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2024-01-22彭溢楚
彭溢楚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各地的条件和特色,通过研发劳动教育教材和健全劳动课程服务来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劳动教育 新课标 教材体系
2020年以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到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以下简称《纲要》)、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3](以下简称《课标》),劳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与以往的劳动技术课程不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在育人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要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改变有劳动无教育、有活动无素养的状态,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体系结构和新形态。
《纲要》明确规定要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而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显然,过去的《勞动技术》教材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也并不是做简单修改就能立即使用的。因此,结合各地的条件和特色,通过研发劳动教育教材和健全劳动课程服务来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是保障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
一、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要紧紧围绕《意见》《纲要》和《课标》要求,以体现引领性、先进性和专业性,旨在落实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注重价值引领与加强实践淬炼相统一
坚持立德树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把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全要素,强化实践中学、实践中用、实践中悟、实践中创,做到实践为基、价值为魂,做到培基铸魂、启智增慧。
(二)强化素养逻辑与学生发展逻辑相统一
坚持素养立意、素养为纲,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聚焦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提供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体验,体现劳动教育关键环节,注重劳动教育方式的合理运用,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构建劳动实践任务和活动,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的紧密结合。
(三)继承优良传统与体现时代特征相统一
注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劳动教育项目,同时关注新时代劳动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手脑结合、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相协同,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融合,体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要求。关注传统劳动形态与劳动新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和技艺传承。注重全体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基础要求与融入地方特性统一
无论是队伍的建构,还是内容的选择,都应体现两者的结合。既注重形成劳动素养的基础性、通用性内容,又注重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内容,兼顾地方情境创设与劳动项目的融合,兼顾劳动项目的典型性和劳动内容的开放性,兼顾劳动方式与劳动场地的多样性、迁移性,以满足地方不同学校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需要。
二、以内容为核心,打造新型劳动教育教材
(一)体例结构设计
为了满足课时需求,劳动教育教材设计应每学期1册。以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研发的劳动教育教材为例,每册设计5个劳动单元和1个劳动周。每册聚焦相应的劳动主题,从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不同的视角呈现劳动的过程、价值与意义,落实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每册单元目录之前,有劳动模范(榜样)的事迹简介、编者的话、主题导语和“我的学年劳动任务清单”,最后有“学年综合评价表”。
每个单元围绕劳动主题设置3个劳动任务(劳动周设置5个劳动任务),供学校根据实际参考或选择。每个劳动任务明确劳动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具体体例如下。
1.劳动目标
根据劳动项目的内容难度、要求程度不同,设计合适的劳动目标,将劳动能力、知识技能、劳动品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目标融合、贯穿其中,以便让学生在开展劳动教育前,明确劳动要达到的目标及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各学段学生年龄及心理差异,小学学段不设劳动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课程理念。
2.劳动基础
学生的劳动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知识学习、技能淬炼、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该栏目围绕劳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等基础,并强化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理念的探究学习和开放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劳动实践项目,以实现其开放性。
3.劳动准备
劳动准备包括场所、工具、设施、材料等方面。不同的劳动实践项目可以根据学校不同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劳动场地开展,如学校劳动教育专用教室或学校其他劳动场地,或居家环境、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实训场所等。劳动实践需要的工具、设备、耗材以及具体环境等可以按指导教材提供的条目进行准备,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劳动实践项目能顺利实施。
4.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设计避免让学生在学习了劳动基础知识后就直接进行劳动体验,而是应先有所思考、做好计划,引导学生在劳动体验前想好、想清、想准,做好规划、系统分析等,同时也避免单一和机械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及时思考、及时体悟、及时记录、及时分享,遇到问题能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养成细心、耐心、善于合作、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强化学生“做中学”“做中用”“做中思”“做中悟”“做中创”。
5.劳动成果
劳动成果是劳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劳有所得”“劳有所思”“劳有所乐”的精神与物质基础。该栏目选择适合、适切、适中的形式对劳动过程中的成果进行及时展示,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借鉴提高,体会劳动的光荣和快乐,提高学生劳动的成就感、满足感。
6.劳动评价
劳动评价分别从规范、成果、态度、习惯四个方面给出参考,注重对劳动成果、劳动表现、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每一册末设置学年评价。劳动评价指标和内容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增加部分内容或权重等。
7.劳动拓展
在完成劳动实践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拓展,对于之前的劳动内容,有哪些内容优化,哪些功能可以增加,哪些方法可以迁移,哪些工具可以创造等,让学生在完成劳动内容后有继续拓展、设计与实施其他相关劳动实践项目的空间和机会,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8.劳动心语
实践性反思是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劳动精神的重要支点,劳动心语栏目及时引导学生在完成劳动后进行沉淀和梳理,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框架思路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也可另行设计一些活动,如完成一次自我对话,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自问自答,道尽内心感受、打开思路等。
(二)建设优质内容
1.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每册设置劳动主题,主题体现劳动实践的教育追求和价值引领,主题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进阶体现劳动素养的要素结构和层级变化,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每个主题下的单元设计和任务设计都要呼应主题,劳动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既有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居室美化、卫生清扫、美食制作、传统技艺制作以及家庭种植、养殖等内容,也有注重创造性和体验物质财富创造过程的金工、木工、创新改造、废旧物品再利用等内容,还有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性劳动的公益服务、校园引导等,多角度、多情境、多载体地设计教材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理解劳动创造幸福人生、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和劳动创造美好明天的意义内涵。
2.内容进阶合理,可拓展资源充足,教学使用弹性大
每个项目内容的知识和技术难度应符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发育情况,体现进阶要求,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同时也给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差异留有教学处理的弹性。学校具体实施时可参照教材提供的项目载体,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迁移嫁接。如果课时充分,每个项目可拓展延伸的空间较大;如果课时紧张,按照项目现有的内容也能完成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劳动教育教学任务,给教师教学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3.设计留痕记录,强化学生劳动体悟和素养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应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通过不同栏目的留白设计,把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顿悟,以文字或图片等有形的形式记录下来。立足各学段学生特点,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不断优化行动方案。通过不同形式的留痕设计,捕捉学生灵感生发、加工转化、成果呈现、体悟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思维发展、变化、进阶的过程性资料得以呈現,做到劳动中有教育、劳动中有思考、劳动中有合作、劳动中有成长,充分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4.注重文化熏陶和榜样激励,彰显时代特征
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的璀璨文化,积淀了数不尽的奇思妙想,传承给后代无尽的智慧与荣耀。每册的单元导语、任务情境、劳动基础、成果展示、劳动拓展、劳动心语等栏目内容中都应使学生得到劳动文化的熏陶,形成劳动的价值体认。在内容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彰显了时代特征,激发学生们的劳动热情,增加劳动课程的“厚度”与“温度”。每册设置“劳动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栏目,讲述科学家、教师、工人、驻村干部等不同行业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故事;劳动任务中穿插劳动竞赛、评先评优等活动,树立身边优秀的劳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劳动者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5.呈现多元化劳动学习方式,体现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教材中除了设计常规的教学实施项目,还应在每册设计一个劳动周的实施项目,校内校外活动结合,以集中体力劳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妥善处理劳动的频度、强度、难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考虑不同地区的要求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有集中开展的劳动形式,也要有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的劳动形式,以满足不同需要。同时在每个项目的劳动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享交流,根据项目不同,设计了不同的新型劳动关系呈现形式,引导学生在团队间互助、互学、互相提高,不断体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以及在劳动关系中的责任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6. 凸显地方特色,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实际情况
每个地方特色不同,教材的内容设置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既要有专门的地方特色劳动单元(任务),也要在单元和任务导语、劳动基础、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拓展、劳动心语等栏目中嵌入与劳动内容有关联或形成链接、拓展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物特产等内容,既能彰显教材的地方性,利于地方学校实施,也能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家乡,从而形成愿意为家乡发展与建设付出劳动、奉献创新的朴素情感和奋斗决心。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的运用,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实际情况,城乡学校都可根据教材的教学设计,依托地方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实施课程和开展活动。
三、围绕课程实施,健全劳动课程服务体系
劳动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拿着一本教材就能进行教学。为了让劳动课程实施到位,覆盖《课标》要求的所有任务群,课程资源、劳动实践基地等健全的劳动课程服务体系必不可少。
(一)建设详细的、完备的教学资源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尽管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但仍然不可能做到校校通用,人人可做。教材中列举出的劳动主题除了如日常生活劳动这样的任务群以外,其他更多是给教师提供参考,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比如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地方选择种植的作物会有所区别等。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校普遍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很难具有专业的教学设计能力;外加劳动主题丰富,教师要做到样样精通几乎不可能。因此,建设配套的和拓展补充的教学资源是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包含教案、课件、微课视频、技术指导视频等,除了配套教材里的主题任务,还应增加拓展的部分,尽量覆盖各地可实施的任务,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顺利完成课程实施,具有精准指导、有效监控、多元评价等功能。
(二)搭建丰富的社会资源链接网络
劳动实践的主题涉及各行各业,要想将劳动课程的实施落实到位,只借助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或与劳动实践基地共建课程,链接各种端口,将资源网络做大做全,让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动动手”“动动脑”“出出汗”;对于一些实在难以实现走到真实场景中的劳动主题,可利用AR、VR等高科技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丰富的资源网络里进行个性化选择和特色劳动课程方案定制,以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师资培训系统和便捷畅通的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的保障。课程资源可以解决当前学校对劳动课程教学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靠专业的一线教师不断实践和思考,通过与学生不断互动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创新教学、推进课程不断发展的目的。如果教师长期进行机械化教学,就很难突破现状做出好成绩。因此,想要让劳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终究还是以人为本,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应在教师培训系统方面做好服务,打破地域壁垒,建立专业的师资培训系统,畅通学习交流机制,多种模式、多种场景提供个性化師资培训服务,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充实和壮大师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教育的困难,真正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
劳动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目,不仅仅是以习得一项劳动技能为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美好生活,生活中劳动无处不在,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除了学校,更多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家长除了配合学校布置的相关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将劳动教育的习惯贯穿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近几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发布,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出版专业书籍,在杂志以及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关文章、视频等宣传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案例。通过分享成功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激发更多学校、教师和家长投身于劳动教育事业,强化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共同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作出贡献。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意见》《纲要》《课标》的发布,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实践性强,覆盖面广,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单纯的纸质教材已然不能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只有立足新课标构建一套周全的新型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其中,内容建设是核心,围绕优质的教材内容做好资源建设和基地服务、教师培训等,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劳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