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4-01-22张爱荣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内容素养

张爱荣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1]。江苏省委也强调“坚持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情,改进文化课教学方式,加强通识教育,夯实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2]。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教学能力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一年一度的教学能力比赛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通过分析2021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国赛一等奖作品,探究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1 提升教学内容更新能力

教学能力比赛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3]。

1.1 “五性”并举更新教学内容

分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杨梅、熊妍茜、李娇娜和袁娜教师团队作品“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可以进一步理解高职公共基础课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和时代性“五性”并举的课程内容要求。

该参赛作品的授课对象是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大一的学生,课程聚焦专业岗位需求,将内容设置为“基础”和“提升”两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模块一 极限与连续及其应用”“模块二 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模块三 积分及其应用”三个子模块;提升模块包括“模块四 常微方程及其应用”和“模块五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两个子模块;课程模块设计侧重基础、由易到难,既突出“基础性”又体现“科学性”。同时五个子模块分别对应探究智能汽车“制动稳定性”“定位感知技术1、行驶与泊车决策”“充电负荷、定位感知技术2”“驾驶与泊车稳定性”和“视觉图像识别”五个专业应用任务,将高等数学知识与职业应用相融合,既让大一学生对所学“智能汽车”这一专业有具体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专业学习中的奠基作用,避免公共基础课枯燥灌输。这种对接专业、数专融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性”与“时代性”。参赛作品又将自动驾驶、智能泊车等专业应用情境融入其中,重构为 “任务一 从惯性导航探究导数的定义”“任务二 从自动避障轨迹探究导数的基本运算”“任务三 从智能过弯道探究导数的进阶运算”“任务四 从激光雷达测距探究微分的应用”“任务五 从自动换道的安全性探究最值的应用”“任务六 从智能泊车探究函数的凹凸性和曲率”六个子任务,将导数与微分知识与智能汽车应用场景相融合,学以致用。智能汽车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将数学知识与智能汽车技术点对点结合,增强课程的“时代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强国意识。数学知识线和专业应用线双线并进,通过浸润数学文化,传递科学精神,领略数学之美,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德智美劳多项发展,极大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如图1所示。

图1 “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教学内容设计

1.2 突破学科界限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公共基础课多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致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传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就业或创业作用不大。同时,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具体职业情境中迁移与整合的能力不足,感到所学内容“用不上”。这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精心梳理、重新组合公共基础课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点,课程结构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际流程、学生的认知顺序;并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突破学科界限,按照学生易接受的形式和职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不深入专业研究“闭门造车”的伪课程重构,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力。

2 提升整体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比赛方案要求“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3]。

2.1 聚焦学情精准分析

公共基础课应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以信息手段和数据支撑翔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通过精准聚焦学情分析,确定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环环紧扣的教学过程、预想合理恰当的技术方法等,教学更加有效。

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九江职业大学石泽群、戴澔和汪泽浔教师团队作品“合唱艺术鉴赏与实践”为例,作品的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但对合唱作品的艺术感知能力较弱;而幼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美育水平,承担启发幼儿艺术感知的重要任务,合唱正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学情和鉴赏的三个层次官能欣赏、联想欣赏、理智欣赏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分别是理解艺术作品美的规律、掌握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提升综合艺术素养。围绕教学目标,构建以生为本的审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探究美,课中感知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课后传播美的“三段六阶”螺旋递进式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合唱蛙等评测软件对学生进行实时评测,并且通过大师评、师生评和生生评等评价手段追踪个体的学习经历,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美育与德育同频共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树立集体主义观、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2.2 深入学习教学设计研究成果

教学设计是一项聚焦学情的系统工程,然而“纵观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仍囿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价值、内容、方法、环境、评价等要素缺乏整体、系统观照……”[4]“传统备课最大的问题不是经验化而是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与技术的缺失,经验化只是其表征。”[5]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常常被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所忽视。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既需要扎实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又需要信息技术的助推,以及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变革创新。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学习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如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斯堪杜拉的结构学习理论,以及张爱军的基于“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操作系统等,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技术,改造优化传统备课方式,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使之成为新时代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核心素养。

3 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比赛方案要求“落实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开展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推动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并根据反映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3]。

3.1 以学定教实施教学

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聚焦学生中心和学生发展,以学定教实施教学。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罗珍、张晓琳、谌湘闽和虢晶教师团队作品“明大德 严公德 守私德”为例进行分析,作品的授课对象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49名青春养老人,该作品采用“融、汇、贯、通”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融”是将榜样示范融于课前、课中、课后“三环”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协作探究、巩固提升、拓展迁移“五步”的教学流程。课前学生在线上自学道德基本理论知识,寻找榜样,内化道德认知;课中根据线上自学发现问题,通过协作探究,讲好榜样故事,在巩固提升中深化道德情感;课后产出学习成果,学好榜样,在拓展迁移中外化道德行为。“汇”是汇聚育人力量,开展“五个一”协同育人。实施思政课教师联系一个学院、一个班级、一名辅导员、一名专业教师、一名基地导师的“五个一”联系制度,协同辅导员指导学生日行一善打卡,协同专业教师、基地导师开设双师课堂,组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互助小组等,从教学内容的侧重、资源选择和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精准育人。“贯”是贯穿慕课、微课、微电影、榜样资源库“四库”和红色文化教育、VR体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四基地”的资源平台,打造移动课堂。任务一,在学校革命人物专题馆,活用自建的VR和榜样资源库,在沉浸式教学中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突出重点。任务二,巧用原创的微电影资源库,在学校模拟养老院的高龄体验、情境式教学中掌握职业道德,突破难点。任务三,前往道德模范敬老院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持续锤炼品德。“通”是联通课堂内外,实施智能量化的考核评价,运用学生素养评估系统,从自学、成果等七个维度集成反馈课内学习情况,分别赋予基础、进阶和成果积分。从20个德育素养观测点对比分析课外道德行为赋予增值积分,根据积分给予奖励。“融、汇、贯、通”的教学策略贯穿教学始终,真正做到教中有策、以学定教、精准育人。

3.2 以学定策落实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应该以生为本、以学定策落实教学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有成就、有动力地学习。“教师只是扮演协调人、组织者的角色,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6]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策略有效。教学互动深入、教学气氛生动,学生愿学、乐学、好学,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素养、知识、技能综合提升,真正实现高效施教。

4 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比赛方案要求“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3]。

4.1 多元立体全面评价学习状态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集真实有效的数据,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围绕教学目标,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立体化”,强调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评价内容“多维化”,全面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及个体发展水平,反映学生核心素养或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情况,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陈雯、赵亚玲、孙云霞和卢魁教师团队作品“饮食food”,采用BOPPPS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测试探学情、情景模拟测效果关注学生个人进步,探索增值评价。同时以完整性、相关性、语言水平、情感态度和团队合作等要素为标准,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间组内互评和留学生评价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全过程评价体系,多维度考核学生语言技能。教学评价与教学实施同步进行,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高,语言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步提高,人均语言输出时间增量明显。通过增值评价让进步可见,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多元文化交流意识,个人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4.2 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增值评价

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学”的评价“是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的能力”[7]。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元立体多维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增值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画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深度学习”[8]。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发展内动力。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实施是否有效,都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检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特点,持续地改善、提升教学评价能力,任重道远。

5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比赛方案要求“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3]。

5.1 注重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目标达成

不做教学研究,就缺乏创新的源泉。比赛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指导思想,引领参赛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将深刻的教学反思、扎实有效的改进措施融入课堂之中、转化成育人能力,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能力。

仍以参赛作品“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为例,该作品总结三个创新点,一是赋能专业学习创新设计数学知识加专业情境的教学内容;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创新实施双线并进加四域融合的思政路径;三是以尊重差异、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思路,创新探索动态权重加增值画像的评价模型,一键绘制学生的增值雷达图,较好地实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同时反思两个方面的改进点,一是数专融通教学改革主要聚焦于部分专业,下一步将持续提炼专业应用案例,扩大专业类别实践范围;二是自主研制的增值评价程序,其结果主要由教师端查阅,下一步将优化算法,实现学生端实时查询、自动预警等功能。

5.2 树立教以潜心研以致远的意识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及时地反思缺憾探索改进措施、捕捉教学创新点应成为教学习惯。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优良的教师,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科学的精神”。我国职业教育虽发展迅猛但起步较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未能充分解构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通过教学能力比赛反思不足、突破惯性总结创新点,树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以潜心研以致远的意识,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6 结语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这种从“学校到学校”通过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需要不断夯实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给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方面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服务专业、融通岗位,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激发学生学好基础学科的内动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基础课教学内容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