业社会是稳定型的,不用过于关注与处理不断变动着的物品的周转、流动与交易,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成为可消费的食品,更多的是受到自然环境与国家权力的影响,其次,才是技术与市场。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手工业社会里的人们,把对土地的依赖,转变为对专业技能、基础设备、资金投入、市场敏锐度、风险评估能力等以技术和市场为核心要素的条件依赖。在手工业社区中,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个体资源,可以随技艺掌握者的需要,携带、迁移而不断精进提升。以技术谋求生存的工匠们,可以因为某个商业机会离土离乡,迁移到一个更接近市场的区域,以其专业的技艺来谋求生存发展之路。

其次,为灵活性。手工业社区的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对变动着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在手工业社区中,市场的变动,具有常态性。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要想了解他人,就不能尝试将他们的经验安置在我们这种观念的框架中去审视……而必须将我们的观念摆到一边,从他们自己关于‘何谓自我’的观念框架中去看待他们的经验……”[11](96)事实上,“当我们以人类学的视角去关注一个地区在焦虑与紊乱、社会损耗与流动、生态不确定性等条件下,以及各种亲属、敌人、精灵等始终存在的离奇事物之中,如何生产和再生产出地方性时”,[12](181)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需要达成物品的对外交易,手工业地区的人们需要时常面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的不良竞争、陌生的消费者与不定的商业环境等多种情况,迅速又灵活地调整自己才是对应之法。地方社会的灵活性因此而生,并造就出了手工业社区人们的热情健谈、思想进取、慧眼识人的处世之道。

综上所述,每一个手工业社区,都与一整套相应的技艺互相联系,在福建省德化县的蔡径村,这一点则更集中体现于以陶瓷成型和龙窑烧造为主的技艺体系中。在蔡径人的日常生活里,从家庭分工到邻里关系,都围绕着技艺及其再生产而进行。手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其对土地的依赖的程度不同,蔡径村是一个以“工”为主,以“农”为辅的乡村经济类型社会。蔡径村因其“以瓷为业”的生计模式与“以技谋生”的生活法则,而成为中国手工业社会最基层元素的一个缩影。“窑口”与“瓷道”作为蔡径地区两种标志性的陶瓷人文景观,正是这一地区“连通域外”的最好证明,也是其“陆海之间”地缘特征的一个生动反映。

注释:

①可参阅2000 年印制的内部资料《德化龙浔蔡径冯氏族谱》之相关内容;

②可参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德化县委员会文化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德化文史资料·海丝闽南·瓷帮古道专刊》(泉州聚铭印刷有限公司2019 年印制)一书第46页之详述;

③同“注释”②,118页;

④可参阅晋江专署文化局编《晋江专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1963 年印制)材料第16页之详述;

猜你喜欢

德化县龙窑德化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福建省德化县丁溪幼儿园优秀美术作品展
福建省德化县丁溪幼儿园美术作品展
德化也有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