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24-01-24杨静洛阳理工学院
杨静 洛阳理工学院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与管理措施正在持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被广泛应用在高校财务活动中,通过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接轨,有效拓展了高校财务管理范围,实现了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追踪管控,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在保证财务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然而,全面预算管理的涉及领域广泛,关系到高校运营管理的多个方面,受外界因素影响居多,许多高校在具体应用中极易出现预算编制质量低下、预算执行监督不足等问题,阻碍全面预算的准确落地,不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需要采取有效手段持续改进,这在高校财务管理与未来发展中尤为重要。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校内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需要在全面预算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动态监管财务资金使用状况,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资金行为,将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上来。基于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等,对高校财务资金进行全过程的追踪管控,准确掌握每笔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规范且合理,以此实现校内资金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从根本上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1]。在这种情况下,既保证了学校资金使用率,又能促进财务统一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完成提供便利。
(二)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高校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控制与考核的有效手段,能够大致了解高校未来一年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前预防潜在风险,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方向,进而从极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并且,将全面预算应用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中,能够促进各部门的深入交流,合理调动每个院系部室资源,保证资金配置的具体化与合理化,及时发现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在全面预算理念的正确引导下,构建起科学完善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保证财务收支合理性,从根源处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三)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将高校财务计划作为执行对象,统筹安排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校内财力、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够逐步统一高校教学理念,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另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借助全面预算的“三全”管理特征,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逐步拓展财务管理范围,发挥全面预算在财务领域的应用价值,实现对高校财务、教育、科研等基础工作的严格管控,突出高校财务重点,高效履行内部管理决策,在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高校的稳定长远发展。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难题
(一)预算编制效果不佳
高校财务管理需要做好财务收支的预算编制,但在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开展期间,部分高校往往存在着“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过度关注短期预算目标,忽视长期预算的重要性。同时,许多院校往往在年度工作结束后才开始预算工作,这样的时间节点显然导致预算编制的滞后,许多地方可能已经超支,且所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单一,预算编制程度不够规范,增加预算编制难度,不能为后续的预算执行指明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预算编制质量持续降低,无法从源头处控制预算支出,预算超支现象不能及时修正,很难促进预算目标的正常完成。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后,许多高校对全面预算管理并不重视,现行所采用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很难实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合理应用,财务管理更多局限在会计核算与监督领域,不能借助预算来规范财务收支情况,衡量资金使用情况,使得校内资金使用往往存在着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下等情况[3]。并且,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缺位、不完善,高校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时,普遍存在着预算执行流程不规范、组织机构配置不合理等情况,严重影响全面预算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特别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配合度不高,不能为全面预算推进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极大程度上削弱全面预算在财务领域的应用效能,很难实现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持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预算执行是保证高校预算方案准确落实的前提基础,决定着全面预算管理整体效率。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执行”的现象,更多注重对预算前期的目标设定与方案编制等环节的管理,在预算执行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尚未实现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追踪管控,无法准确找出预算管理薄弱环节,各部门的配合度不高,限制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领域价值的更好发挥,无法客观反映高校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降低预算执行效率,阻碍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四)财务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财务监督管理在高校财务活动中至关重要,这也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但个别高校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尚未实现对财务活动的有效管控,对财务管理最终效果产生极大影响[4]。具体来讲,高校财务监督管理的缺位,财务收支行为得不到有效规范,资金浪费、财务外账等情况时常发生,进而诱发超预算、无预算等不良行为的产生,一些财务信息往往处于失真状态,不能为高校决策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对于高校而言,全面预算管理是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有效举措,若不能按照全面预算相关要求,全面强化财务监督管理,将使得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将导致财务工作处于混乱状态,无形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很难在新形势下实现良好的经营与发展。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优化
(一)优化预算编制效果
一方面,完善高校预算编制。高校预算编制工作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目标,预算编制前期要全面搜集相关数据,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采取“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与领导阶层保持密切交流,明确预算编制目标与标准,严格审查预算申报理由,切实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保证预算编制质量,高校应结合预算编制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增量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注重层层结合,保证预算编制内容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为后续的预算执行打好扎实基础[5]。
另一方面,调整预算编制时间与流程。高校应结合实际对预算编制时间与流程做出合理调整,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虑到高校开学时间为9 月份,因此预算编制时间建议在新学期开学前入手,结合上年度预算支出与执行情况,确定本年度预算编制方向,制定可行性的预算编制方案。在预算编制流程中,高校应坚持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除必要的人员公费分配外,综合考虑往年预算申请情况,最终做出更合理的资金分配。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较为繁杂的任务,牵扯到高校财务、教学、科研等多个业务领域,需要加快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推动全面预算在财务领域的准确落地。首先,预算组织体系。高校应立足于实际,合理设置预算组织机构,优化预算岗位人员配置,满足全面预算执行需要。一方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该机构属于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是组织领导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组织,由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等领导层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预算目标设定、预算方案审批、预算职责划分等战略规划工作,按照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实现在高校财务领域的准确落地。另一方面,预算执行部门。由高校财务部、教育部等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按照上级战略规划,详细编制部门预算,预算方案审批通过后在实际中具体落实,动态把握预算收支情况,进而将预算触角延伸到各业务领域。其次,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三全”管理特征,要求高校全员参与,深化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交流,协调好各部门的目标与活动,让校内全体教职工意识到全面预算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更是全体教职工的职责,由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清晰界定预算管理范围,增强预算约束力,逐步细化预算执行步骤,将预算职责合理划分到高校各部门,树立校内全员预算管理意识,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最后,预算风险制度。高校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需要科学构建相应的风险预警与管控机制,增强各部门风险防控意识,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等举措下,实现对财务活动潜在风险的科学预警、识别与管控,落实配套的风险管控体系,减少风险对高校管理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管
为促进全面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合理应用,高校应提高对预算执行环节的重视程度,努力转变“重管理,轻执行”的思想观念,突出预算执行监管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管控,准确找出预算执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高校要突出内审机构的职能所在,根据高校计划任务,对预算项目执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审查,查看各预算单位目标完成情况,客观判断预算方案落实情况,发挥校内审核功能,全面监管预算执行全程,以此来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能力[6]。在此期间,预算单位要对绩效结果展开仔细研究,合理划分差距界定,分析预算执行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原因,然后采取会计报告、审计结果等方式,及时向上级领导部门反馈,此时财务部、预算部、内审机构要保持密切配合,就预算执行中发现的漏洞与不足展开深入分析,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计划,找准预算执行偏差,分析具体成因及时修正不合理经济行为,以促进预算方案的稳定执行,逐步提高学校财务管理能力。
(四)落实财务监督机制
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要严格按照全面预算要求,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大财务监督管理力度,适当优化并调整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从宏观角度把控财务收支情况,确保财务管理始终处于规范化状态,为高校工作指明方向。第一,持续完善财务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财务活动流程,动态监管各级人员操作行为,严厉惩处违规操作行为,让每位人员都能充分了解到财务监督的严谨性,增强个人岗位责任意识,认真遵守规则做好本职工作。第二,明确财务监督与其他监督主体的边界,参照新《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政策文件,对预算编制、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结转结余管理等各环节实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必要时可通过日常督查与专项督查的相结合,真实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状况,为全面预算实施营造良好环境。第三,为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在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同时,还需定期分析财务报表与财务收支情况,客观评价财务监督机制的落实情况,及时调整财务监督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切实保障高校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避免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有效性,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更好落实。
(五)加强财务预算信息化建设
在财务领域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中,高校要及时创新管理思维与手段,合理运营信息化手段,全部覆盖计划内容,尤其在财务计划层面,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实现对预算编制、项目报告管理、计划管理分析、计划实施等预算程序的智能化控制。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ERP、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下,科学搭建了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积极推动了智能化、数字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实现了手工操作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变,保障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善性。在财务预算方面,该校通过研究资金计划、利润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等,以财务预算系统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管,详细了解各资源的具体配置与使用情况,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流失与浪费情况。此外,以财务预算系统为载体实施预算管理,高校可以详细制定资金预算,提前编制资金计划,尤其在学校资产、债务等方面的计划控制方面,可以借助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坏账准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预支管理,规避不良的财务管理问题。在此期间,预算人员只需操作信息系统,便可一键查询预算方案落实情况,准确掌握校内财务活动真实状况,发挥计算机技术应用优势,促进财务预算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将预算操作成本控制到最低,在保证财务报表与分析数据真实完整性的同时,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还能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针对当下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难度,各地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结合自身财务管理状况,找准全面预算的应用要点,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加强预算执行监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动态监督财务活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