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守伟:种小小的种子,开大大的花

2024-01-23王小槑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妈妈

王小槑 龙方媛

服务特殊儿童22年、照顾过的孩子中有90%是重残儿童……在杨守伟身边,孤残儿童不再是无人在意的“小草”,而是被平等对待、被爱呵护的“花朵”。

“最早喊我妈妈的男孩已经23岁了,他是读研还是已经上班了?他应该是瘦瘦的、高高的……”杨守伟在心里无数次勾勒过那些她送走的孩子现在的模样,尽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她还是忍不住去想。

22年坚守一线,山东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先后给1000多个特殊儿童当过“妈妈”。用心滋养,用爱守护,“当好孤残儿童的妈妈”是她不曾忘却的初心和始终执着的方向,她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时代楷模”等称号,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

做1000多个孤残儿童的“杨妈妈”

从企业调入福利院工作那年,杨守伟还不满30岁。“不就是照顾孩子吗?”初为人母、年富力强,杨守伟一度认为这会是份简单的工作,直到她见到了孩子们。他们不会唱、不会跳,不会自己吃饭,也不会大小便,甚至只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只有眼珠会动。无论照顾得好与不好,她都很难得到一个直接反馈。

有人会说这不更简单了吗?让他们吃饱喝足,给他们把屎把尿,不就可以了吗?但从一开始,杨守伟就把自己放在了“母亲”的位置。“他们需要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什么?”是她每时每刻都在思索的问题。

20多年来,杨守伟照顾过的孩子中90%都是重病重残儿童。这意味着,她经历生离死别的频率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还没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就早早夭折的孩子,杨守伟能做的就是安安稳稳地送他们离开。而剩下的孤弃儿童,无论是唇腭裂、脑瘫、鱼鳞病,还是染色体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只要有“一线生机”,她就决不放弃。

为了把孩子们照顾得更好,杨守伟在夹缝里挤时间,从对专业护理知识一窍不通,到考取高级育婴师、康复保健师等多项资格证,多掌握一门知识,孩子们就能多受益一点儿。“如果我懂康复训练,孩子胳膊、腿不舒服时,我就可以把相关知识融入到对他的照顾中;如果我懂营养,孩子吃这个不行吃那个不行的时候,我也知道如何调整……”这种受益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杨守伟希望自己在照顾好孩子之余,也能教给他们更多知识,给他们做一个好榜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不应该放弃学习。

让有机会康复或是具备手术条件的孩子顺利做手术,是杨守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为恢复得越好,他们被领养的机会越大,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生活的可能性也越大。看着“手术中”3个字亮起再熄灭,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都知道有多难挨。可为了她的孩子们,这些年,杨守伟400余次内心煎熬地守在手术室门外。她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那句话—为母则刚。

最近这段时间,杨守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又将有6个孩子被收养了。“不会难过,只有兴奋和骄傲,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被我们养得这么好,又有家庭愿意接纳他……”话虽如此,但等到送走孩子时,杨守伟总是下意识地逃避,她怕控制不住自己。“心里空落落的,都是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喊我妈妈的孩子。这和送孩子上大学的心情完全不同,这一别大概是永远也见不到了。”

说到这儿,杨守伟哽咽了。一心希望孩子们在离开福利院后过得更好,更快融入新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杨守伟狠下心,与离开的孩子切断一切联系。“他们拥有一片新的天地了,我还能为他们做的就是尽量不去打扰。”

一家人都是她的坚强后盾

采访这天,杨守伟刚刚休假归来,这是她从结婚至今拥有的最长假期—5天,为的是多陪陪自己年过九旬的母亲,弥补当年未能在父亲身边尽孝的遗憾。母女俩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聊到父亲还在的时光。

生于1971年的杨守伟,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县的一个村子里度过。杨守伟的父亲年轻时因为国家需要,义无反顾去当兵;复员后因为村里需要,于是便开始带着大家修水渠。那时条件不好,家里姊妹又多,缺吃少穿是家常便饭。可纵使这样,父亲也从没多拿过公家一粒粮食。相反,如果自己家有什么好东西,他还会拿出去和大家分享。自家的生活尚要苦苦经营,可每每家门口有人来讨要吃的,父亲只要看到了,就会和气地把人请进家里,让他们吃饱喝足后再走。面对孩子们的不解,父亲解释说:“我们不仅要给人家饭和水,还要给人家应有的尊重和体面。”

父亲主外,母亲一个人在家照顾一家老小。苦也好累也好,她从不多说一个字,全都默默承受了下来。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母亲,她不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竭尽所能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亦如父亲那般无私。那时候,经济水平较低,医疗条件有限,村里人生娃是个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母亲硬是掌握了接生的技术。村里谁家生孩子,她准保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去帮忙。家里周转不过来时,从邻居家借了粮,母亲总是坚持“借平还尖”,从不亏待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也是她坚守的尊重和体面。

父母的淳朴善良、无私奉献深深影响了几个孩子,包括第三代中杨守伟的外甥。外甥幼年丧父,从小长在杨守伟父母身边,也因此成了杨家第三代中最像姥爷姥姥的一个。采访前一天,他还和杨守伟聊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能看到姥爷姥姥的影子。“给人应有的尊重和体面”“借平还尖”……长辈们说过的话都烙印在他的脑海中影响着他。如今,已经是副院长的他也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好好感受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它是家风的体现。

杨守伟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得知自己要去福利院工作时,父亲再三叮嘱她的话语:“这些孩子没爹没娘,一定要看好他们,要把最好的都留给他们。”杨守伟牢牢遵守着父亲的训导。她说自己有4个家:一是自己的小家,二是父母的家,三是福利院,四是社会家庭。每个家都给了自己足够的支持、满满的能量。而得到她最多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毫无疑问是福利院这个家。

疫情期间,福利院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封闭管理,杨守伟经常一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照顾老人的事情全由哥哥姐姐扛了下来。有一回,连续在岗一个月的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刚进家门,就收到了大哥的短信:“现在疫情形势不乐观,你还是要以岗位为主。”得知妹妹已经到家,哥哥硬是不同意她在家歇歇:“别耽误,快回单位。”杨守伟赶紧又给院长打了个电话:“我还是回单位吧,得听我大哥的话。”这个决定也得到了杨守伟的丈夫、女儿、公公婆婆的全力支持。他们也都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福利院的孩子多做些什么。

这些年,福利院持续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鼓励工作人员将孩子带回家,让他们体验家庭生活。杨守伟一次次把孩子领回家,丈夫从没有过半点儿不耐烦。孩子们喜欢的食物、爱玩儿的玩具,他都了然于心,愿意花时间陪着他们做一切他们想做的事情。女儿也不会觉得这些孩子分走了妈妈對自己的爱。每当过年收到压岁钱,她都会想,自己能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啥?把这些钱都用在他们身上,她一点儿也不心疼。每逢假期,只要有空儿,她还会跟着妈妈去福利院当志愿者。“杨妈妈”的女儿可不就是孩子们的亲姐姐嘛!无私奉献的家风在这个家悄然生根、发芽、结果,代代相传。

回首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时光,看着他们从“弃儿”变成“福娃”、重获新生,亲自见证“一个都不能少”在基层福利机构的落地生根,杨守伟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优越、党的伟大英明。她说,自己会一如既往当好孤残儿童的妈妈,把党和政府的关爱温暖送到更多妇女儿童心坎儿上。

猜你喜欢

福利院儿童妈妈
BABY,COME BACK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鸟妈妈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我的妈妈是个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