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苏戎州同题诗咏颇具存史价值

2024-01-22温涛

巴蜀史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宜宾县题诗苏辙

温涛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初冬的一个早晨,岷江上云开雾散,天气晴好,苏洵、苏轼、苏辙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在眉山城(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东门外的码头上船沿岷江而下。这是苏轼随父亲、弟弟从开封回家乡眉州为母亲去世守孝期满后,走水路重返京城开封。

船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进入长江,经江阳(今四川泸州)、渝州(今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夔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登陆北上,最后到到京城开封。

这一次赴京,三苏父子似乎并不急于赶路,每逢有趣的地方就停留一两天,访古寻幽,拜会朋友,也寻美食美酒。这样走走停停,到达开封时已是次年的二月。

一路上,苏洵命苏轼、苏辙兄弟(简称二苏)作诗记事,沿途留下了很多诗词。在宜宾境内,二苏共写了8 首诗,其中苏轼5 首,苏辙3首。在这些诗中,有6 首(即三对)是同题诗作,即《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夜泊牛口》《戎州》。

二苏给宜宾留下的三对同题诗

二苏在宜宾境内写下的第一对同题诗:《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苏轼之作——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蛮荒谁复爱,秾秀安可适。

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从之游,路有豺虎迹。

苏辙之作——

江流日益深,民语渐已变。

岸阔山尽平,连峰远非汉。

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

峰峦若崖石,草木条干短。

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

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

诗中的“宜宾”不是指今天的宜宾市的中心城区和今宜宾市所辖的全部地域,而是指北宋中期时治所设在今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宣化坝的“宜宾县”,其辖区范围大致是今宜宾市叙州区的北部。

此“宜宾县”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改原“义宾”为“宜宾”而成。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宜宾县并入僰道县(驻今宜宾市中心城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僰道县更名为宜宾县。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在旧“宜宾县”地复县时,命名为宣化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才被撤销。

诗中的“夷中乱山”指夷牢山。据《方舆览胜》记:“夷牢山在叙州宣化县南。”所以,当年苏轼兄弟见到的夷牢山就是今天叙州区的天宫山(又称黄山)山脉。

二蘇在宜宾境内写下的第二对同题诗:《夜泊牛口》。

苏轼之作——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

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苏辙之作——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

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

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

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

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

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

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

“牛口”在今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临江村,长江边上的坝子,下距当时位于“上江北”的戎州城大约50 里。当年苏轼一行船到此处是十月底的一天傍晚时分,推测苏家一大家子当夜应该是宿于暂泊岸边的船上。

二苏在宜宾境内写下的第三对同题诗:《戎州》。

苏轼之作——

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

庾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

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

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

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环。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苏辙之作——

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

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

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

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

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

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

诗中的“戎州”即宋朝时的戎州治所上江北僰道城。这座城原在三江口(今宜宾市主城区)的戎州僰道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被洪水淹没冲毁后移到上江北重新修建的。

三苏一行到上江北僰道城时,这里作为州城已有217 年历史,当时下辖僰道、宜宾、南溪、庆符4 县,并以此为军政中心控制周边的马湖、石门、南广诸少数民族部落。

二苏三对同题诗的存史价值

三苏父子一行途经宜宾,距今已有960 余年。苏轼、苏辙的三对同题诗,对于今天了解和“还原”大宋时期宜宾地区山川形胜和社会风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因为,迄今为止留传下来的记载同时代宜宾风物的古籍,大多为后世有识之士所撰,而且大多侧重于记录建制沿革、山脉河流、庙宇道观等,对一般的百姓生活、市井风物则记载得很少、很粗。二苏三对同题诗咏,皆以纪实为主,其辞章华美、用字精确,文学造诣之高自不待言,这里仅从方志学角度探论其存史价值。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再现了当时今宜宾市叙州区北部原始蛮荒的状态。

三苏一行从岷江中行船经过今泥溪、蕨溪、樟海一带,那一两天的天气不算好,其时“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惨惨瘴气青,薄薄寒日暖”,再加上看到了“路有豺虎迹”。

因此二位诗人的心情也不算好,产生了“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遥想彼居人,状类麏鹿窜”的联想,并感叹道:“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强烈表达了对当地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夜泊牛口》乃当时戎州农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到达牛口时,天色已渐晚,于是将船停靠在牛口岸边,立刻上岸游览,晚上就在船上过夜。

在岸上,见到了“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百姓们聚在一起,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群外来人。

通过观察访谈,三苏方知当地百姓的生计是“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即有砍柴卖的,有捕鱼的。百姓的生活是“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老百姓的晚餐只有蔬菜没有酒肉,房子中的破墙壁能看见星斗,穿的裤子也是烂的,比较困苦。

但苏轼又写道:“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家人相亲,陶然自足,生活简单但又富有情趣。苏轼很感慨,母亲早逝的哀愁,对此次还朝后前途未卜的忧虑,一齐涌上心头,转而对戎州百姓的这种生活又羡慕起来——“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与自己“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作出鲜明对比,道破了苏轼此刻的矛盾心态。

《戎州》勾勒出当时的州城风情画。

离开了牛口,苏家继续舟行,来到了上江北的戎州古城,看到了与前面所观大有不同的风景,二苏同时写下了这首诗。

《戎州》描述了州城的重要位置和边境状况。从“戎州”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处在与少数民族交汇而且时常发生战乱的地方。“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这是苏轼兄弟看到的情况,戎州很重要,但并不算太平,当时戎州周边有“马湖蛮”“南广蛮”“石门蛮” 等“三路蛮”,时常起事威逼戎州,所以“往时边有警”“边静禁军闲”。当时在戎州东南的岷江上,设有巨大的铁链横亘江面,使船只不能上行,名为“锁江”,以此阻挡少数民族的侵袭,并稽查货物、税收。

《戎州》描述了城内居民的构成和服饰。他们看到,戎州城里不仅有汉族,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环”“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由此可见,戎州城内有很多戴着项圈和耳环、梳着高耸大盘头的少数民族。

《戎州》描述了城市商贸的场景。当时的戎州城既要防范少数民族起事,也有民族之间相互交易的情景——“市易带群蛮……頗能贪汉布”“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市场交易中夹杂着少数民族(“市易带群蛮”),少数民族用即将成年的马(“瘦孱颜”,现俗称为架子马)换取布、毡、罗纨(精美的丝织品)。少数民族的语言不好懂(“夷声不可会”),苦苦地讨价还价如同鸟叫啁啾难懂(“争利苦间关”)。

在当时的戎州,为了解决交易时语言不通的障碍,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起,官府设立了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懂汉语的“蛮判官”,充当翻译并主持交易,若有交易争议以“蛮判官”的裁判为准。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苏轼在其诗的最后表达平息民族争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研究和引用二苏戎州同题诗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因为二苏同题诗有极大的存史价值,所以被当代宜宾本土学者在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大量引据。其中,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典型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其一,二苏轼所描绘的“夷中乱山”过于荒凉是否符合实际?其二,苏轼兄弟为何没给丹山碧水留下只言片语?其三,苏轼与黄庭坚在戎州见了面、会了诗,今天为何找不到相关诗作见证?

对此,宜宾方志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苏轼兄弟描绘“夷中乱山”太荒凉不符合实际?他们经过“宜宾”(当时宜宾县治所在今叙州区蕨溪镇宣化坝)看见“夷中乱山”时,诗确实写得有点荒凉,与今日天宫山茶海和平坦富饶的宣化坝似有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宋时期的天宫山、宣化坝就有今时之开化繁荣,更不能以此否定二苏记述的真实性。960多年前的“宜宾县”地处北宋南部边陲地带,与“马湖蛮”的接壤处,战乱频仍,动荡不安,蛮荒落后之状不言而喻。加上苏轼兄弟刚经历了母丧守孝期满,那天的天气也不好,所以写了“宜宾”不怎么美好的诗,是在情理之中。

为何苏轼兄弟在丹山碧水未留诗?丹山是一座由红石岩构成的山,临江面为绝壁,绝壁前的岷江在此缓缓流动形成的一潭碧水,风景优美。“丹山碧水”景观,在牛口上游约两里,苏轼兄弟一行既然夜宿牛口,那一定游览了丹山碧水!一定会给丹山碧水留下诗作!这是很多学者的推测和期望,甚至竭力去寻找苏轼、苏辙兄弟写丹山碧水的诗句。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找到只言片语。苏辙《夜泊牛口》中第一句写道“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其中的“石壁”就是“丹山碧水”,这说明他们当时只是路过了丹山碧水,并未歇船登岸和咏诗作赋。

苏轼与黄庭坚在戎州见了面、会了诗,为何没有相关诗作流传?自牛口沿岷江而下有个地方名叫“会诗沟”,据传是苏轼将要到达宜宾时,黄庭坚在此等候迎接,并与苏轼在此见面以诗会友的地点。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已。黄庭坚(1045—1105),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后世将其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及进士第,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因遭权臣章惇、蔡京迫害被贬为涪州别驾,后“避亲嫌”再徙于戎州。黄庭坚自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六月抵戎州,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离开,寓居戎州两年又7 个月。然而,时年24岁的苏轼途经宜宾之事发生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底,且这也是他生前唯一一次到访宜宾,而这一年黄庭坚才14 岁。同时,黄庭坚贬居宜宾已是40 年后的事了,苏黄不可能于1059年在此会诗。

猜你喜欢

宜宾县题诗苏辙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保健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影响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宜宾县携手中国经济林协会共建油樟名县
宜宾县森林公安局解救一批画眉鸟类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