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太行而画庐山,北方山水奠基人
2024-01-24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24期
《匡庐图》是一幅描绘庐山的山水画。匡庐,就是庐山。传说殷周时期,有一个大贤,名叫匡裕(匡俗),结庐隐居在庐山。后来,定王招他出山做官,他不去。于是,定王就派使者去请,结果,到了那里,只见空庐,贤者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荆浩隐居在太行山,对太行山是很熟悉的。为什么不画太行而画庐山?他之所以画庐山,就是借隐居在庐山的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作为早期全景式山水的杰出代表,《匡庐图》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由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画面上部高高的主峰巍然挺立,直插天际,既是北方壮丽山河的写照,也是画家宏伟胸襟的表现。中景一条蜿蜒的山路通向位于山腰的屋舍,近景渔夫正划船离岸,意态悠然。相比之下,人被刻画得格外渺小。面对浩瀚无垠的自然,人也不过是蝼蚁。人的生命是短暂且有限的,但心灵却是无垠无际。通过仰望高山,人的心灵与天地融为一体,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义。
五代山水畫分南北两派:荆浩是北方“雄奇险峻”山水画风格的奠基人,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为中国山水画从构思、构图以至笔墨技法方面,奠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生活在山中,又勤于观察写生,这就使荆浩对山川气象、峰峦风貌,乃至山水性情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与心得,《笔法记》中他将山川作了详细区分:“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
荆浩承前启后,沟通唐宋,将宏伟壮阔的全景山水的序幕缓缓拉开,此后精彩纷呈,宋人丘壑,元气淋漓,明山净水,清溪远流,皆导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