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影响性因素分析及控制性措施探讨
2024-01-22张蕾平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山东济南250400
文/张蕾 平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山东济南 250400
亓剑 平阴县自然资源局 山东济南 25040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材料水平与全球的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的不足,还有急待改善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所用材料水平,需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不断创新。建筑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行业十分重要,其检测结果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在检测工作中常常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过程出现问题[1]。本文对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进行了概述,并针对材料检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1.确保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方法及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进入发展的迅猛期,但在发展中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安全隐患,无法保障建筑工序正常施工[2]。由此可见,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力度已势在必行,社会相关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工程的检测行为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制度,对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一旦发现建筑材料不合格问题,应按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条例进行处罚,为建筑行业敲响警钟,提高检测人员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采用科学可行的建筑材料检测方法,促进建筑材料检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在对建设材料进行检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检测类型的不同灵活改变检测方式,主要包括外型检测、强度检测及内部缺陷检测三种类型。外型检测的重点主要侧重于观察材料的外观,通过观察对材料的规格、种类、型号等进行确认,并观察其外观是否完好;强度检测过程中,要确保构建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好无损,利用射线检测仪、激光检测机等化学方法对施工建筑进行测试,检测商品混凝土强度是否合格。同时,内部缺陷检测方法能及时对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进行监测,促进建筑施工的高效运行。有损检测主要利用检测仪器或设备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与分析,如材料的组成结构、抗压防震性能、力学性能等,通过多方面的检测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确认。
2.影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因素
2.1 取样因素
材料在抽取试样时,会反复出现一些外在因素:一是抽取材料数量缺乏代表性。在对一批新进场材料取样时,需要分析该批材料的各种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现场抽取,以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二是抽取数量不足,抽取样品数量应和材料进场总数量对应,按规范要求抽取。如果取样数量不足,得到的检测结果不具有合法性、代表性,就不能直接采用,如果取样数量过多,就会造成浪费,增加现场工程量的成本。三是取样程序不规范。在材料抽取过程中,取样的过程要真实、合理,按每个单项标准区分对待。比如在进行钢筋取样时,要按照同一排号、同一规格、生产日期等来划分,钢筋端头要去掉500mm,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影响钢筋的使用性能。
2.2 检测误差因素
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很多误差,如果检测误差不在规定范围内,数据的真实性就要得到质疑。检测误差分为人为因素和外在设备使用过程因素。在人员内部方面,误差的产生结果是由于操作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不踏实,思想认识严谨态度不足,致使出现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选择有经验、有专业知识技能人员对材料进行检测工作,要求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每个检测项目人员不少于2 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误差;对于使用设备应该尽量减小误差。如安排专业检修人员对试验仪器进行校准、及时更换损坏严重的试验设备等。
2.3 主体结构检测因素
主体结构是整个工程的骨架,关系到每个工程的结构质量安全。所以主体结构现场检测是最为关键的现场检测试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结构实体检测结果显示主体结构现场检测中钢筋数量或间距的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偏差。出现的原因是取点没有平均分配,因赶工期时间紧,在混凝土粗糙的操作面进行检测,没有打磨处理,特别是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现场检测值与破损后测量出现很大偏差。为此要求参建各方为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性严格控制检测过程,如果出现超出的数值时,要委托有鉴定资质的单位进鉴定,确保工程结构质量的安全。
2.4 检测材料标准制定滞后性影响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建筑行业数量与日俱增,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很多建筑行业都在普遍使用智能建筑技术,建筑工程使用功能越来越全面,建筑工程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更新。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及工业废水不断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此,我们要提高自身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建筑,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材料的选择上更要注重绿色环保。但如今市场上的建筑材料种类居多,其中新型建筑材料种类要远高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对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3]。因为目前我们使用的检测材料标准制定相对滞后,没有制定出检测新型建筑材料的检测标准,无法对新型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
2.5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提高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需要对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但在检测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对材料检测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建筑材料检测工作与整个建筑工程息息相关,我们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建筑材料开展针对性的检测工作,充分了解建筑材料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获取到精准的检测结果。
2.6 人员素质偏低
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材料检测效率,因为在材料检测工作中使用的检测仪器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应严格要求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获取最准确、最真实的检测数据。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多数检测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缺少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导致检测结果不符合实际标准,使施工质量管理人员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整体施工效率明显下降。除此之外,部分检测人员没有认识到材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其工作意识较为薄弱,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对于检测工作只是敷衍了事,其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7 检测工作程序不够完善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工作程序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程序尤为重要。当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人员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其工作态度过于懈怠,自身职责意识相对较低,没有按照检测程序完成相应的检测工作,导致检测工作程序漏洞百出,进而无法对建筑材料进行精确检测。
2.8 缺乏健全的检测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检测人员在检测工作中没有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检测,究其原因就是检测人员没有对检测规章制度的了解过于模糊,在实际检测操作中违背了检测规范标准,与检测规章制度要求有所相悖,检测出的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4]。
3.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控制措施
采取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控制措施是提高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应严格要求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对建筑材料进行规范化检测,并以相关规章制度为标准,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高效完成各项检测工作,实行统一的检测标准和规范。但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基于此,我们根据问题对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3.1 对检测进行规范化控制
规范工程材料的检验流程是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材料检验的质量关键。在施工材料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检测机构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检测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日常监督等制度。首先按有关标准正确接收、流转、存储、留置或处理试样。其次检测人员应执行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等有关标准,对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最后要及时建立检测档案及日常检测资料管理制度,保证检测数据实现量值溯源,做到操作过程,检验顺序与检测环节一定要严格把控。建筑材料检测主要采用见证取样制度:建筑材料取样应由施工单位、见证单位共同进行,试样应有清晰的、不易脱落的唯一性标识,见证人员对取样、制样及送检进行见证,并做好见证记录。检测人员要使用先进、精密的检测设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和数值的收集,对检测过程中留存的数据进行保存和管理,并及时存入档案室永久保存。
3.2 水泥试验检测控制
在水泥材料的试验过程中,水泥强度时间制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养护室温度控制在20℃±2℃范围内,相对湿度≥50%以上;其次恒温恒湿养护箱20℃±1℃范围内,相对湿度≥90%以上;最后水泥养护水池温度控制在20℃±1℃范围内。水泥试样样品的质量控制,试验所用的水泥样品不得有潮湿和结块现象。水泥强度试件制作时要按标准要求程序进行操作,所用的仪器设备如:天平、量水器、胶砂搅拌机、振实台、水泥抗折抗压试验机必须要通过计量检定部门检验合格方可使用。水泥成型后要进入恒温恒湿养护箱进行养护24 小时脱模,除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外,试件脱模后要编号并及时放入水泥水池养护箱进行养护3天或28 天进行试压。水泥试件在水泥水池养护时要竖直放入,相互间隔要保持一定的间隙,让6 个面都能与水接触,试件上部水面不得超过5mm。带模养护时控制好养护箱的温度与湿度,并每4 小时作一次记录。
3.3 加强信息化管理
检测机构应建立符合要求的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对检测业务受理、检测数据采集,检测报告出具,检测档案管理等检测活动进行记录。信息管理系统应提前安装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必要的数据接口,通过检测设备的互联互通,自动采集的数据应直接传入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并可以通过检测信息打印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5]。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打印的检测报告真伪识别和检测结果可追溯管理的功能。当自动采集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追溯到原数据。检测信息系统应设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应保持畅通,并满足检测项目所涉及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检测技术规范变更时,检测系统应及时升级换代。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快捷准确的获取信息,从根本上提升检测工作水平。
3.4 场所设施及环境控制
在建筑材料抽样检验中,检测机构应有固定的检测场所,检测场所建立严格管理制度,检测程序应考虑安全因素,防止相互干扰。现场检测应进行随机抽样,样品数量要满足规范要求,检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安全存放,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能够及时处理。在进行检测时,检测机构设备应布局合理,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也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控制,满足能源、采光、采暖、通风、洁净等检测要求,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环境因素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检测工作场所应有明显标识,有安全作业措施和安全预案,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工作场所。
3.5 加大检测工作的监督力度
从整体上加强检测机构备案管理,检测合同的管理。检测机构经当地住建部门备案后方可进行检测业务,检测业务开展前应与建设单位签订检测合同。为了提升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合理性,必须要加大检测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监督,其中包括技术部门、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等,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促进各部门相互监督,共同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同时,各部门之间要协同合作,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3.6 注重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为了确保检测任务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强化高品质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进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检测技术的应用。检测人员不仅是检测任务的实施者,也是其推进者。他们拥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职业修养,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品质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为建筑施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检测服务。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因此需要重视并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能够满足人们正常需求。考虑到这一点,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员,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到高品质检测团队对于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作用。因此,根据检测人员的具体需求,我们应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旨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任务的执行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从业水平对于实验室水平的高低有着决定作用。因此,在对实验室骨干人才进行评定时,应对其任职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对其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实验室应对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任职资格予以明确规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以及技术检测人员的任职条件及资格进行明确规定,并给予定期的培训、考核和认可[6]。
3.7 加强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系统建设
该建材质量检测系统具备实时共享检测数据和报告的能力,从而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精确的参考依据。该系统对建筑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并将所获得结果以图形方式直观显示出来。尤其是当检测数据存在安全问题或不合格时,可以通过检测系统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实现跨部门数据的有效共享,从而确保质量监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系统需要拥有多种试验方式的检测功能以及报告的发放和管理能力。目前该系统主要应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性能测试。例如,可以对混凝土的抗渗和抗压性能、混凝土与砂浆的配合比、钢材的力学特性、钢材的焊接技术、烧结多孔砖以及烧结普通砖等多个试验类型进行多样化的检测。
3.8 严格检查建筑材料的三证
建筑工程材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施工开始之前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是确保施工品质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材料的检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它们满足国家的技术标准。同时选择正规的材料制造商,并在采购过程中提供关于不同材料的质量、型号、性能和规格的详细检测报告。在验收阶段,检测团队会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的审查。另外,还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再者,对于那些已经获得安全认证和安全许可证的材料,在进行采购时,必须仔细核查其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标志的原件,避免出现假冒产品。
结语: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测技术,可以使检测技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把控。严格遵循相关的检测要求,减少检测误差,既保证施工的进度,又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促使建筑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