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
2024-01-23祁占勇,吴仕韬
祁 占 勇,吴 仕 韬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并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2]。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主成分,是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营,推动着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始终是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富有生机和极具特色的存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衍生热点政策话语,不仅回应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深刻回答了职业教育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如何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同时,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环节,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呈现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经济强国的联动效应,是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旨在以战略性眼光、基础性建设和全局性支撑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运行框架。新时代描摹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蓝图,要立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价值导向,以更加自觉的姿态探索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此,深析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和生成逻辑,探索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之路,已然成为新时代洞悉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动向、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
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首先要对“教育强国”的内涵进行梳理。何为“教育强国”?吴康宁指出,教育强国是世界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指向教育综合实力,包含着教育硬实力和教育软实力两方面[3];石中英认为教育强国是“教育强的国家”与“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的统一,本质上是教育自身强与教育功能强的能动统一[4];李伟涛认为教育强国意指教育系统自身强、教育服务贡献大、人民满意度高、世界认可度高的教育发展形态[5];张炜等人认为“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6]。概言之,教育强国的本质是教育综合实力的凸显,涵盖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两大体系。基于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至少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维度,二是职业教育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维度。进一步说,职业教育强国的判定标准,应当同时具备强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关键是建成一个服务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7],这要求职业教育既要在宏观布局上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为驱动目标,又要在微观实践中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心怀“国之大者”,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使命(图1)。
图1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
(一)不忘初心,培育现代化工匠强才
人才兴旺,国家才能兴旺。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固有的核心职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职业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技能强国,要求职业教育根据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进程,优化人才培养定位,“以德育人、以文养人、以技强人”,育时代“匠人”,铸时代“匠心”,持续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补齐现代化建设中工匠型人才资源稀缺的缺口。
一是育时代“匠人”,源源不断为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资源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紧扼强国建设的关键命脉。从职业教育的自系统看强国建设,要在遵循“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的价值驱动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属性,以“三维”建设架构起强国建设人才需求的底座。首先,人才数量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维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是职业教育产生效益的先决条件,亦是职业教育赋能强国建设的起始环节,在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8]。其次,人才质量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效益维度。人才质量的跃升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9]和目标导向,事关职业教育的价值效益,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最后,工匠技能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特色维度。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强国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以技术技能为支撑背景,力图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实操的工匠能人。总之,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技能提升是关键。加快建成职业教育强国,需要严格把控人才培养的数量关、质量线和技能域,以量取胜,依质提效,用技强国。
二是铸时代“匠心”,扎扎实实捍卫强国建设的精神后花园。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仅强在育“匠人”,更强在铸“匠心”。“匠心”是匠人求效唯美的价值取向[10],其本质是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个体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对至善至美职业素养、精益求精职业品德、创新发展职业能力、笃行信道职业道德的追求[11]。“匠心”铸造凝聚着时代烙印,响应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吁求,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凸出精神样态。铸造时代“匠心”深根于职业教育的育人活动之中,恪守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技能化与高素质化有机结合的高质量育人准则,是职业教育“育时代强才”的价值指引。在“匠人”的基础上铸造时代“匠心”是从思想的高度把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育人主旋律,是从精神建树的角度坚定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决心和毅力,是在实践教学中将工匠精神全过程、全领域、全方面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二)精准定位,聚焦职业教育科创属性
科技创新是职业教育一体化统筹的基本要素,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靶向作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聚焦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属性,打破了职业教育就教育论教育、就人才论人才、就技术论技术的“三元”藩篱,提倡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体系融入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语境中,实现多元系统的协同发展,同时也强调职业教育的因材施教,即要求每个专业、每类职业、每种岗位需要立足实际,实现技能习得与技术更新的与时俱进[12]。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建构了“教育—人才—科技”链式强国路径,并在阀域内开展定向科技赋能工作,为惠民工程和攻坚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动能基础。
一是密切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耦合关系。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是职业教育对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协调科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要求“以科促教”,即跳出职业教育内容陈旧、教法单一、载体落后的窠臼,依托科技手段实现职业教育育人方式与育人活动的提质增优。譬如,VR、AR、MR等数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职业教育仿真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与技术支持,推动实现了职业教育跨时空的“工学结合”,夯实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基础。另一方面要求“教中新技”,即聚焦职业教育的科创属性,发挥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成功能。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技术教育,这意味着在科技愈显关键的当下,职业教育更应顺应教育科技化的要求,肩负起技术创新的时代使命,努力实现“教中新技、以技强国”的职业教育强国新样态。
二是关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科技成果的靶向作用。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生成功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致力于从深化技术创新处破局,要求紧跟“锚定前沿科技、革新产业技术、推广惠民技术”的目标指引,实现创新技术的定点赋能。其一,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要关注强国建设中基础领域的惠民工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民生属性,要求将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赋能惠民工程放在首要位置。职业教育扎根生产生活,“直系民生、聚焦生产、融入生活”是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生态内涵,也是职业教育科技成果社会效益化的基本要求。譬如,农业智慧工程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型成果,其精细育种、精准播种、精巧施肥等一系列农业创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创举。其二,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要力争突破强国建设中重点领域的攻坚难题。职业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一向连着教育,一向牵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13],亦是解决科技攻坚难题的“最后一道门”。职业教育聚焦科技创新的攻坚环节是工匠精神落在实处的显著性标志,也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样态的新使命。推动职业教育成为科技攻坚的主阵营,要求职业教育翻越科技研究的高墙,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通,为解决强国建设中“卡脖子”技术问题蓄力。
(三)办出特色,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强国应是一种本体特征和价值特征统一的综合体,表现为国家教育自身足够强大,功能足够齐全,以至于能够支撑起国家发展对于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强大需求[14]。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汇聚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携带中华文化的印记,是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中国策略。当前,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紧扣中国特色的命题指向,以建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使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用中国化的价值元素充盈教育空间,坚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塑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的方向问题是职业教育的立身问题,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前途和未来。我国坚持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质,是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方向决定道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结构的变迁,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强国之路,满足了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强国之路是百年实践证明的得当之路、正确之路,是凝聚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心血与汗水的复兴之路。新时代,建设职业教育强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职业教育体系的创生式发展[15],协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朝着建成一流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努力前进。
二是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16]。可见,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是以人的现代化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培养出大量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国建设才具备可靠的人力资本。因此,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人民立场,把提高人的现代性摆在中心位置,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秉持人民立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全面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协同式育人机制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强国下的多元化人才模式要做到国内国外一手抓,对内要建构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端现代学徒制度[17],对外要积极探寻职业教育的短期交流项目和推进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试点运行。
三是以中国化的价值熏陶为逻辑架构。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中华文化脉络息息相关,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沉淀,折射出以中国特色充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愿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是承扬中华优秀文化、携带民族基因的教育强国,是篆刻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价值印记的教育强国,是坚定不移、坚决果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教育强国。为此,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亟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勇担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在中国大地上赋予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守正创新的文明底蕴和焕发生机的中国特色,切实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号召力与渲染力。
(四)砥砺奋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重点在于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具有时代特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含既定底层逻辑,即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性逻辑,因此,有必要探讨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功能[18]。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子系统,既有自系统创生式发展的改革任务,又承担着以教育强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使命。
一方面,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目标上具有契合性。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仅仅是将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考量指标,更在于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有机成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之中。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目标[19],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地位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凸显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耦合关联。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容维度,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子环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义和方法论之一。唯有全方位、全领域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才能高水平实现;只有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目标才能在轨运作,行稳致远。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基础性。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精巧结合、深度融汇和联动发展,意指教育强国建设新历程中职业教育多维度、宽领域和全过程的现代化变革。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融入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洪流,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人民呼声,彰显了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扎实国家兴旺之根和托举民族富强之基的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6],意指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之一,在实现民族振兴、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遵循的方向航线与价值依循。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9]。社会现代化蓄势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冲击,产业面临迭代更新,要求职业教育主动变革,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切实落实好产教融合的溯源性要求,并以“分层建设、特色发展”为目标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总需求。总之,新时代以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以职业教育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叙事的时代章程,是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系统的创新能力,扎实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是以长远视角审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强国富民的情怀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多重逻辑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基于“历史—理论—实践—话语”的逻辑向度审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从学理的角度作出“职业教育如何强国”的时代应答。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强国诉求,理论解析提供了强国建设的工具支撑,实践表征畅通了强国建设的运作体系,话语建构彰显了强国建设的美好期许。
(一)历史逻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诉求原点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强国建设的历程相互交织、共同推进,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强国史。中国职业教育自形成以来,就以服务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自我革新的基准线。职业教育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逻辑主线,以多元合作为基础,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
职业教育饱含“富国强民、振兴中华”的民族自觉,在历史浪潮的助推下,丰富了教育与国家建设关系的内涵。职业教育强国史是一部艰难辉煌的奋斗史,是在经历“职业教育救国”“职业教育兴国”阶段之后具有历史革新意义的强国史。“职业教育救国”“职业教育兴国”作为“职业教育强国”的前端阶段,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搭建了牢固基础,也蓄积着动能力量。该阶段职业教育以“救国”“兴国”为价值旨归,精准对接国家关键行业与急需领域的生产建设任务,培养了大批特色专业人才,在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国家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的强国建设积蓄了大量的物力条件与人力资本。概言之,“职业教育救国”“职业教育兴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的主线,展现了中华民族办成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的期许,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缘起。
教育强国是时代情境和中国语境互动的结果,其内核因素是各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之路是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民族繁荣之路,其命脉与国家相生、与民族相息、与人民相融。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环节之一,充分彰显了民族自信的骨气和国家教育自信的底气,昭示着中华民族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未来,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国家战略的精神要义,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自知”“专业自信”“现代自觉”的逻辑旨归[20],聚焦高尖技能型人才的自主性培养,不断为国家重大攻坚任务作出卓越贡献。
(二)理论逻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工具支撑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发展与职业教育和强国建设的实践样态及其时代背景协同相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理论、经济理论构成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理论支点。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实践指南是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灵魂所在;另一方面,教育价值和经济理性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厘清了具体赋能理据。
第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实践指南,永葆科学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为职业强国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职业教育是关乎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意指职业教育天然地以为国育才为担当与使命,服务于强国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建设,推动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本源,调和了育人规律与经济理性的矛盾,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强国建设不同域之间的内在统一,是在新时代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一次阶段性飞跃。
第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本真之义。教育规律即对外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内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1]。教育强国的本质是通过教育内在规律的靶向效应实现“国民强”,并通过外在规律的辐射效应带动“经济强”“政治强”“文化强”和“科技强”。职业教育强国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家国情怀为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有能力满足行业与岗位的需求,而且也应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2]和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换言之,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依靠人发展,人促进教育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才的就业输出,带动了社会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了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的联动式发展,从学理层面上契合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求。
第三,人力资本理论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线索,也是教育规律生效的前置理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投入,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23]。该理论指出,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形式的人力资源投资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4]。对于建设教育强国而言,其核心变量是人力资本,内在要求是人才强国,因此,健全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教育强国的命脉所在。职业教育横跨教育域与技术域,实现了“育时代之人”与“创科技之术”的协同式融合。一方面,育人属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核心使命,要求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充分遵循人才赋能的传导机制,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25]转化为丰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动力基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充分彰显技术优势,通过“人才—技术”的转化机制,实现人才赋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从而解决强国建设的技术壁垒问题。总之,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在人力资本理论经济理性的驱动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三)实践逻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运行依循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实践导向和运行依循,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任务和突出环节。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在世界潮流的冲击、时代诉求的变化、个人生存的需求中丰富内涵,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赋能强国建设。
中国职业教育历经了革命中积极探索、学苏中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迷失与重建、改革中规模扩张与体系初建、全面改革中内涵式发展和新时代以来科学谋划与功能拓展六个阶段[26]。历史与实践证明,一味照搬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不能最大效度地激发中国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增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主动探寻适配中国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亟须找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方位和路径,加快职业教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根基和实践重心在于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的协同发展,要求以锚定人之主体发展职业教育为运作起点,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交互赋能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运作核心。换言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遵循系统化的运作顺序,将人民作为最坚实的依靠和最强大的底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依靠教育、科技、人才动态性协同赋能,勾画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生成逻辑,推动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我完善的产地和建设学习型国家的靶心场地。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关乎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不仅要关注职业强国建设的运作顺序和运作核心,还要重视运作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现代化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前提条件,意指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要义的指示下,推动建立建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标准和运作体系。高质量是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7],重在回答好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性问题[28]。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投射问题,二者之间休戚共存,相互牵涉。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度量准则,关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前景。从本质上说,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起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主体框架,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考量指标,攸关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度与深度。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又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求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本然要求,不断完善多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增强专业适应性,深化产教交流融合,推动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式、开放式、差异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话语逻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全球责任
话语体系包含思维形式、学术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方式,是一个民族国家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形象认同的综合反映[29],系统彰显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维度章程与国际标尺。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也不仅仅是质量发展的提档升级,而是要在话语建构的视角下,把中国元素视为立足中国大地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特色化体现和本土化积淀。同时,也要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置于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背景下,用国际标准衡量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进度。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抓话语体系建设,这是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民族自信和国家底气所在。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使命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相得益彰,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转化的核心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历程与实践经验,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自信和中国自立,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卓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勇担推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建立了中国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精神诉求、历史经验、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话语集合,蕴含着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意味,在构建世界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具有国别属性,建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在国际借鉴中丰富其内涵。在比较借鉴中建设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映射出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思维范式,是对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时代诉求的直观反映。职业教育在“既有轨迹”和“比较借鉴”中强化话语体系的深层内涵,既是实践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任务的使然。建设和完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一条渐进式路径,受到中国场域的影响,也受世界场域的吸引。形塑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要以经典现代化诉求为基本任务,在世界经验的比较借鉴中融入中国特色,并通过后现代的“反向批判”与新现代的“正向超越”两种方式实现内涵与模式的超越与丰富[30]。这意味着在职业教育的国际博弈中,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强国的时代风范和国际形象,需要借鉴他国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经验,建构具有时代韵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制,凸显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本质特征,明晰职业教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育人目标,夯实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校企双责”的实施基础[31]。
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涵盖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等领域和目标。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要在立足中国特色、洞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领域和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开拓职业教育发展融入人才强国、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创新赛道,实现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紧跟政策导向与时代方针的创生式变革。因此,需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价值遵循,深刻把握立德树人、共同富裕、科教兴国的内涵要义,贴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放眼职业教育的世界发展路径,缔造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未来图景(图2)。
图2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之路
(一)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铺设职业教育提质育人的超越之道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人才培养问题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问题,要求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全覆盖、全方位地贯彻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性人才力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是立足人口大国的现实国情加快高层人力资源开发,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基础的重要依托[32]。为此,需要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失衡的固有局面,推动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善治局面。
一是要破除“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发展隔阂限制。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系统承接了普通教育的“出局”学生,造成两种类型教育生源上的初始差别。在大众的眼里,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低于普通教育生源质量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也意味着“职普分离”“普优职劣”等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源性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产出的进度和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效益。推进职普融通实现了“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价值观的回归”,是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落实与践行[33],是建立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源头,亦是教育公平、社会平等的显现之举。推进职普融通,拓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才广度,一方面要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职普衔接”的育人线路,既要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层次的纵向贯通,又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类型教育之间的横向衔接;另一方面要在内容要素上加强“职普沟通”,推动两类教育的教育元素之间的互通与共享,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二是要完善“德技兼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立德树人’是国家参与职业教育学习评价的教育‘中国梦’”[34],是检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代化的指向标准。一方面,“立德”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和强国建设人才的根基命脉,坚持以“立德”为根基,能够巩固职业教育的生态屏障,蓄养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养分,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提升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树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显性目标,要求职业教育授人技术、启人智慧,推动实现受教育者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双优发展,使之成为有学识并拥有特定专业优势技能的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并完善“德技兼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立时代之“德”,树强国之“人”。
(二)廓清共同富裕的目标精神,绘制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赋能蓝图
职业教育就其特征来说是致富教育,以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35],是强国建设中长期、艰巨的目标任务和系统工程。从空间布局上看,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建设难同步成为钳制共同富裕的两大难题,是职业教育赋能的迫切对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廓清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双重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推进共同富裕的运作逻辑,规划职业教育赋能强国建设的时代路径,实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定向赋能。
一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抓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区域的联动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关键在于通过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内外部的经济要素互通,夯实不同区域内部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落实职业教育强化区域建设的功能,通过区域“点连点,点成面”的经济建设思路,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以互惠为办学原则,通过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理念调和不同区域间、区域内部间的内聚力、向心力,助推职业教育、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三要素的互动发展。另一方,区域经济建设要遵循教育协同的杠杆机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并行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杠杆[36]。因此,推进区域强发展,需要坚守校地联动的双赢式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双向赋能与协同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推进乡村振兴,弥合城乡差距。长期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桎梏和顽疾[37]。因此,统筹城乡经济是当前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力点之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确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和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新思维[38],并通过职业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赋能机制,填补城乡发展的断崖式差距。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技术属性,以“技术富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职业教育通过发挥技术属性,能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生产力,从而高效盘活乡村沉没资源,发挥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乡村居民的收入倍增[39]。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兼顾文化属性,巧用“文化兴农”筑牢乡村振兴的精神生态。营造强国建设的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打好精神基础。为此,职业教育要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历史激流中,推动建设“文化下乡、文化进家、文化养民”的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欣荣局面。
(三)紧跟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研相融的运行模式
科教兴国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依托。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密切科技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耦合联系,聚焦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属性,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成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第一梯队,实现职业教育产教研相息共存、相融共生。
一是要坚持科技前沿性与职业教育适宜性的统一。强国竞争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又预示着教育竞争。放眼科技前端是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要求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选择能代表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的产业作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所针对地对该产业加大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投入[40]。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充当科研平台的时间较短、基础薄弱,并不适合开展任意的科学研究。因此,发挥职业教育的科研功能,要兼顾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考虑科技创新工作与职业教育科研环境的双向适配性程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科研平台的比较优势,实现科研成本和科研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二是要求创设开放自由的科技文化氛围。科技在中国的命运,是对创新与文化互动的一个最好诠释[41]。推动实现职业教育强国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给予工具上的支撑,也需要科技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引领和推动。可以说,科技文化是科学进步的母体和社会发展的先声[42]。因此,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要透过技术的工具属性看文化属性,将科技文化建设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创新的政策激励,解决职业教育进行科技创新的经济顾虑,营造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轻松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教育作为文化部门的科技文化宣传力度,推动建设“人人崇尚科技、敬畏科技”的新时代科技风尚。
三是要实现职业教育产教研的融会贯通。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向下,开展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研的成果转化,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统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性质,实现产业链、教育链、科研链的深度融合。首先,职业教育要着眼于产业发展的上下游,尽可能使学校专业设置覆盖产业不同链上的发展需求,形成完善的专业对接产业链发展的机制[43]。其次,职业教育要落实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端的动向变化,搭建创新型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产业要素与教学资源的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实现职业教育产教相通、教研合一,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四)融入职教发展的世界图谱,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体系
职业教育强国与话语权之间,有因果之嫌,同样互为条件[44]。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坚持放眼世界的开放性,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以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图谱中[45],督促我国为建立“人人担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职业教育全球发展耦合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一是加强创新,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释放中国力量。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表现为一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国际认可度和世界向心力水平。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地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职业教育深入对外开放的战略性布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要素的跨国性流动,为我国加快建设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模式,建成了以“鲁班工坊”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信心与决心。“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名片,是中国职业教育从低水平迈入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下一步,加快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要进一步抓好世界各地“鲁班工坊”的工程建设,通过强化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和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全方位塑造“鲁班工坊”品牌的可靠性[46],多维多层展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与魅力,不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和跨国影响力。
二是牢记责任,为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全球格局体系深刻影响着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秩序,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为此,中国职业教育应当贡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变革注入创造性力量。中国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初步建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提供了可靠的借鉴典范。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成意味着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初见成效,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初显形态。面向未来,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要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勇担推进全球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任,绷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红线,以共商共建的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理念,强化中国在推进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主心骨作用,为世界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变革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