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春节习俗调查

2024-01-23□刘

寻根 2023年6期
关键词:跑马社火

□刘 霄

娘子关雄踞太行山腹地中段,始建于战国时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处于“内三关长城”南端,是扼守古代晋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属山西省平定县,2007年6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下董寨村位于娘子关西约6公里处,温河流域的下游,相传为董卓任并州牧设垒驻兵处,史称“董卓垒”,军事战略地位突出。《山西通志》载:“董卓垒,在州东北九十里,汉董卓为并州牧驻兵于此。”安史之乱后唐朝为抵御河北三镇侵扰,于大历元年(766年)在太行山隘口设承天军,成为保卫河东及长安的军事要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承天军,易名承天董寨,现存古垒分为上、下董寨两村,上董寨地势平缓,下董寨依山面河,以石头筑成。

下董寨的春节习俗保留了关隘地区的民间信俗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开始,至下年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形式有:报灯官、过大年、请神、送神、接官印、跑马排、耍社火、元宵夜、唱尾声、唱戏酬神、开锁、撵虚耗等,其中跑马排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它集传统体育、民间信仰、节日习俗于一身,既促进了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表达了对先人勇武精神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民众祈求太平美好、消除魔障的精神诉求。

报灯官、祭灶与节前准备

“灯官”是春节期间代表“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行使权力,负责管理、供给等各项事宜的村民代表。扮灯官,是非常招人羡慕的一件事,它不仅是一份荣誉、一种奉献,更重要的是一份信任,要求家庭祖孙三代齐全,和睦相处口碑好,并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每年一过腊月二十三,村主任便召集“二十四股老汉”(在村里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各个家族里的族长)到大庙(初为圣母庙,后改名圣母大王庙,乾隆年间扩建为全神庙)商议灯官人选之事。一是表示对神的虔诚,或者说是听从神的召唤,接受神的监督和约束;二是借助神的威严,神前无戏言,可以避免很多争议和麻烦。“旧时选灯官等活动由村主任召集‘二十四股老汉’商议,他们都是村里各个家族的长者或本村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相当于现在的村民代表,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正月里选出灯官代表三官管理春节活动,而他们自己则代表三官爷充当见证。”确立并征得本人同意后,由“社火会”写出喜报,一般正月初二举行报官典礼仪式,最迟不超过初五。

报官典礼非常隆重,先报“二官”,再报“大官”。村民们敲锣打鼓、彩旗引道至当官人家的门前。“咚咚咚”三声铁炮后,接着是一通震耳欲聋的锣鼓,之后把一张用红纸写好的喜报贴在大门边上,报官仪式结束。本年闹红火管理机构算是正式成立。接着他们进入角色,组建官衙队伍,做好工作安排。官衙大堂设在当官人家的院落,大官家院设香案供奉“三官灵位”和“印玺”,二官家院落设香案供奉“令旗”。配有文书一名,执事一名,衙役若干名。这些官差的任务就是协助灯官负责元宵节期间的活动。至于官衙的级别无关紧要,也没人关心。代理“三官神灵”在节日期间行使至高无上的赏罚大权,让百姓过个欢乐吉祥的元宵节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社火会”很快贴出告示,告知元宵节活动期间的人事安排情况。除了有重病和重孝在身的人,即使是在外做官、做工的也得按时回村,各司其职。否则,人神不容。

按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日,这天除了吃饺子,最重要的是祭灶。灶王爷是代表天神监视每一家人的行为善恶,二十三是要上天庭述职的,除夕再返回来续职。灶神的汇报决定着上天是赐福还是降灾、守穷还是致富,所以每家每户祭祀的供品为麻糖,还要炒点“糖黑豆”给灶王爷喂马。这种又黏又甜的糖不仅能黏住灶王爷的嘴,也甜了他的心,于是灶王爷就不会上天“有甚说甚”,会把“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祭完灶,就开始“忙年”了,家家择吉日“扫房”,置办年货,还要磨面、磨豆腐、磨香油等,以便拜年的亲朋好友来食用。煮“油布袋”在下董寨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工作量大,必须几户联合才能完成,寓意是五谷丰登粮满仓,生活富足。蒸团(发酵玉米面做皮,有红豆馅,也有包菜馅的)、蒸馒头、糕(由黄米面和枣蒸制而成)是不可少的。“蒸”,取蒸蒸日上之义。“团”,取团圆之义。馒头要发面,取发达之义。糕,取“年年登高”之义,还要蒸一个“大花糕”,上面有蛇盘兔的面塑,寓意来年的日子节节高。

祭祖、请神与辞旧迎新

大年三十上午要贴对联、福字,有的人家还要贴门神。午饭前,到宗祠拜祖,在家的正堂挂起“神族”,摆上供品,点起红烛,燃起香,烧四色纸,跪拜、磕头,把故去的亲人“请”回家来共度佳节。在过年这几天,每次吃饭前要烧香,第一碗总要先端到“神族”前“供养”,然后家人才能动筷。为的是感谢祖先的功德,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

除夕夜,阖家团圆,围坐桌旁,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说着吉祥话,憧憬着新一年的美好开端,享受着温馨快乐的氛围。晚饭后,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着零食,喝着茶,“熬年”,等待接神。旧时,年夜饭后,家家户户将准备好的供品(馒头、油布袋等,一般是十五个三碗)和香、黄表纸、红蜡、鞭炮,打着灯笼“抢头”到大庙上等待子时的第一声钟声——接神。钟声一响就开始举行接神仪式,行三拜九叩之礼。此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大庙祭拜回来,家家户户在自家的天帝爷、土地爷、财神爷、门神爷、灶王爷等神位前摆放供品,烧香、烧黄表纸,行跪拜之礼,迎神纳福。

初一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然后一家老小要在院子里“烧旺火”,行跪拜礼,祈求今年的日子、事业像这旺火一样兴旺。随后燃香供奉天帝爷、土地爷等神,给长辈磕头拜年,“供养”“神族”吃早饭。饭毕,家长携儿孙出门开始拜年。拜年以家族为主,由近至远,从长到幼,各家都备有水果和干果,还有小孩子的“压岁钱”。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分着吃腊月准备的“团”“大花糕”“枣糕”等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甜蜜、年年高升的食物,就着丰盛的菜肴,推杯换盏,透着团圆喜气。新年第一天兆示着一年运气的好坏,所以禁忌也很多,如不能清扫、开柜、倒垃圾、啼哭、骂人、吃药、动刀切剁、做针线活等。意在避免“扫兴”“漏财”、身体不好等。取招财、聚气、开好头之义。长辈们要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孩子们,睡觉压到枕头底下。意思是镇住万恶,不让其“作祟”,护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近年来,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有的儿女们会给父母一个红包,钱不在多少,为的是祝福二老,体现的是敬老礼俗。

初二开始,人们不是走亲访友就是迎宾送客。一般是初二姥娘家,初三丈人家,初四姑姑、姨姨家。对于家族大、亲戚多的人家,走不完的亲戚,初六往后还可以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更不宜走亲戚,避免给别人家带去穷气和晦气。天刚蒙蒙亮,人们将初四下午打扫卫生的垃圾和用纸剪的“五穷媳妇”(五个手拉手的纸人,一个睁眼的,四个没眼的)收到一起,用剪纸的纸屑包些米、面、煤,和垃圾一起拿出去倒掉。然后烧香、放炮,以示“驱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反映了人们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中午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习俗的背后承载着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初十俗称“十籽日”,要吃“十籽蛋”。“十籽”指多种多样的粮食。人们要用多种面蒸制“十籽蛋”,蒸制十二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个蛋上面中间都有个稍大一点的圆坑,旁边是小圆坑,一个坑代表一个月份,几月份就会有几个小圆坑。人们用“十籽蛋”预测当年的雨水情况。中间大圆坑里最多水的那个对应小圆坑的数目,哪个月的坑里有水,哪个月就雨水多;哪个月坑里没水,哪个月就干旱。出笼后,人们会看看代表几月份的“十籽蛋”坑里的蒸馏水多或少,预测年景;蒸“十籽蛋”的同时还要蒸一个头戴草帽的“看谷佬”,蒸出来后放到谷囤里去,看贼;蒸一个“顶门圪叉”,蒸出后先摆放到门框上。等到中午饭时,让家中长子吃“顶门圪叉”,意在顶门立户,表现出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的心理需求。

断案、行香与庆寿祈福

正月初十后人们便开始为元宵节做准备,练社火、练秧歌、糊灯笼、搭牌楼、挂路吊等。牌楼从东到西,沿街各路口及社火会、庙门总共搭十几座,其中以中街丁字路口的“三门四柱”最具特色。

正月十四上午,新选的“灯官”大官、二官要在一班衙役的护卫下一路鼓乐,放炮,前往上年供奉三官神位的三官户进行祭拜,迎取三官会旗、三官神位和印玺(上写“祝福师宝”,由“三官会”农户轮流供祭)。迎取神位、印玺和会旗后,原班人马将神位、印玺护送到大官家供奉,会旗护送到二官家供奉。下午,街头节目纷纷登场,扭秧歌、踩高跷、抬杠箱、跑旱船、跳舞耍扇,一应俱全。

正月十四晚上,二官要查灯,为十五晚上大官观灯提前沿街查看挂灯情况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上访”。查灯开始前,要敲三遍锣:一遍锣响起,各家各户将提前糊好的灯笼挂到大门口;二遍锣响起,各家各户将灯笼点亮;三遍锣响起,二官老爷查灯开始。走在查灯马队前面的是头戴毡壳帽、反穿羊皮袄、手持执法杖的衙役,接着是文质彬彬、一本正经的师爷和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围巾裹脸、墨镜遮眼的二官老爷。二官老爷要对沿街所挂灯笼逐一点评,创意新颖、做工精致的大加赞赏并提倡推广,敷衍了事者,当即提出严厉的批评,并责令立即更换或处以罚款,不合格的人家必须当场向二官老爷赔罪认错。最有趣的是,沿街查灯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拦马告状的“草民”,二官会命衙役传唤被告和涉案证人,当场陈述案件并宣布审案结果。断案是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一个愿望,更主要的是为了烘托和渲染节日气氛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案情既要新颖又不能重复,人们也不会认真深究,只图个红火热闹。同时,还要在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连续进行三天酬神唱戏活动,由于古戏台比较小,酬神只能唱小型剧目,大戏要到礼堂去唱。待查灯结束,在灯栅栏广场处燃放烟火。下董寨村烟火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有起火、扑拉火、锅锅火、七节火,还有故事火,如鼠摘葡萄、炮打州城、猴捅马蜂窝等,最隆重的是绑有仙鹤下蛋的“老杆火”。之后,村民们点燃旺火,互相祝福并呐喊吼叫,中间有人主动前去“道诗句”,道一句敲一下鼓,一般不等旺火完全熄灭,好热闹的百姓便早已拥到礼堂去看晋剧了。

正月十五是“官家”最热闹和排场的一天,亲朋好友奉礼贺喜,拿供品上香案供奉神位、印玺或会旗,俗称“交神”。两位“老爷”携带家眷到观音庙、关帝庙、龙王庙、大庙(正好是村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行(敬)香”。旧时官家出行是不带女眷的,抬轿抬鼓都由董姓和李姓两大家族以外的“杂姓户”承担。现如今“杂姓户”同样可以骑马坐轿当“官”做“老爷”。下午,仍以街头节目为主,进门入户,唱一段“钉缸”(一种表演形式),说个“三句半”,只要是祝福、祈求平安的,户主必会有赏,尤其是官家和定点(临近庙宇的人家)的摆桌大户。当然,所有的赏赐最后都要交回设在圣母庙前西侧的“官房”,由社火会统一管理分配。晚上,大官老爷在三班衙役前呼后拥下赏灯观景,按惯例不受理民间官司,但是差不多每年都会有意外,出现“喊冤”人员,依然会受理。

正月十五晚上,三官会会员要通宵守夜,吹鼓手、八音会、剧团文武场合全体演员都要来这里吹拉弹唱凑热闹,还有许多前来“庆寿”的。所谓庆寿,一是还愿,自己上年的心愿在三官爷的护佑下得以实现后来履行所许的诺言;二是祈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心想事成。随着音乐曲牌的变换,精心装扮的“八仙”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词:“洞门外雪山宝鼎,需食美酒羊羔。前面一朵瑞云飘,后面八仙来到。先敬仙丹一粒,后献王母蟠桃。年年祝寿在今朝,庆贺长生不老”“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三仙常在世,福禄寿三星”“福求慈善本,修行要成真,口心不一致,到时一场空”等。此项活动分别在各庙进行,只是所用寿词不同,如三官爷——“日月好比两盏灯,一盏红来一盏明,虽说不点油和蜡,不知熬过多少人”;观音庙——“远望南山一朵云,里头坐着观世音,千军万马上不去,只等多来行善人”;老爷庙——“远远望见一庙堂,桃园结义刘关张,关公单刀去赴会,三人去请诸葛亮”;一般祠堂——“赐福挂中堂,万事多吉祥,麒麟生贵子,辈辈状元郎”等。当然,“受益者”会主动捐款或奉香纸钱,并且明年照例来还愿。

跑马排、耍社火与观灯表愿

正月十六,天刚蒙蒙亮,各家都会派人去村西的土窑担白土,担土时把柏树的枝叶一并带回家中,然后把大块白土在院中心垒成小山之状,上插柏叶。同时将剩余的小土块、小柏叶供奉在天地、土地、灶王、家堂、门神、祖宗各神前,焚香上供,意为柏土压虚,盼望日子过得殷实红火,名曰“压虚耗”。吃完早饭后,人们要到各庙烧香,还要游走四方,为的是避灾求福、祛病健身,晌午时分开始举行最具地方特色的游弋体育民俗活动——跑马排。

跑马,是由古代传递公文、呈报军情演变而来的骑术表演活动,表演时马背上无鞍,马腹亦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抖缰驱马驰骋。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下董寨村曾为军事要塞,信使沿驿道往来不绝,村民将这种传递信息的行为演变为正月十六的节俗活动流传至今;二说起源于唐代,当地驻军每年军傩祭祀中表演的信使跑马传书,后来变为民间娱乐形式流传下来。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下董寨村春节跑马习俗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村落属性有直接关系。

最先出现在街头的是载歌载舞的妇女秧歌队和青年男女组成的现代锣鼓队。这两项是近些年加入的新项目,不仅活跃气氛,也在为跑马和社火做铺垫。旧时,前期铺垫是由滑稽秧歌来完成的,这些表演只能在马排或社火到来的空隙表演,马排或社火一来,马上撤离。每年正月十六跑马之前需要传三遍锣,头遍锣沿街村民在跑马的青石街上垫上防滑的炉灰;二遍锣响后,骑手们跨马巡街,到供奉三官爷香案的大官和二官爷家,领加盖印玺的皇历才能参加跑马、社火表演;三遍锣敲过,跑马正式开始,看热闹的妇女老幼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届时,跑马者在官道口抢马夺缰,飞身奔驰,到西下街口调头,再掀赛马狂潮。当骑手身披彩带,特别是马排头人反穿皮袄背串铃出现在马上时,预示着跑马即将结束。此时,七匹马上端坐着七位骑手,各个头裹包巾,身穿短衣,为首的反穿皮袄,背着公文和木架。木架上套着青铜串铃,跑起来一片叮当声响。公文上写“十万火急,速报警师”“军情紧急,不得延误”“关隘驿站,一路放行”等字样,骑裸马在长100米、宽约4米的青石小巷循环奔跑完3圈,马排活动也即接近尾声。每年正月十六“跑马排”的表演都吸引了周边大批民众前来观看,参与跑马的成员以其矫健的身姿和勇猛彪悍的骑术表演也会吸引来自十里八村的姑娘们,有着相亲的作用。下董寨村民和过路的行商则会摆起摊位,进行骡马和农具等贸易,形成了春节期间娘子关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

◇社火人物:判官和张飞

据老人们讲,跑马装束表现的是古代公文传递的场景,头裹包巾、反穿皮袄是为了沿途防风遮雨、御寒取暖;公文条昭示、串铃响动则为驱赶行人让路,以求畅通无阻。整个跑马活动从上午9时延续至下午2时,期间还穿插着村民自娱自乐的秧歌、社火表演助兴。

◇反穿皮袄的马排头人

跑马结束后,社火表演开始,装扮整齐的社火队伍在“帅”字旗和战鼓的率领下,绕街行三圈,一拜三官神灵,二拜大官、二官,绕行的同时还要耍一些简单的街头对打,俗称“过街”,第三圈融入“迎火”队伍,一行人马来到村中央的管道口广场,司仪请大官、二官在主席台就座,并先后致辞。随后社火队在会旗的指挥下进入场内,在场中表演小型打斗,叫“小圆场”。中午时分,社火表演进入高潮,人们涌向村里最大的场地——灯栅栏,观看最精彩的全套格斗。首先是五甲社火登场,所谓“五甲”是清朝年间实行都甲制,村内按居住位置分成五个类似“村民小组”的名称。各甲都有自己传统的社火:东北甲是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东南甲是杨七郎力劈潘豹;中甲是白玉堂、蒋平、徐良擒拿“白菊花”;西北甲是李逵、时迁、雷横活捉朱仝;西南甲是赵匡胤、郑子明三打韩同。接下来,“保卫团”(有专业水准的人员组建起来的)开始社火较量,包含多人组合,如“四枪激战虎头钩”“大刀迎击三杆枪”,双人对打,如“单刀破矛”“白手奇枪”,单人表演,如双剑、单刀、棍木、大刀、拳术等。结束时,所有成员全部上场,刀枪棍棒相互碰撞,在场观众齐声呐喊,锣鼓号角共奏齐鸣,俗称“下全场”,社火表演落下帷幕。社火结束,还要“撵虚耗”——几个后生抬一面大鼓,并配以大锣大镲,后面跟几个背口袋的人,以示财物广进。先从大官、二官家开始,然后沿街挨门挨户到各家去擂鼓祛邪。每到一家,户主都会送一些食品、烟酒,也有给钱的,表示感谢,多少不限,最后所有的物品都会用来犒赏参与闹红火的人。

◇社火队伍绕街巡行

入夜后,圣母庙前彩灯高悬,社火会旗迎风招展,戏台东侧小台后墙供放有各式“四字灯”(由青砖平放隔行凸出横面约三分之一砌成,在凹进的平行槽内摆上灯盏,放入棉花捻,加大麻油点燃)。每年的正月十四,东北甲负责摆灯盏、换字样,十五至十八日,由其他四甲负责添油换捻,固定字样是“天下太平”,摆放顺序是上下左右,还有其他字样如“一帆风顺”“五谷丰登”等,表现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祈盼。正月十六和正月十八下午还会有过街秧歌“大观灯”,人们扮成古代三十六行职业者的模样扭秧歌,意在感谢祖师爷赏饭吃。

◇灯栅栏社火表演

正月十八是“圆灯日”,这天“三官爷”的神位按传统要送往三官会另一会员家供奉。大官、二官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要交印卸任。夜晚满街的灯笼再次点亮,放完最后一场烟火、烧完最后一轮旺火,在人们美好的祈盼祝福中圆灯活动结束,春节到此结束。

结 语

下董寨村的春节,保留了关隘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习俗文化,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社会、鬼神、祖先和谐共处的生存法则和关隘文化独特的民俗景观。整个活动有固定的模式、时间、地点,参加者众多,社会基础深厚。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的民俗活动正在走向濒危、消亡,表现在:一、由于村办集体企业的改制大幅减少了活动经费来源,造成民俗仪式被简化;二、农业机械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村民放弃养马,每年的跑马排活动只能到河北去租马,费用颇高;三、火药和烟花爆竹的严格管控使得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烟火花灯缺少节日内涵;四、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只能利用放假来进行排练,造成时间仓促,表演质量下降;五、随着老艺人的年龄增长,许多社火表演绝活和烟火制作技艺因没有文字记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猜你喜欢

跑马社火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陇县社火
肯尼亚姑娘的中国“跑马”故事
非洲学生中国“跑马”赚取生活费
“跑马”跑出经济盛宴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跑马”当心4种险情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