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用典青睐苏东坡

2024-01-22涂普生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用典名句黄州

涂普生

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地方上当领导,还是在中央当领导,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撰写过许多重要文章。其中用典恰如其分、生动传神、发人深省,为此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特别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年版——编者注)一书出版发行。

在《习近平用典》这本书里,编写者共辑录了习近平同志在其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所引用的古诗文经典凡135 则,共分为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等13 篇章。从《习近平用典》所辑录的名言、名句来看,引用得最多的是《论语》《礼记》《孟子》中的名言名句,其次是《荀子》《尚书》《二程集》等。其中引用古代名人的名言名句最多的,是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诗文中的经典名言名句,计有7 处之多,分别辑录入《习近平用典》的为政篇、劝学篇、廉政篇、辩证篇。

习近平同志用典为何如此青睐苏东坡?值得我们探究、学习和深思。

首先,是因为习近平同志以读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己任

2014 年,习近平同志曾说过两段十分精辟的话:“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同志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既是他对当世的告诫,也是他亲自体验与世人的分享。他不仅是一位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学习者、弘扬者,更是一位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传承者和指导者。他把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作为己任。他用他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古为今用”,并在“古为今用”中释放出巨大的时代红利。我们知道,由于我国在20 世纪60 年代中叶发生的那场历史震荡的原因,习近平同志在其求知欲望最强烈的那些年份,不能正常地上学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靠自学,靠自己找书读。在自学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读伟人、读古人的诗文经典。作为我国北宋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文被《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收录了26 篇,被《古文观止》收录了12 篇。苏东坡的许多诗文,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对于苏东坡的这些经典著作,习近平同志读得多、记得多,尤其是对其中的名言名句读得多、记得多,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东坡。正因为习近平同志对苏东坡的诗文读得多、记得多,因而,读起来赏心悦目,记起来深刻难忘,用起来得心应手。也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用典引用诗文经典最多的古代名家是宋代苏东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政之要,优策惠民,此乃习近平同志用典青睐苏东坡的又一缘由

苏东坡毕生精力在优策惠民,报国忠君。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方二十的苏轼,凭他的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被取为进士。《刑赏忠厚之至论》以忠厚立论,以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为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应属策课。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经过黄州的四年零四个月的贬谪生活,苏轼嬗变为苏东坡,可谓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了。苏东坡由黄州回到朝廷,官运亨通,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不仅代皇帝写过很多“圣旨”,而且向皇帝写过很多奏章、奏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引用了苏东坡《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中的话:“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说治国如烹小鲜,不能朝令夕改;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要保持制度的稳定,不可以生事。而“亦不可以畏事”,则是说,不能因为一些人对我们发展道路的非议和质疑,就缩手缩脚,甚至按照他们的想法而去改变我们的观点。《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就是时任北宋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的苏东坡,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九月八日,就西羌、西夏事宜写给宋哲宗的奏议。

苏东坡的许多诗文,都是优策之诗、优策之文。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坡经过黄州谪居之后,经过在黄州的杂处渔樵、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交朋结友、拯救溺(弃)婴、消除瘟疫、抄书坐禅等生活实践,离开黄州回到朝廷后,其爱国忠君思想、优策惠民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更富效能的层面,并在他的诗文中或明或隐地反映出来。因此,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在顶层设计层工作的领导来说,都是值得体味的,值得借鉴的。作为在中国顶层设计层面做领导工作、夙夜在公的习近平同志,在引用中国古人诗文经典时,青睐苏东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时之所需,举手即拾,这也是习近平同志用典青睐苏东坡的重要缘由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先贤的人生历练的结晶、人生感悟的结晶。它在一定层面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文化特征、人格特征和道德基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一代又一代人经过去芜存精、去伪存真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該而且必须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释放新的红利。

稍对苏东坡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20 世纪世界千年文化英雄。他一生坎坷,历练超凡。他既当过皇帝的老师,又当过贫苦百姓的老师;既当过钦犯,又当过朝廷储相;既坐过天牢,又在黄州登上过北宋文坛峰巅;既在朝廷生活过多年,又与黄州渔樵杂处多年;既当过农人,又当过朝廷三品高官;既改革创新了词赋文体,又创造了困顿中崛起的人生范式……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苏东坡的许多诗文乃至奏章,都是他对世间万事万物、对身边的人和境,以及对自己的种种历练的认知、感悟的结晶,都是他的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比方说他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大江东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这些都是苏东坡黄州诗文中的名句,都是苏东坡的人生感悟和智慧的结晶,同时,又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只要看到和读到这些诗文名句,就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启迪。由于苏东坡人生经历丰富,且勤勉智慧,因而苏东坡的诗文涉猎面非常之广阔,而且意蕴十分深厚、借鉴性十分强。正因为如此,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央主流媒体就“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是谁”这一问题在中青年中,进行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答案是苏东坡。也正因如此,苏东坡的经典诗文常被引用,而且意味长、频率高。

习近平同志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还有一点必须说及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时代需要全面遵规守矩、全面激活创新能力,全面激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正能量,激活生命力。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学习古今、廉洁勤政、辩证思维等,都是首先需要激发和激活的。梳理古今文化先贤,苏东坡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文化先贤之一。

这不单是因为苏东坡是世界千年文化英雄,不单是因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不单是因为苏东坡是词、赋革新旗手,而主要是因为苏东坡的诗文作品,具有黎庶性、思辨性、感悟性、创新性和多元包容性,涵盖面十分广阔。既有劝学方面的,又有廉政方面的,还有为政和辩证方面的。对于倡导传承、关注民生、夙夜在公的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对苏东坡的经典诗文名言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并且多次引用,就不难理解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作为时代主人的我们,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要加强学习,坚持学以致用,吸吮中华民族在其漫长奋斗和衍进中所积累的文化养分,激发正能量,激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干事创业,强国富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谱写出应有的历史篇章。

(转自《苏轼研究》2015 年第2 期,略有修删)

猜你喜欢

用典名句黄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