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
2024-01-23洪向华杨佳惠
洪向华 杨佳惠
2021年6月25日,上海,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这一重大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们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形成必然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
一、揭示了内在文化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一切伟大的文化创造都源自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实践,劳动创造了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人民群众是劳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文化的内在本质,人民群众作为实际的劳动创造者创造了现实而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实基础。
二、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变迁都是实践过程的外部表征,是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找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三、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揭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同时文化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结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基础上的互相作用。”恩格斯在这里是用文学、艺术等概念来说明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则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優秀传统文化由自发自在的“契合”转化为自觉自为的“结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融注丰厚充沛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认真总结党领导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刻揭示和回答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它所包含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博大精深、系统全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彼此契合和相互成就,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又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同时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并加以开拓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实现了新时代文化理论观点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化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途径。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的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我们党才能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的主动,在“两个结合”中通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国考古博物馆,显示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当晚星空图的穹顶。 摄影/ 徐豪
新时代呼唤文化的大发展,并催生伟大的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为基本遵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创造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之积蓄并提供了绵延不断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动荡时局中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根基。同时,我们党相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都生动诠释了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本遵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以之支撑民族强盛的科学认识,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互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的战略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七个着力”总分结合,上下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党领導人民更加自信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文明的世界性问题,他们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倡议更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即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在人类文明交往中实现和合共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汇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凝结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助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格局和视野;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这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关注各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推进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深度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跨越时空的文明成果;加强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打造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平台,先后搭建了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载体,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