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实然特征与应然路径
2024-01-23刘颖卢敏胡丽珍
刘颖 卢敏 胡丽珍
[摘要]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近代以来,长三角职业教育历经“曲折探索、循迹模仿、孕育萌芽、快速推进、全面发展”五个阶段,最终建立起以“共融与互补为逻辑起点、协同与共享为意蕴内涵、创新与发展为价值向度、示范与开放为时代使命”等实然特征明显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未来长三角地区应循着高质量与高水平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职业”与“大产业”相结合、共同体与联合体相结合“四个相结合”的基本路径,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演进历程;实然特征;应然路径
[作者简介]刘颖(1990- ),男,安徽安庆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卢敏(1979- ),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胡丽珍(1991- ),女,安徽安庆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05-08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这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与支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适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两大战略叠加,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以下简称“三省一市”)为主体建立起区域职业教育联席、联盟、联动体系,取得了一批高质量发展成果,奠定了长三角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蓄能、创新赋能、产业换能、教育助能新格局,为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从发展实际看,其成效显著的教育产出、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渐趋成熟的运行机制巩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对照《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更高发展目标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已然成为长三角职业教育的时代课题,亟须加快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笃行路径,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提供思维范式。
从国际视野看,德国提倡的高中职业教育与大学高等教育一体化理念[1],欧盟采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文凭、证书相互认可的一体化标准,法国大巴黎地区结合经济特色与学校位置建立的一体化招生体系,美国以州为单元打造的高校一体化实体[2]等都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传递了价值导向。其虽然与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在实现途径、发展维度、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一体化基本特点是明确的,即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发挥长三角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用,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总结历史经验、肯定发展成就,以更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那么,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历程、呈现出什么样的实然特征、未来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回答好这些问题,既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赋能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为世界范围内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贡献中国路径、中国方案的基本前提。
二、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
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演进脉络是与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史、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史一脉相承的。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赓续中国社会教育变革文脉,历经“五个阶段”的迭代升级,在新时代汇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
(一)民间曲折探索: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前
近代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在“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概念嬗变过程中已见端倪,虽无“长三角”官方概念界定,本质上却以职业属性在民间演化推进。从晚清洋务派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以工学结合形式联合兴办的各类学堂开始,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展职教实验区生源学生技能集中培训[3],基本形成了近代长三角职业教育合作的雏形。壬戌学制施行后,江浙沪地区的港口外贸、工商业与交通运输领域开始出现用工混合流通现象,使得技工文化在民间的碰撞愈加密切。1937—1949年,无论是沪宁杭地区职业学校向西南和浙西集中迁徙办学过程中的文化交融与业技传承,抑或是苏皖边区政府暂行学制下的片区干部人才一体化培训,都增进了区域间职业教育的交流与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江浙沪地区参照解放区做法,在农村扫盲过程中采取“冬农”等形式举办技能训练班为各地培养专业性人才,如江苏就举办马拉农具训练班为沪浙两地培养农业技工,引发了民间技能融合思潮[4]。“文化大革命”期间,长三角地区大批职业学校被停办,出现了停滞甚或倒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三角职业教育才有了重生契机。
(二)市场循迹模仿:改革开放初期至2002年
改革开放后,苏南与浙北乡镇民营企业的崛起开启了长三角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征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至此,伴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开启,职业教育與乡镇企业用工需求开始紧密,在区域内循着现代职业产教融合痕迹模仿前行。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层面并未出台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合作的相关文件,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合作主要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框架下形成的自上而下式融合。例如,一些企业与学校运用人脉资源在师资培训、联合招生、订单培养等领域开展跨行政区交流,更有苏浙生源大量进入上海职业学校就读,上海部分职业学校开始对苏浙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进行援建帮扶[5]。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为高校、社会团体、经济单位在政策上予以松绑,职业教育领域内开始涌现出跨行政区的市场创建,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合作的底模,催生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在经济领域的思考,为后续政府主导“一体化”奠定了市场基础。
(三)政府孕育萌芽阶段:2002—2012年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工作”,标志着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官方制度开始萌芽。2003年,浙江、江苏和上海签署《关于加强沪苏浙教育合作的意见》,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正式开始。随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关于长三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合作协议》的签订,职业教育进入政府主导阶段,在职业资格准入、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及教材研发领域逐步开展合作。后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诸多政策文件对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及资源统筹都进行了部署,沪苏浙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在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中职实训基地共享、基础合作研究等领域签署了系列协议[6]。2010年,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推进会议公布了第一批长三角地区中职共享实训基地、交流挂职校长名单,沪苏浙三地的职业教育合作进入到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新阶段[7]。这一时期受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安徽加入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圈,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合作在内容、形式与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格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表征的各类职教合作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孕育,在协作联席会议、联动协调小组等行政机制干预下衍生的教育形态使得长三角职业教育规模加速扩大。
(四)顶层快速推进:2013—2018年
党的十八大以后,根據地区教育资源互补的客观特征,沪苏浙三地政府为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效益、促使一体化合作更为密切,在教育领域开始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解决教育领域共性事项、畅通教育沟通渠道、调节教育“疑难杂症”。这一时期长三角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步伐加快,仅第五届长三角教育协作会议就落实30余项教育活动,签订6项省际协议、7项校际协议和2项地方教育部门协议[8]。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分别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书,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干部交流、培训教学、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学校改革发展等领域开展校际合作。201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地区教育协作上升至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在管理机制、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区域一体化建设层面开始进行探索,三省一市高效推进双证融通、职业教育与技能鉴定互通互认、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上的综合改革,在建立职业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就业信息网络数据共享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体化的脉络愈加清晰。
(五)区域全面发展:2018年以来
进入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教育协作会议更名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职业教育一体化由此也进入“规模加速与质量提升”双驱而行的全面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发展目标、推进路径及运行机制给予了系统安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后,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进入质量提升期,以浙江嘉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为典型的三地6所中职学校率先启动了联合招生,共享职业教育资源,三地教育行政部门更是明确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标准,推动示范区内职业学校在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环。同时,随着《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相关文件的出台,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已渐进到由宏观、中观至微观的过渡时期。
三、新时代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然特征
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既承继了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又兼具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要素特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框架下,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呈现出以“共融与互补、协同与共享、示范与开放、创新与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现代职业教育实然特征。
(一)共融与互补: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逻辑起点
共融与互补是文化自信、教育包容的生动呈现,统一于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客观上,安徽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优质资源较匮乏,浙江普职生源抢夺激烈、浙东北与浙西南学科设置同质化较大,江苏职教资源地域分配欠均衡,上海职教龙头扩散效应不明显、民办院校居多却体量小,这些实际并未成为一体化的掣肘性因素,区域间先后搭建了一批协同发展平台、成立了一批职教创新示范区、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打造了一批产教融合样板,促进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共融。主观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加速要素链的调整。基于共同的文化基础、教育认知与政策合力,三省一市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投入、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并行释放虹吸效应,在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发展、自新、超越,总体上确保了一体化融合要素的完整。
同时,区域间通过锚定“特色提质、优势补短、强链补弱”的目标互为营养补给。一是发挥自域特色提升整体水平,拔高纵向梯度;二是借助他域优势补强自身短板,缩小横向差距。实践中,安徽打响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的特色品牌主动回应创新需求,在皖江经济带、皖北和大别山地区分片实施职教创新发展试验区,助力边缘城市与沪苏浙的融合,补足功能短板;江苏依托国家战略的复合优势筑牢新兴产业集群的强磁力场,积极打造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治理、国际化合作的江苏职教品牌来缓和普职分流矛盾;浙江抓住民营经济和数字浙江的发力点,构筑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活力职教模式,进行同质产业整合优化;上海借助经济地位与品牌输出辐射资源,牵头组建各类产学研组织,强化主导地位,弥补教育规模之缺。三省一市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各扬所长”[9]发挥职业教育迭代互补优势,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协同与共享: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意蕴内涵
协同与共享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既相对独立又绝对依存。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是通过战略、产业与机制的协同来实现资源与成果的共享,统一于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方位。
一方面,区域间通过战略协作,辅以相对统一的运作机制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是紧扣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区域协同发展要求,三省一市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教育元素的设计与匹配,破除职业教育在发展定位、办学目标、培养模式、内部治理等层面的全局性壁垒,提升服务全局能力。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调动各主体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不断研究、调整、优化、适应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群团组织为多元主体的共治发展格局。三是围绕产业特色与需求,依附民间对话、教育合作、协会搭桥等各类方式挖掘产业属性的最大公约数,绘就出一体化成果的最大同心圆。另一方面,资源共享的成果效益在区域内横向贯通。三省一市发挥区域教育特色与优势,通过资源的配置共享实现跨区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共建、师资共同培养、教学资源共用,激发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能。同时,资源的共享也促成了区域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实现了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成果惠及政府、院校、企业、师生,使得区域内生源受教比例渐趋均衡、人才虹吸态势渐趋平缓、校际办学差距渐趋缩小。
(三)创新与发展: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向度
创新是发展的质变与飞跃形式,发展是创新的驱动与前置条件。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与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象体现,统一于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其创新之举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革新。既不破行政隶属,又打破行政边界,以要素资源整合、党政协同赋能、职教联盟搭建等多元形式构建起“顶层助力、上层聚力、中层蓄力、基层发力”为基本模式的职教联动机制,为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奠定了政治根基与规制边际。二是政策供给更新。各地立足自身产业结构、区域优势和职业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相适性研究,打造以“浙江特色”“安徽样板”“江苏方案”“上海经验”为个性组合的共同体,完善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基本框架。三是理想信念出新。产教协作积淀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内核,促成了企业家“四千精神”①与职教人“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夯实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涵与信念基石。
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是落实顶层教育战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是驱动良性竞争、均衡教育资源、优化运行机制的发展。一是三省一市在多域共振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基本构成的“五链”共融方位,依托行政机制建立起协同发展联盟、产科教创新联盟、国际商务职教集团等多层次职教机构,拓宽一体化合作领域,进而实现了职教改革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要素流动与社会贡献的相辅相成、资源供应与技术革新的增殖结合。二是《纲要》《方案》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等政策为一体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后盾,畅通了产业衔接通道,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重塑了经济发展动能,推动了教育元素向产业需求汇聚,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职教路径。三是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并不是囿于既有战略下的“躺平式”发展,而是以螺旋式的“比、学、赶、超”姿态融入竞争,以竞争与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与矛盾,从而使得运行机制更加畅通、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四)示范与开放: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时代使命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先行示范与教育开放的重要窗口,统一于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双城等为主要代表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地区因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经济体量相对庞大、产业結构相对完整、发展成果相对显著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引领。从区域价值看,为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如何突破体制机制实现一体化发展,如何增强区域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如何实现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的融合发展等,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典范;从国际贡献看,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在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为世界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打造了中国样板,虽发轫于长三角,根植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开辟了一条独立探索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达国家城市群间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既有法治基础、制度保障,更有责任担当。一是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法治基础;《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长三角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提升期,扩大对外开放是长三角打造中国特色和国际先进水平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应然路径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确立新方位、探索新路径、构建新格局、形成新举措,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而如何推进则成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问。
(一)高水平与高质量相结合是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水平与高质量的区别在于动力和取向上的差异,更多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外生过程,它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推动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改善,以指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为要点,落点为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区域协同。一是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不单是“以产促教、教随产出”,更应“引产入教、以教导产”,扭转产教融合中主体单向不对等局面,真正实现“产中有教、教中含产、产教同行”。二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招生模式、学分银行、普职融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等开展校地交流与合作,建成高水平学科专业、实训设施、产学研联合体等优质教科研资源,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三是兼顾区域不平衡因素,找准高水平发展的协同向度,建立有限合理化的平衡约束机制,并制定出台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法规加以调控。
高质量发展是指向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生产、再生产,是发展的约束极值条件。比照“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高质量发展作为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目标要义,根本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一是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优化动态管理流程,修订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资源、服务对区域职业教育的赋能力度,激发科技、人才、产业资源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源头活力;二是要营造宽松的创新生态,建立以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管理部门为联合体的技能创新团体,立足区域产学研实际与内部差异开展协同创新研究,汇聚创新要素、凝聚创新合力、构建创新网络、强化创新优势,形成由细部到控制、局部到整体的立体创新基地;三是要培育以竞争“求发展、促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意识参与一体化进程,推动特色学科、特色产业、特色专业融入竞争以跃升发展高度,铸牢以竞争促发展的职教底色。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统筹好二者的结合既要立足文化自信之源、构筑怀柔天下的大格局,也应聚焦战略资源之基、拓宽内外兼修的大视野,更应锚准浸润育人之本,厚植众美辐辏的大情怀。
一方面,以“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计划”等样例为典型,研究设计具有广泛性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标准,创建具有长三角地域特色的国际化品牌,吸引外部优质资源的集聚,扩大职业教育留学与培训规模,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承办世界性职业教育会议,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实施好外域优秀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另一方面,坚持“引进—转化—开发—输出”的主路线,参照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海外推广路径,建设高水平外事管理团队,培养国际化专业师资力量,设立多元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院校配合企业在境外办学,建立境外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与民间力量推动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理念“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急需之才,打造国际化“长三角职业教育品牌”。同时,必须明确的是,无论引进的“面域”还是走出的“地域”,其着力点都在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完善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理想的社会需要之人才,扩大长三角职业教育的国内外影响力。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在外域文化与本土教育理念的耦合共振中,必须坚定教育情怀、坚信育人初心、坚守国家使命、坚持民族利益,在“引”与“走”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与“情利取舍”,以锻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职业教育为根本。
(三)“大职业”与“大产业”相结合是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前提
“大职业”与“大产业”是伫立于区域经济基础的职业观和发展观,也是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高站位的必然前提。谋划好新时代长三角的“大职业”与“大产业”工作,应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视角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树立广泛的职业观、尊重劳动,倡导全面发展人才观,将产业作为载体塑造具有指向性的能工巧匠,继续开展职业与产业的相适协调研究,以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为契机,做强生态圈、做优机制链、做细产业群、做实联合体、做深战略局。二是将“大产业”作为“牛鼻子”摆在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牢。一方面,要做“大”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适配性产业结构,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职业教育产业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供给水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加速集聚;另一方面,要做“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延链,精准对接企业生产需求,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聚焦优势专业打造骨干学科服务区域产业。三是催动职业和产业的良性互动,職业做大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做大离不开职业赋能,要发挥好长三角地区职业与产业凭借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独特优势,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而“转”,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而“动”,紧跟社会发展需要而“变”,真正实现职业与产业的动态融合。
(四)共同体与联合体相结合是深入推进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通知》中的“双体”建设是以产业园为载体打造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共同体。二者的映射可不局限于市域、行业层面,在逻辑上,未来长三角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是集微观资源、中观育人及宏观命运为一体的共存架构。诚然,除却共同体,完全打破行政边界与壁垒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寻求到各参与主体利益共同点后,应对难点、堵点、痛点设立联合攻关机制。
在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可设置共性发展成果绩效指标,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调节职教上下游的“沉疴宿疾”,塑造专业链、产业链、技术链共生的链群体系,发挥市场在链群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重塑政府更有为、企业更有位、产业更有效、师生更有情的区域职业教育生态圈;育人共同体是对区域内人才链的重构,打造“德、技、艺、体”为特色的人才终端,发挥“双师型”教师端在校企合作中的双向流通效能,打通人才培养立体化通道,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平台、校企技能协会等外部机构,构建教师端与学生端的协同赋能机制,以师带学、以学促师,归集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人才为高质量教育建设服务;资源共同体是在共享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集群与互通,统筹资源分配与再分配、再研发、再重组,促进技术服务延伸与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联合体效能的实现是以强弱结合、强强融合、弱弱整合路径为支点。一是在既有战略合作框架下建立专业性联合体组织,依托地域、场域、领域的特征,在师生联招联培、教学资源开发使用、实训基地与设备共用、普职标准衔接及培养方案的修缮上强化教育资源的聚合能力,削减资源匮乏地区对外依赖程度,通过强弱结合实现以强带弱、以强补弱。二是在优势领域加大投入与管理,拓宽同质产业合作广度,联合教育资源丰沛、创新能力强的参与主体开展技术难点攻关,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三是对区域内的弱势专业、产业进行优化整合,建立联合体共同研究解决发展瓶颈与薄弱环节,避免单打独斗,及时淘汰没落产业、修复新型职业、优化适配专业,补足高质量发展缺位元素。
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区域教育元素深度融合、文化高度自信的生动注脚,其历经“五个阶段”道路探索,形成了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使命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开辟了新时代区域职业教育“五链”融合的新境界。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以“四个相结合”基本路径推进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为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有力支撑,也将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释]
①四千精神是指20世纪发轫于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家群体精神总括,即浙南“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苏南“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也称“四千四万”精神)。
[参考文献]
[1]谢莉花.扩展的现代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新理念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3,45(1):73-83.
[2]闫志利,王伟哲.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对京津冀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8):14-18.
[3]林松.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近代职业教育概念变迁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7):34-36.
[4]林靖.建党百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5-22.
[5]胡秀锦.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探析——基于历史和现状的考察[J].职教论坛,2013(4):77-81.
[6]钱良,钟智,翁品雄.联动发展 资源共享 携手构筑教育高地——第二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侧记[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9):82-85.
[7]巫丽君,王河江.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模式探析——基于历史进程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52-56.
[8]王琴.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基于长三角联合职业教育集团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61-67.
[9]车俊.全面参与全力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N].學习时报,2019-0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