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
2024-01-23叶耀辉廖学强王海霞
叶耀辉 廖学强 王海霞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办学实体。利用文本分析法和NVivo12软件相关功能,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各省政策文本基本符合“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的内容框架,并且部分地方政策在具体实施层面呈现一定的创新。但整体而言,地方政策的差异化不够突出,创新性有待提升。未来可从人才培养理念、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探求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建设的“机会之窗”。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地方政府;政策文本;NVivo12
[作者简介]叶耀辉(1973- ),男,江西萍乡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医学院,教授,博士;廖学强(2001- ),男,江西赣州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王海霞(2000- ),女,山东聊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项目“中医药创新思维与实践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03/225201011)和2022年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朋辈激励理念的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创建与效果评价”(项目编号:JXYJG-2021-1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21-07
一、引言
我国产业学院是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兴起与发展的。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1]等指导性内容,为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引导。产业学院研究早期集中于高职院校,近些年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化以及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优化,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新兴发展形态逐渐崭露头角。现代产业学院是在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育为核心,通过整合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等主体的资源,实现产、学、研、教、转、创、用等多功能汇聚,从而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利益共同体[2]。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提出“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从国家规范性文件角度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从理论研究范畴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逻辑、建设模式、组织构架和发展路径等进行阐述,如郑荣奕等学者梳理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组织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路径[3]。邓志新等学者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学校三者的矛盾根源,并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逻辑机理和实践路径[4]。此外,也有诸多学者开展实证研究,依据不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阐述其实践机理和制度创新,如金劲彪等学者调研江浙地区100多个产业学院后认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尚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5]。方兵通过对30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调研,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和发展路径[6]。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部分学者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但鲜有学者从地方政策的角度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分析,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政策文本是政治决策成果和行政执行的依据[7]。地方政府能否基于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并执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是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战略布局的核心,将直接影响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效果[8]。在政策文本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往往反映整体性治理,而“工作任务”“组织保障”等则从专业化管理角度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构建。一份政策文件既要强调整体性布局,又要体现专业性,以展现系统与要素的统一[9]。《建设指南》明确规定了现代产业学院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任务,是地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依据。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视角出发,借助文本分析法和NVivo12软件对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解读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内容,为今后现代产业学院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政策文件选取遵循权威性、针对性和公开性原则。权威性要求选取的政策文件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针对性要求政策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直接相关;公开性要求政策文件均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开查阅。最终本文共收集到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吉林省、河南省、江西省、天津市、河北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海南省、辽宁省、湖北省共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的政策文本,时间跨度为2018年7月至2023年4月。
从发文主体看,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主要发文部门为教育厅或教委会(16次)、工业和信息化厅(7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次)、经济和信息化厅(3次)、财政厅(1次)、科学技术局(1次)。教育厅是主要的发文部门,贯穿了整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发文历程,其中5个省份由教育厅单独发文,其余皆为各部门联合发文。
从发文时间看,2018年发文数为1,2020年为3,2021年为7,2022年为2,2023年为3,其中2021年发文最为集中。广东省在2018年7月率先发布了《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了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的范例。2020年印发的《建设指南》,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强调要充分发挥产业资源和管理优势,突出企业作为重要教育主体的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有效衔接[10]。在此基调下,地方政府如上海市、吉林省、河南省等地相继发文响应。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以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通过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通过分解其文本结构,从中提炼地方政策文本的异同点,把握政策主体关注的内容重点。
2.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的运用。NVivo软件通常用于辅助研究者对文本、访谈、问卷、图片等资料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使用NVivo12软件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一是对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通过软件自动统计政策文本中的词语频数,绘制地方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词语云”,识别地方产业学院建设的重点内容。二是对政策文本进行聚类分析,主要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了解不同政策文本内容的联系和密切程度。三是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深入分析地方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结构,加深对政策文本内容的解读。
(三)研究过程
1.词频分析。运用NVivo12软件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设置搜索条件为显示前50个词频,并且在分组处选择完全匹配。生成的词语云显示,地方政府制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时,关注的重点主要涵盖产业、学院、专业、企业、人才等方面。
2.聚类分析。利用NVivo12软件对《建设指南》及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37条对比结果。其中,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高为0.95(国家政策和天津市政策),最低为0.79(国家政策和河南省政策)。不同地方政策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5(海南省政策和福建省政策),最低为0.73(河南省政策和辽宁省政策)。不同政策文本Pearson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7,这些高相关系数值表明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以及地方政策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内容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3.政策文本编码。在词频和聚类分析之后,运用软件的编码功能对政策文本进一步分析。首先,确定编码的规则。本文以一个完整的语句为一个编码单元,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编码。若某份政策文本中关于同一节点的内容分散在多处,则进行多次编码,形成相应的参考点。其次,通过对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的阅读、对比,发现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与《建设指南》的文本结构相似,且在聚类分析中也发现各地方政策文本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在对政策进行编码时,借鉴刘小花、唐丹等人的编码方法,将《建设指南》的一级标题作为父节点,各地方政策文本的二级标题作为子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将子节点内容编码至对应的父节点,每编码一次形成一个参考点,参考点越多,表明该节点所涉及的内容越丰富。最后,确定了以3个父节点、15个子节点为主体的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编码构架,共产生678个参考点。从父节点总体情况看(见表1),地方政策文本基本符合该编码框架,文本结构的相似度较高。根据参考点和平均覆盖率可以看出,建设任务(31.22%)是地方现代产业学院政策关注的重点内容。
从各省参考点分布情况看,天津市(65个)和河南省(58个)等地政策文本所涵盖的参考点较多,表明这些地区的政策内容相对详细,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规划也更清晰。而辽宁省最少(31个),说明该省尚未形成省级层次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或指导意见,仅在辽宁省《关于深入推进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及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因而参考点数量较少,见表2。
三、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的内容分析
(一)总体要求:规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风向标”
总体要求父节点涵盖了政策落实、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4个子节点,形成了189个参考点,各省政策文本基本都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政策落实。其中15份政策文件均强调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或各省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并有9个省份提及了落实《建设指南》,这两类政策是各省在政策制定时依赖的主要指导方针。二是指导思想。强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届全会、二十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精神。三是建设目标。有12份政策文本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量化指标,如江西省规定“到2025年,原则上每所本科高校应至少建设1所现代产业学院。分批组织认定30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產业学院”。多数政策文本强调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但是有关发展模式、打造多维功能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探索创新机制等目标在政策中较少提及。四是建设原则。大多数省份在政策文本中都对建设原则进行了阐述,强调总体规划的强化和建设的规范,主要形成了“科学布局、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多元协同、共建共管”“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四大重要原则。
(二)实现路径: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阀”
建设任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父节点在各地政策文本中占据主导地位,平均覆盖率达到了31.22%。这一父节点涵盖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统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平台搭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7个子节点,共形成354个参考点。其中推动平台搭建、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方面的文本内容篇幅较多,而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少,仅在江苏省、福建省、吉林省等7份政策文本中被提及。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1]。多数省份明确提出要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保障机制等,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人才职位胜任力方面,河南省提出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融通。黑龙江省、海南省等地的政策文本强调要不断完善管理结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
2.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12]。多数省份提到通过建设教师工作室(坊)、名师工作室等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提出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的人事制度,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在具体实施方面,提到了开展联合授课指导和制定教师激励制度,以提升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和职业积极性。此外,河南省和浙江省提到要探索符合产业学院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3.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多数省份强调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发展趋势共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课程、案例集等。江西省特别提到在省一流课程评选中增设校企合作课程专项指标,以推动相关课程开发。此外,10个省份提出要以行业企业重要项目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以提升学生产业认知、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延伸,是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1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专业。部分省份提出专业建设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专业交叉,支持聚焦同一产业链的相关专业快速发展。此外,有9个省份的政策文本提出要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5.统筹谋划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要明确学校办学优势,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分析产业需求和发展导向,依托优势学院或学科专业(群),组建一批特色显著、服务产业的高质量产业学院。部分省份强调要协同政、校、企等多元主体,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有些省份还从成果转化的角度,提出要与企业协同开展项目工作,共享研究成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外,有的省份依托地方优势和特色培养人才,如浙江省基于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优势,提出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建立丝路学院和教育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等,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6.推动平台搭建。平台搭建主要涉及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关于产学研平台,在政策文本中体现为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发挥高校教育综合性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关于打造实习实训平台,则体现为构建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通过推动产业元素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操技能等。实习实训平台强调兼顾“课程”和“生产”要素,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教学,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和生产性实训基地。
7.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知识输入、能力锻炼和素质养成的重要方式。政策文本主要提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共同开展“双创”教育和推动“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一是强调现代产业学院要与企业共建“双创”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开发“双创”课程和教学内容,并推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实施。二是要推动“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双创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三)保障措施: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定心丸”
保障措施在政策文本中扮演着工作部署、政策实施的支撑角色。在保障措施的父节点下,涵盖了加强监督指导、完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政策支持4个子节点,共形成了135个参考点。
1.加强监督指导。为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政府部门要求强化科学指导,组织中期考评和期满验收等活动,并根据实际成效进行相应的考评、奖励。同时,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组织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产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完善组织领导。建立统筹领导机制,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管理体系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明晰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权、事权和财权,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相关工作。政策文本中,有较多省份提出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制定职称评審标准等方式,完善管理体制,如广东省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与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和协同育人机制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制定企业人员兼职办法和评审标准,以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3.强化顶层设计。江苏省、江西省明确将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并制订专项建设方案。同时,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强调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统筹谋划,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规范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运行。
4.推进政策支持。大部分省份强调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得到全面的政策覆盖。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投入、自筹经费和与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的经费。14个省份的政策文本都提到了要健全经费保障,如河南省提出要积极拉动社会资金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此外,有省份提到要制定优厚的人才政策,建设高水平人才梯次队伍。个别省份还通过绩效考评、示范引领等方式,加大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激励力度。
四、总结
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的现实需要,是地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表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基本符合“总体要求、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的内容框架,并且部分地方政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在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整体而言,地方政策尚未突破现有结构的桎梏,部分子节点的重合度较高,各地方政策的差异化不够突出,政策的创新性有待提升。因此,为避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背离,未来需要进一步凸显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革促使社会对人才需求也不断演变,而理念是变革的先导[14]。通过理念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动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加强对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注重理论与实际运用的适配性,吸收有效的国际教育理念,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行业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深入挖掘校企双方可供利用的教育和管理资源,基于学校优势专业集群,协同企业供应链、服务链、信息链和金融链,推进高度耦合的产学研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的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
2.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创新高地,对推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面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应对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产业链优化需求,着力建设科研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办学共同体,提高成果转化率,增强现代产业学院应对危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健全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完善顶层设计,细化相关政策,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政策的决策部署,从制度层面对保障知识产权等成果转化激励措施作出明确规定,提高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合理保障不同人群在成果转化中的显性和隐性价值,并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在评审和晋升中的比重,提高院校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动力。
3.创新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现代产业学院以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目标为评价标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完善建设评价体系,要体现出产业化、协同化和开放化的特点[15]。在宏观层面,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校企合作课程、专业建设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微观层面,要对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具体环节进行重点评价[16]。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需要更为具体、明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和教师评价为导向,强化水平性和发展性评价,注重增值评价,更多考虑高素质人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作用。此外,要善于对评价结果进行审视反思,一方面,为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漏洞与不足、明确建设目标与成效的差距提供优化依据;另一方面,对总结现有建设经验,持续改进和提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2-73.
[2]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30-34.
[3]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14-19.
[4]邓小华,付传.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的知识逻辑及治理路径——知识基础理论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20-124+144.
[5]金勁彪,侯嘉淳,李继芳.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20-27.
[6]方兵.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与应然——基于30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考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52-58.
[7]张毅,赖小乔.我国政策文本分析的核心议题与分析方法[J]. 科技智囊,2023(4):33-40.
[8]刘小花,孙翠香.地方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创新研究——基于22项地方产教融合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5):24-32.
[9]高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公共管理创新的重大探索——对2023年机构改革的理论分析[J].学海,2023(3):15-23.
[10]唐丹,白玲.江西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政策的特征体认与价值探析——基于12份职教创新发展高地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2):53-59.
[11]史金飞,郑锋,邵波,等. 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06-112+153.
[12]王露莹,刘晓.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与优化策略——基于56所“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的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13-20.
[13]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111-119.
[14]熊峰,周增逵.数智时代高职创新创业育人生态系统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59-61.
[15]崔彦群,应敏,戴炬炬.产教融合推进应用本科“双主体”产业学院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6):66-69.
[16]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