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苏迷追东坡
2024-01-22
三苏文化升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高扬儒家仁政民本追求,海纳释家、道家思想而成浩然气象,其开宗立派的文化艺术成就和仁政爱民的口碑功德,千年来受到后世钦慕与亲近的程度,难有出其右者。毫无疑问,北宋以降,三苏文化日益壮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更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最大程度上观照人类内心世界的普适性,经由许多文化学者或文明使者的努力,文化影响力深入东亚汉文化圈,远播西方英语世界,风行欧洲大陆诸国,“中国三苏”已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三苏”——全球共享共传的人类优秀传统文化。
“苏仙”登陆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最大古国高丽王朝(918—1392)很早就把苏轼奉为“苏仙”传扬,高丽中期“专学东坡”的文坛风气达到鼎盛,刊刻出版第一部宋人别集《东坡文集》,出现海东江西诗派、汉江赤壁泛舟等慕苏现象。
曾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使宋的高丽文臣金觐更是慕苏成癖,竟然参照苏洵《名二子说》的做法,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富轼”与“富辙”。
高丽著名文臣李齐贤极为推崇和传扬苏轼诗学。1316 年,他作为朝鲜王的特使来我峨眉山祭天祈福,途经眉山时拜谒三苏堂并写下《眉州》等诗文。
14 世纪之后朝鲜王朝以至今日朝鲜半岛,东坡文化影响及其相关研究传播绵延不断。苏轼诗歌在北宋就传入韩国(高丽),对韩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人把苏轼作为推崇的典范,朝鲜半岛甚至出现了学习模仿苏轼诗歌的“苏轼热”。高丽文坛对苏轼推崇极高,南宋时期高丽著名文学家林椿评价:“苏子瞻牢笼百氏,以穷著作之源,亦真名儒也。”(《答灵师书》)此后历朝历代,韩国的汉学中,苏学是一个重点内容。
苏著风行日本
“东坡先生”名号、《东坡词》早在苏轼在世时就已傳入日本。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倭国入宋,高僧圣一国师从中国带回图书数千卷,其后14—16 世纪《东坡词》《东坡长短句》等作品大量编印流传,苏诗研读蔚然成风,四僧苏诗注《四河入海》影响最大。
平安时代,“东坡先生”的名号便开始出现在日本的文字记载中。镰仓时代苏轼作品传入日本,例如《东坡词》《东坡长短句》等作品在日本流传甚广。当时日本文人对苏诗情有独钟,不仅研读、模仿苏轼作品,还以苏轼为题创作了很多诗文,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崇苏热”,例如组织“赤壁会”“寿苏会”等活动。
目前记载苏学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北宋,秦观记载:“颖士声名动倭国, 乐天辞笔过鸡林。”(《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日本在平安时代(794—1192)就有文字记载“东坡先生”名号。
宋理宗时,日本高僧圣一从中国带回数千卷图书,苏轼《东坡词》《东坡长短句》等作品在日本广泛流传。文人学习和注释苏诗蔚然成风。日本后奈良天皇天文三年(1534),五山禅僧笑云青山等4 位僧人认真学习中国的各种苏诗注本,用日语详细注解苏诗,编成巨著《四河入海》(100 卷)。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汉学家无不研学苏轼诗文,涌现一大批学有所成的近现代汉学家。小川环树《苏东坡》(1962)、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1962)、近藤光男《苏东坡》(1964)、山本和义等《苏东坡诗选》(1975)、保苅佳昭《苏词研究》(2001)、田中克己《苏东坡》、丰福健二编著《苏东坡文艺评论集》等,都是高水平的苏学著述。
日本还收藏有苏轼真迹《太白诗仙卷》和早期拓本《海棠诗帖》等,《寒食帖》也曾流传到日本,后来被王世杰、台北故宫博物馆购回。苏轼生前编定的宋本《东坡集》(40 卷),目前存世4 套,其中日本保留下来2 套。
英语世界多苏粉
苏轼诗词最早的英文翻译出现在英国。在1872 年7 月出版的英文汉学杂志《中国评论》创刊号上,英国人包腊发表《苏东坡》一文,译介了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的《纵笔》《广州蒲涧寺》及3 篇谢表。
1941 年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译作《中国诗歌集》,最早将数篇苏轼诗歌译介给西方世界。19 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包括用西方语言出版著作的华人学者,为使苏轼日益成为国际性的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学者也是西方英语世界苏轼研究与传播的一支主力军。1947 年,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苏东坡传》在美国纽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用英语表达的苏轼传记,林语堂早年游学欧美诸国,谙熟西方人的文化关切和话语方式,因而此书对海内外苏轼研究与传播影响较早较大。
西方学术界对苏轼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二战之后随着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重镇转移到美国,掀起苏学研究与传播热潮。涌现出伯顿·沃森《东坡居士轼书》(1965)、贺巧治《苏轼传》(1967)等一大批著名汉学家和苏学研究代表性著述。苏轼及其作品研究,如今成为美国一些知名大学一门课程和研究生论文热门选题。
英语世界苏轼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汉学家艾朗诺1994 年推出学术专著《苏轼人生中的语言、意象、事迹》,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视角深入解读苏轼策论与《东坡易传》,独到地揭示苏轼哲学思想与治国理政理念及其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界进一步挖掘苏轼政治哲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镜鉴。
2000 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唐凯琳推出在西方汉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专著《西方汉学界的苏轼研究》。为此她先后5 次到眉山考察或参加学术活动,早在30 多年前在四川大学留学时,就研究苏东坡并写出《贬谪与回归》的博士论文。2012 年,四川大学教授万焱称其苏轼研究译介为“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
唐凯琳之于东坡文化海外传播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鼎力推动“Su Shi”登录英国牛津网。2017 年英国牛津网数字化书目页面上出现“SuShi(Su Dongpo)”特别栏目,设12 个专栏推介东坡文化及其研究动态。
同时,一批以东坡文化对外传播为主要功能的账号,陆续在“推特”“油管”“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目前全球已有300 多家海外媒体落地宣介东坡文化。
欧美大陆有知音
2000 年7 月,法国巴黎《世界报》为庆祝新千年的到来推出《千年英雄》特刊,讲述生活在过去一千年(公元1001—2000 年)的12 位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入选人物覆盖欧洲、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以及亚洲,由该报社组织法国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推选而出。中国苏轼作為唯一中国人入选其中。西方人解释苏轼当选的原因:首先是天才、全才,是北宋最杰出的“学者型官员”;其次是出色担任“地方官、裁判官、工程师、水利专家、建筑师……具有全面的视野,修建了学校、大坝,还成立了公立医院”。《人民日报(海外版)》为此特发评论《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
有趣的是,当时发表关于苏东坡的那期《世界报》出来后,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特意给报纸主编让·皮埃尔·朗日里耶打来电话。朗日里耶后来回顾说:希拉克总统也是一位远东文化专家,“他希望与我谈谈他所了解的这位诗人的作品和生活。在我们长时间的通话中,我被他所讲到的苏东坡的写诗技巧、诗句的长度、形式和韵律深深打动。我惊讶地发现苏东坡在千年之后,居然在法国,我们的国家元首都对他如此了解!”
苏轼在法国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并不意外,因为法国是西方较早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早在19 世纪初,法国亚洲学会就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欧洲。法国作家克劳德·罗伊的《千年之前的朋友》、帕特里克·卡雷的《永垂不朽》,讲述的正是苏轼故事。
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成立汉学研究机构,苏轼文学是其早期研究与传播的重点内容。
苏学研究是美国二战后汉学的热门内容。成立于1842 年的“东方学会”是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学术团体,不少汉学家都成为研究传播三苏文化的志愿者。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涌现出伯顿·沃森《东坡居士轼书》(1965), 贺巧治《苏轼传》(1967),艾朗诺《苏轼人生中的语言、意象、事迹》(1994)等一批著名汉学家和上百种苏学著作。苏轼文学和文化人格研究也成为欧美知名大学的课程和研究热门选题。
唐凯琳(1941—2019)是西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曾师从原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她生前不遗余力弘扬东坡文化,撰写了《海外苏轼研究简介》《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苏轼:美国汉学界近年来研究简介》《西方汉学界的苏轼研究》等专著,还参与撰写170 多条英国牛津数字化目录“SuShi”(苏轼)书目。林语堂说:“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