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中职服装色彩教学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壮锦图案元素设计为例
2024-01-23梁微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梁微/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艺术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展示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仅满足于人们日常的需求,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和身份象征。在这一演变中,服装设计产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了全球时尚产业中的关键领域,服装艺术便成了当下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中的“眼球之战”。尽管时尚界的竞争愈发激烈,设计师们不断地创新也不能满足日趋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纺织技艺、刺绣、织物图案等。其中,壮锦、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以别致的图案,绚丽的色泽、织工精巧、结实耐用的特点驰名中外。非遗壮锦融入服装设计势必能拔高审美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服装的档次,赋予服装更深层次的意义。因而,本文提出中职服装设计可尝试与非遗文化融入,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在服装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1 壮锦及其特色
1.1 壮锦介绍
壮锦,2006 年5 月20 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宋,至今为止已有千年历史。它在壮文中称之为mbaw laiz fax,意思是天纹之页。根据史料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汉代壮族以五色麻线织成色彩艳丽、质地厚实的“斑布”,有“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的美誉[1], 壮锦成为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其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通过开阔明朗的艺术色调、民族格调,彰显了壮族人民对天与地的崇高敬意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情。
1.2 非遗特色
1.2.1 纹样的风格化
壮锦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纹样在题材、内容、造型、色彩及图案组织运用上都具有其独特风格。壮锦图案纹样从题材上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几何纹、艺术字纹、植物纹、动物纹以及主题性纹等五大类。每类纹样都有其不同的寓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一种精神图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蝴蝶花纹中的蝴蝶长寿花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命延续的期盼,阳雀象征万物复苏春天到来(图1、图2)。
图1 绿水波纹凤穿蝴蝶花锦
图2 蓝水波纹凤穿蝴蝶花锦
1.2.2 色彩的独特性
壮族人爱彩,通过重彩和对比色,以饱和度高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为基本颜色,其余是补充色。壮族以红色为背景,营造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绿色作为烘托色,彰显壮族人开朗的一面;黄绿色作为搭配色,与红、绿相衬托,让壮锦显得更加丰富、多样、深厚。壮族人有独特的染色方式,通过强烈鲜艳的色彩,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壮锦艺人对色彩是敏感的,用色大胆,极具色彩的表现力。
1.2.3 工艺的独特性
壮锦以棉纱、麻纱作为经,以桑蚕丝作为纬,通过两股经线、四股纬线交织成不同的花色,形成对称的、颜色各异的维花,形成3 大种类、20 多类品种、50 多种图案。因此,壮锦颜色多样、花纹精致、图案别致。制作者需要极度耐心与细心,方可织染出此类工艺。
1.2.4 历史的特殊性
壮锦是工艺美术制品之一,是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所织出的壮族人民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等九类布料,被封建社会视为贡品。因为壮锦工艺的负责性,使得工业进步的现代,壮锦制作受到技艺传承与市场需求方面的挑战[2]。因此,政府及文化爱好者为传承此类工艺,遂以非遗形式保护类名锦。
2 壮锦图案在中职服装色彩教学应用的意义
2.1 传承壮锦独特色彩,激发创新文化融合热情
壮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以及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使得壮锦等传统工艺陷入了失传的危机之中。因为壮锦艳丽的风格,同其他织锦存在显著性差别。图3 中能看到七彩的色彩,黑色作为底色,在不同颜色的织染中能够看出壮族人民的智慧。因为壮锦艳丽的风格,同其他织锦存在显著性差别。如茜草用来染红,栀子、姜黄用来染黄,蓝草用来染蓝。壮族先民最早使用的是植物染色,现代工艺的出现,冲击着壮族工艺。因此,更需要借助教育、保护等手段,提升壮锦文化的内涵。借助教育释放文化传承活力,了解壮锦,诠释壮锦的风格。
图3 彩色壮锦
2.2 提升文化审美,在运用中传承
壮族人喜彩,在图案样式上更是在服装上巧用纹样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景。作为广西“名片”,壮锦拥有纹样较多,集中表现为三类:第一类是平纹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结合纹;第二类是以几何纹样作为打底,巧用动物图案,形成多层次图案。比如,橘纹、八角花纹等复合纹样,更有龙、凤等吉祥瑞兽主题纹样(图4、图5)。图4 是对称的龙凤图,里面有粉、青、绿、黄多种颜色组成,是典型的彩色壮锦的标识。而图5 则是应用了绿色、粉色作为主基调,用单一的凤图腾的标识,传递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第三类是多种几何纹样大小结合,形成方圆穿插。这些赋予了壮锦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将美好事物织成壮锦,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4 对称的龙凤图案锦
图5 凤凰纹锦
2.3 设计更多壮族特色服饰,为传统教学增添活力
“红配绿,看不俗”,红绿成了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要求。与蜀锦遭遇类似,手工壮锦产量低,收入低,单纯作为民族工艺美术品很难为人所接受。双色壮锦同彩色壮锦一样,同样是壮族的财富。但是,将其融入到现代纺织工艺之中,更能以更多独居特色的服饰呈现,挖掘广西民族服饰的背景、文化以及审美意识形象,能够触发职业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服饰的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
3 壮锦图案和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融合现状及不足
3.1 现状
双色壮锦简单,熟练的织娘三天就能织出一米;彩色壮锦复杂,一天织出10 公分,“寸锦寸金”[3]。关于壮锦图案教学现状来看,其如同多数服饰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困境。因少数民族服饰远离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当地居民选择离开山村,进城务工。这类现象就会导致当地民族聚居地人不断减少。再加上,部分新时代青年对本土民族形成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就更容易出现传承尴尬、发展困难的局面。要想改变此类问题,就比如采取针对性措施,挖掘更具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尤其是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少数民族服装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化民族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3.2 不足
3.2.1 缺乏壮锦图案文化了解
设计专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教学理念的不足和行业内师资力量的不足。这导致了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中,教师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对中国壮锦文化的了解相对不足,缺乏对壮锦的历史、文化意义、纹样和传统工艺的深刻认识。比如缺乏壮锦图案的来源、历史、美誉等多方面内容的了解,因此,需要在设计专业教育中进行教学理念的改进,加强师资培训,并提倡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尊重,以促进创新设计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3.2.2 过分侧重美术技巧的培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一直以来都将学生的绘画能力、绘画技巧以及绘画基础作为培养的核心要素。然而,在现代社会,许多中职学校和教育机构依然坚守这种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尝试应用非遗文化元素时,他们常常难以深刻地表达非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在现实中,这一问题在中职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尤为突出。学生缺乏深度的非遗文化理解,因为目前的教育方法未能提供科学的、系统性的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和设计过程中难以将非遗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
3.2.3 缺乏文化交流与实践机会
尽管壮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元素,但在中职服装设计教育中,由于师生对壮锦图案以及现代融合方式理解不足,导致壮锦图案的设计与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在课程中缺乏明显的体现。此外,学生缺乏实际参与壮锦制作和设计的机会,导致他们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因此,解决上述不足,关键是要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促进壮锦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4 中职服装色彩教学中应用壮锦图案的教学对策
4.1 积极挖掘民族服饰的色彩与纹饰元素
作为执教者,要始终站在学习的一线,了解壮锦图案的诞生文化与深厚历史。比如,壮锦有着“天纹之页”的美誉,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早在汉代便有壮族地区用五色麻线织成色泽斑斓、质地厚实的五彩“斑布”。通过强调民族元素的多样性,整理有效数据并记录下具体的工艺流程,以此制定出更为全面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壮锦的由来、发展以及目前在服饰上的应用;其次,要从壮锦服饰的印染、纺织、纹饰设计等工艺出发,让学生能够深入性了解这一传统民族元素。
4.2 创建民族实训室
教师要系统化地让学生学习民族服饰,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这是一项长期而不懈的工作。学校也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服装专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班级。比如,收集竹笼织锦机、龙州织锦机和靖西织锦机,介绍织壮锦的程序:牵经线、整经、穿筘、梳纱卷经、上机、分小综纱、分大综纱/穿提花综、穿筘、打芋子装梭、织布边、挑花结本、送经开纬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纬一共15 道工序。此外,在展示民族服装实训室的外围环境中,可以使用文字和图片搭配,通过橱窗展示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措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并培养工匠精神。
4.3 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
为建立学生民族服饰文化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具体为:第一,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安排学生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展示各个民族的传统服装、饰品和纺织工艺。这样的参观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到真实的民族服饰,并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背景。第二,民族服饰制作方参观。安排学生参与民族服饰制作工坊,亲自体验纺织、刺绣、染色等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这种参与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第三,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安排学生参与民族服饰制作工坊,亲自体验纺织、刺绣、染色等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这种参与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通过这些实践参观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族服饰文化,同时激发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
5 结语
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纹样设计,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本文讨论了如何将壮锦图案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创作灵感,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通过深入介绍壮锦的历史、非遗特色和意义,以及探讨壮锦图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本文强调了壮锦图案对学生民族文化观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融合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教学对策,包括挖掘民族元素、创建民族实训室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从而为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壮锦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