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与再生策略研究

2024-01-24黄亚娟刘之源张丹丹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建筑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厂房遗产园区

黄亚娟,刘之源,张丹丹(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体系的转变,工业发展渐渐从繁荣转向平缓,传统老工业基地正在向新兴产业转型,城市中的众多工业历史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和作用。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导致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废弃工业建筑,占据着城市中的重要位置,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国家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城市更新上大力支持既有建筑改造,要求避免大拆大建,以利用提升为主,以留住历史文脉为底线要求。因此,改造成为新的空间场所是工业建筑遗产获得新生的主要途径。以改造为主、拆建为辅的方式能让工业建筑遗产创造新的价值。本文选取几处改造完成的工业建筑遗产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探讨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中可以借鉴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进而提出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与再生的策略。

1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与再生的意义

1.1 社会经济价值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节约了大量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的整体风貌。许多工业建筑遗产由拆迁变为改造再利用,被改造后的工业建筑遗产成为一个具有新功能的园区,或是创意园区,或是大型购物中心等。它们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具有经济辐射价值,发掘了这片区域的新价值和新功能,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1.2 历史文化意义

城市里的工业建筑遗产是人们创造的工业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记忆。它们无声地记录了一个城市工业发展从欣欣向荣到逐步没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历史进程[1]。同时,这些建筑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既是城市工业发展的记录者,也是后代了解工业历史的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所以,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实际上也是保护城市和历史的记忆。

1.3 生态意义

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秉持着绿色、和谐共生的发展思想。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是实现现有资源再循环利用的过程,不仅减少了拆除带来的各种污染和资源浪费,还减少了“大建”的建造成本,具有巨大的节能价值,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4 行业发展意义

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涉及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内部结构,以及园区内的铺装、排水、防火及景观等。材料要符合建筑标准甚至更高,从而促使不同的企业研发更有性价比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促进建筑行业材料技术的进步和提升。

鉴于此,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改造,并将其重新利用成为文化艺术街区和商业区等创意园的形式,逐渐成为对城市中废弃工业建筑加以利用的新途径,由此工业建筑遗产散发出新的生机[2]。

2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案例调研分析

2.1 合柴1972园区

合柴1972园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曾是合肥监狱肥西新生窑厂,现已改造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文化创意园区。

合柴1972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将12 000 m2的穹顶车间改造成定期更换主题的主题展厅,不同的展馆布局方式各不相同,如利用隔断来划分空间、局部挑高加建二层等方式。在建筑结构上,仍保留窑厂区裸露的钢结构构造、红色的砖砌实墙,部分厂房仍开高窗。建筑立面的改造如下:四周高耸的原围墙仍作为园区外墙而存在,但围墙内外布满涂鸦(如图1所示),将监狱原本沉重的氛围变得轻快;单体建筑的立面改造,若为商铺,则将红色砖墙替换为幕墙,若为展馆或艺术交流馆,则保留原厂房的红砖。

图1 围墙立面涂鸦

在厂区整体规划中,园区内外分区明确且引导清晰。整体布局及建筑排列沿袭工厂原貌,厂区内还放置老旧机械设施,并可见各类时代烙印鲜明的标语;内部规划合理,娱乐区、休闲区、餐饮区吧、互动区、对外的会议工作区等区域划分明确且功能丰富,彼此界限较为明显,为游客游览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园区卫生环境较好,管理得当,设施完善,破损较少,营造了较多供人休憩和儿童玩耍的空间,并且园区内会不间断举行主题集市;在游览路线上有相对应的特色标志和一些有特色的户外创意装置、大型摆件,增加了游览路线上的趣味性。

合柴1972项目的改造较为成熟,但也有不足之处:

(1)原本厂房排布,相邻两栋展览建筑之间联系过少(如图2所示),改造项目未采取改进措施,到达另一栋建筑时须经过室外再进入室内,雨雪天气参观游览易受影响;

图2 建筑之间联系少

(2)园区入口距离外部道路较远,机动车无法到达内部道路,且小型汽车停车位较少,共享单车固定停车点也距离入口过远;

(3)园区改造完成至今已有3年,内部商铺和场馆空缺依旧不少,招商工作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2.2 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

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以下简称“南京国创园”)是由原南京第二机床厂改造而来,是近现代工业遗存公园,附近交通便利,各类交通工具都可到达,园区内包括可对外出租的展馆、婚纱店、停车场、对外办公区以及各种商业店铺。

南京国创园项目在空间布局上来说,厂房内部有的使用下沉的手法扩大建筑面积并形成分区,有的内部加建楼梯将厂房分为上下空间使用。在结构的改造上,抬高屋顶,使建筑可以进行侧面采光,或者是屋顶设天窗采光,使厂房内部阳光充足。在单体建筑立面上,主要是增加涂鸦和特色装饰使店铺更加吸引游客,如使用大片幕墙进一步展现商铺的内部结构,或者使用不规则的格栅和玻璃进行装饰;除此之外,园区内原厂房很多都被绿植覆盖,改造后仍保持原厂房外立面的绿植。

南京国创园在功能分区上,有2个室内机械停车场,在缓解停车紧张问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人车分流。园区在绿化设计方面,属于绿化率较高的园区,道路两边树荫遮蔽,即使在酷暑来园区游览也不会被暴晒,厂房与厂房之间的树荫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览体验。

在园区整体规划方面:整个园区的动静分区规划很明确,以园区中间的一条路为界限,将动静分区,静区是一些对外可出租作为办公场所的厂房和一些正在装修改造的厂房,动区包括商业、展览等功能商铺;园区内有很多过渡空间,过渡空间通过保留原厂房的钢架结构,将人们由室外空间逐渐引入室内空间;园区有定期更换展览主题的展览馆、办公园区、婚纱店、花店、文创店、礼服馆、摄像馆、家具店等商业用房,功能多样,这些商业用房增加了园区的丰富性,而餐饮店多数分布在园区临街的一面,地理位置好且人流量较大。

南京国创园项目在空间布局改造、建筑结构改造、建筑立面改造、人车分流设计、绿化设计、园区整体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很成熟,并具有借鉴意义。

2.3 长江180艺术街区

长江180艺术街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180号,前身为合肥恒通机械厂,现已改造成合肥版“798”,在旧厂房内注入现代创意元素,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游客。

长江180艺术街区项目的优点如下:

(1)街区靠近老居民区,附近居民前往游览十分方便;

(2)私家车出游比较方便,改造后的街区主入口处有较大的室外停车场,在街区入口实现人车分流;

(3)街区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所摩托车俱乐部,有自己的显著特色,独有业态特点鲜明,并有一条介绍园区历史文化的文化长廊;

(4)餐饮配套数目可观,街区西侧配有一条美食街;

(5)街区周边没有围栏,与外界边界感较弱,且西边有一大片草坪,可供游客游玩,增加与自然的亲密度。

从现阶段来看,长江180艺术街区项目在改造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建筑立面改造上,使用了大量落地窗,在装饰上使用大量涂鸦,但涂鸦面数量较少且多位于入口,除此之外没有太多其他措施,导致园区的商铺没有特色,从而吸引的人流量较小。

(2)在交通方面,公共交通不够便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街区相距较远,步行需要15~20 min,削减了游客游玩的兴趣,导致游客体验感下降。

(3)在绿化方面,街区的绿化率较低,没有大型乔木或者是其他灌木,大部分是草坪,西边有一大片草坪与外界的边界感较低,但是绿化单一,没有特色。

(4)从街区的整体规划来看,动静分区混乱,大部分商铺功能相似,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对外开放的空间较少。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门铺被租用作各种娱乐公司及工作室,但被改造作为公共空间的街区,应该打造更多对外开放的空间。

(5)园区管理不当,业态较为混乱,卫生管理力度不足,对街区的面貌影响不好。

3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策略

通过对以上3处已改造完成的工业建筑遗产园区进行调研,总结可借鉴之处和还需进一步改进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策略。

3.1 老厂房形态利用和空间划分策略

旧工业建筑厂房构造复杂,对其进行改造之前,首先应对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保持工业建筑遗产原有的空间与原有的建筑风格;其次,对旧建筑物空间进行分析、划分及细化,对其构建保留原始的钢架结构,再运用新型材料进行空间构建。老旧工业厂房开阔的空间,可以实现一个厂房利用隔板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空间,如复式(loft)挑高、局部二层等空间利用以及外部局部扩建。

对于空间的划分,园区和街区的建筑厂房大部分呈封闭围合式,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些介质的过渡空间,将一些厂房由封闭性空间改造成为半开敞式的私密空间或者开敞式的公共空间,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地方,或举行一些主题活动,实现建筑空间置换的功能,将私密空间公共化[3]。

3.2 老厂房建筑结构改造策略

如今多数工业建筑遗产都是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加以保留并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厂房中的结构部分,应保留厂房内的钢架结构。若采光不足,则在屋顶结构上加建一圈玻璃结构,增加侧面采光,或者在屋顶加建天窗,保证厂房内的阳光充足。若厂房改造为商业用途,多数将红砖墙替换为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或在入口处加建小阳光房、布置绿植吸引人流;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利用遗弃的原砖块砌建低矮的围墙,将室外与室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深入了解厂房的功能后,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改造实现厂房的再利用。

3.3 老厂房建筑立面改造策略

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中,许多项目立面改造较为单一,大部分都保留原有的砖墙。为了让原有立面更加有生机,可以在立面种植爬藤植物。爬藤植物与砖墙的结合,既保留了砖墙原来的历史沉淀的韵味,也体现了植物为砖墙带来的绿色活力。

与此同时,有些园区和街区会在砖墙的立面进行立绘和涂鸦,形成园区或街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和打卡点。绘制相关园区主题的涂鸦,可以打造有特色的园区或街区主题文化。在立面改造上,也可以采用半透明的材质与砖墙混凝土相结合,使建筑外立面现代化、年轻化。

3.4 市场定位及功能多样化策略

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中,不少园区市场定位较为混乱。改造工业建筑遗产的市场定位要从改造开始就确定[4]。应根据旧工业建筑的场地大小、道路流线、建筑功能等方面决定建筑改造后的用途,如博物馆、商业中心、参观的遗址公园、办公场所等。不同的用途,其受众人群也不同,从而市场定位也不同,新园区和街区定位之后的发展与规划也不同。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后的园区招商店铺的服务功能大多相似,使游客逐渐失去兴趣。园区前期规划时,需要考虑园区店铺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和园区内的动静分区,应将娱乐区与工作区分开。在满足园区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也要增加园区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和挽留更多的客流。其途径为打造有趣的公共空间,以及打造属于园区特色文化的商铺或主题集市,吸引更多的客流来体验园区的特色活动。

3.5 特色文化打造策略

许多改造后的创意园和街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像是一个流水线改造出来的园区和街区;定位不明确,主要的受众人群不清晰,导致这些园区和街区缺乏竞争力。关于园区特色文化的打造,可以对旧工业园区的前身进行研究,并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历史蕴涵,在园区内设置一栋建筑用来陈列或展示关于旧工业建筑的相关机器及其历史;或者在园区或街区内设施文化长廊,并保留厂区原来的历史构件,让来往的游客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园区或街区的前世今生[5]。

4 结 语

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和再生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改造,而要结合园区和街区的地域文化、周边环境、场地条件、建筑审美等多方面来进行改造,同时还需要政府领导和社区的协同。每个部分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部分都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只有深入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需要什么,才能使改造后的创意园区和街区重新焕发活力。本研究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以期为未来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厂房遗产园区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遗产怎么分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千万遗产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电子厂房多种接地连接方式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