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华文明观: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2024-01-22周师臧建业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明

周师 臧建业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明支撑。党的十八大以降,习近平围绕中华文明展开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华文明观,为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华文明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习近平“科学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1],具有重大意义。探赜习近平中华文明观,对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丰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及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中华文明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中华文明观不是凭空出现或者偶然形成的,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2](P12)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观点。首先,基于唯物史观将文明界定为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状态走上开化状态的哲学范畴。在论及资产阶级创造资本主义文明的作用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3](P36),恩格斯也将“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4](P186)对应起来理解文明的含义。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P602)。从手推磨到蒸汽磨标志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的跃迁。再次,共产主义文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文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物质文明成果以及促进世界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文明因其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3](P37),被更高形式的共产主义文明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最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辅车相依、相互促进。马克思曾把物质文明称作物质生产或物质生活,把精神文明叫作精神生产,是“文明中一切精致的东西”[6](P480)。就二者关系而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P591),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反作用。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文明观

中国共产党人以复兴中华文明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就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来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区别在于:从时长看,中国文化一万年,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诞生标志看,文化是早期人类农业活动的遗存,而文明则是国家、城市、分工和文字的出现;从本义看,文化原指耕作、栽培,而文明则指城市居民。同时二者并非完全分离,而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具体而言,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实质都是人化,同时二者都是动态的,需不断转化、发展,但却均也无优劣、高低之分。

建党前,李大钊就曾发出“中华文明之问”,即“中国于人类进步,已尝有伟大之贡献。其古代文明,扩延及于高丽,乃至日本,影响于人类者甚大,今犹能卷土重来,以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乎”[7](P312)。在他看来,近代以降,“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文明危机”[8],何以复兴中华文明?李大钊坚持问题导向,给出了诸如通过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洋文明在内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复兴中华文明的答案。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豪地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9](P623)毛泽东提出了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复兴中华文明的设想,即“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9](P663)。他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10](P1471),这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本身具有深重的国内危机,且“用武器帮助蒋介石杀戮了几百万中国人”[10](P1471),因此,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走不通。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P208)的任务,系统论述了“两大文明”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并特别指出中华文明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2](P373)。邓小平关于文明的论述为在改革开放中复兴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13](P123)的重大命题。江泽民提出的政治文明的概念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复兴规律的认识,将环境保护纳入中华文明现代勃兴的重大命题之中,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3](P534)。江泽民还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灿烂辉煌,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14](P400)。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15](P438~439),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胡锦涛指出,“和谐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取向”[15](P516),由此突出和谐作为中华文明价值取向的重大意义。胡锦涛还提出以“尊重多样文明”[16](P596)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精神”。基于此,胡锦涛建构了新的文明观,为世界各文明平等相待提供了准则。

(三)实践之基:在参观访问、抗击疫情和对策探索中感悟中华文明

“行”为“知”之始。习近平的躬身实践为其中华文明观奠定了基础。首先,在参观访问中感悟中华文明的鲜明个性。在国内,习近平分别参观考察过嘉峪关长城、莫高窟、殷墟遗址、三星堆博物馆等至少20处中华文明古迹,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地学习理解”[17]。如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后,他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的著名论断。在国外,习近平参观法国卢浮宫、奇琴伊察、撒马尔罕等文明遗迹后指出,“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18](P258~259)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他在参观访问中认识人类文明现象的立足点毋宁是中华文明,正是在同法国文明、古玛雅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不同文明的比较中感悟中华文明的鲜明个性。其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19](P1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为逻辑背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导向,因为有“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19](P13),所以才有“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19](P13)。正是在“抗疫”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知。最后,在对策探索中感悟充分展示中华文明“三力”之道。习近平强调,要“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20](P157),“更加充分地”有一个前提性预设,即目前中华文明的“三力”虽然在一定限度上得以展示,但从程度看还不够充分,所以存在一个“更加充分地展示”的使命任务。由此可见,正是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对策探索中,习近平提出要通过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等更加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二、习近平中华文明观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中华文明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重大贡献

第一,中华文明具有其他文明形态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18](P260),从其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土壤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来看,它具有“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18](P259)。唯物辩证法强调相反相成,正所谓“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21](P257)。正因为中华文明独一无二,所以它才不可替代,其独特性本身就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8](P261),同样证明其独特价值。

第二,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22](P471)在习近平看来,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是全方位的,包括科技成果、价值体系、意识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建筑风格等等。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推动了历史发展。马克思更是将其中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23](P338)。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波维尔、魁奈、罗素等思想巨匠均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莱布尼茨更是对中华文明蕴含的“实践哲学”赞扬有加,认为在这方面超越了欧洲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明确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22](P471)习近平的这段重要论述阐释了中华文明迥异于其他文明的气质。

第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使中华文明更具道义性。“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22](P213),而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24](P30)。亨廷顿的观点点明了西方文明以侵略、殖民和暴力为处世之道。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25](P10),中华文明一贯强调通过平等对话、和平协商解决矛盾与争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比西方文明更具道义性。第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使中华文明更具主体性。“敬德保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成为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强调一个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要施恩惠于民、有利于民。新时代,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已传承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性。第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使中华文明更具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26],“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27](P737)。“苟日”“日日”“又日”都要革新,革除不再适应时势的旧事物、旧观念、旧制度,“顺天应人”建立适应时势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制度。第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使中华文明更具真理性。“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28](P530)这段重要论述反映了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生存理念重要论述的中国哲学基础。由此可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倡导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准则,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是内化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生存理念。

(三)分析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的成因

据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至4卷中“中华文明五千年”先后出现28次。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是其“连续性”[29]特性的通俗注脚。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的成因在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8](P180~181)。

第一,变革和开放的精神。《周易·系辞下》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一贯强调“变”与“易”,主张事物发展到“穷尽”之时就要通过“变”寻求突破。步入近代,中华文明遭遇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应变,“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30](P11),变革的精神让中国人民在近代找到了马列主义,并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激活”了可能被西方列强打断的中华文明。同时,“文明在开放中发展”[28](P507),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在开放中“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18](P261),“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28](P482),具有了包容外来文明的鲜明特质和吸纳其他文明优势长处并使其中国化的强大能力,所以才会赓续不断。

第二,团结统一的精神。虽然不同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这种多民族文化却具有“和而不同”的精神特质,共同支撑起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31](P216)使中华文明先天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的长期融合中形成的,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包容并蓄、互利往来、彼此亲近使其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旦中华文明遭遇可能被打断的异族入侵时各民族能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基于此,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支撑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绵至今。

(四)指明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对中华文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维度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第一,既要守护中华文明又要创新中华文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8](P340)。一是要传递守护好中华文明。要加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让文物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创作出既反映中华文明精华又为国内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津津乐道的优秀文艺作品,文以载道,以文艺作品为介质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要将中华文明有机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中华文明“三进”。二是要创新创造。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持续激活中华文明,坚持“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挖掘和利用中华文明中与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相一致、具有同质性的因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8](P340);要直面我国和世界重大问题,从中华文明智慧与理性中凝结出“改变世界”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第二,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32]。首先,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工作,以便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宣讲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结合本省、市、区、县域内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历史人物等资源讲深、讲透、讲活中华文明故事。其次,要发挥基于现代科技的影视艺术的独特作用。打造并推出诸如《中华文明》《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高质量的影视艺术精品,以此为载体和介体传承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价值导向、精神气质和生存理念。最后,要广泛宣传和阐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利用AI等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虚拟展厅,无时间和地域限制地向受众宣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

三、习近平中华文明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中华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世界价值。

(一)理论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视野辩证分析与评价资本主义文明,得出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被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文明所取代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强调,文明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随时随地都要以各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为转移,来到中国就有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建党以来,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事实上已经蕴含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审视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体而言,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首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这一崭新理论命题强调中华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表达和时代化成果。二是首倡“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重大命题。“激活中华文明就是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造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3]该命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宏大视野特别是近代以降中华文明依靠马克思主义又被重新“激活”的事实出发,强调“第二个结合”的深远意义。正所谓“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内在的活力。”[34]三是首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形态理论。该理论既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批判理论,又结合中国国情与实际,强调现代化的文明形态绝不只有西式现代化一种。这也意味着,照搬照抄从来不能成功,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实践价值: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11),理论的实践价值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中华文明观的实践价值就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先,指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挑战。如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的重大任务。习近平从中华文明所始终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底蕴和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9](P13),将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降到了最低,悉心呵护了全体中国人民和在华外国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其次,指导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以消除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为己任,自觉担负起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内蕴的“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思想形成的中华文明观,并以此为指导彻底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难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35](P1),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美好夙愿。最后,指导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29],为此,就要把中国国家版本馆这一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好,要把考古学建设好,“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29]。另一方面,要“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9],这就要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从马克思主义中吸收真理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熔铸于中华文明中去,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世界价值: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习近平中华文明观具有世界眼光,其核心主张与主要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深远的世界价值。第一,其所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全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实质是中华文明历来强调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基本依据是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命运与共,文明根基是中华文明秉持的“和”“合”以及“天下一体”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象化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有力举措,超越了西方文明所固有的零和博弈思维模式,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第二,其所内含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为繁荣人类文明提供全新思路。“文明互鉴有助于不同民族为人类文明的总体进步提供各自的独特贡献”[36],但交流互鉴要以平等、包容为原则。“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8](P259),独尊某一种文明抑或贬损某一种文明,以文明优越感自居就会逐步走向夜郎自大的自我封闭,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败。同时,“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8](P259),任何一种文明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计较其他文明的缺点与不足,无视其优点与长处,就会丧失同其交流互鉴的动力,导致自我孤立。习近平的这些主张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等陈词滥调,为摆脱西方文明中心主义,消解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和仇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全新思路。第三,其所内含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并不太平,俄乌冲突阴云密布,深刻影响世界秩序,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依然大行其道,各种“不确定性”给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审时度势,以中华文明的外交智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如以客观公正的一贯立场与倡导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乌冲突体现了中华文明一贯主张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主张;成功调停沙特和伊朗的冲突,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疫情期间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人类战胜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