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
2024-01-22赵爽马宝峰
赵爽 马宝峰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赋能社会生产生活多方面逐渐受到普遍关注,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农业三产融合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发展为背景,提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基于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案例,分析了河北省三产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对策。
关键词:数字经济 农村三产融合 河北省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HB23GL015)。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地区产业融合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河北省作为我國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同时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也为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公布《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中,河北省共计5家单位入选。但发展并非一步登天,农村的三产融合也并非一蹴而就,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点。本文基于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真实案例,结合现实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数字经济的大背景,提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三产融合的内涵,指出了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现存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提升措施,以加快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主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为基础进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等方面。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式,因其具有强渗透性、快捷性、边际效应递增性等特征而备受关注。目前学术界就数字经济的定义普遍认同于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所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就数字经济所作出的定义: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数字经济赋能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张倩指出,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实现离不开数字经济下的要素扩展、载体变革与动力创新,应及时把握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机遇。祝宏辉运用固定效用等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析得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且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20世纪80年代,国外率先提出产业融合的概念,但集中于二三产业及其内部融合分析,缺乏对第一产业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提出“第六产业”,将农业划入产业融合的范畴之内。就国内而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创收。之后,国内诸多学者就“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张红宇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一种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到第二、第三产业,打通一二三产业界限,发展新兴业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和方式。肖卫东认为“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农业与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过相互间的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
综上所述,已有诸多学者就数字经济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就数字经济赋能社会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本文建立在相关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数字经济的特性,区别于传统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三产融合是以农村农业发展作为基本条件,通过利用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协助农业信息收集,打破一二三产间的信息壁垒,从农业信息的收集到工业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再到服务业信息的反馈全链条式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的快速融合渗透,激发农村新型业态的产生。
自2015年中央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河北省政府立足于自身产业优势,以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延长拓展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衔接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河北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全产业链经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点战略之一,目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首都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之下,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优势逐渐突出,河北省在农林牧渔业及其内部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相较于北京和天津均具备专业优势,河北省休闲农业从2016年之后专业优势愈发突出。由此可见,河北省所具备的自身产业优势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随着河北省三产融合的不断深入,已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龙头”企业带动,支持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相较于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而言,具有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效率较高等显著优势,能有效地将生产基地、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将整个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品牌的打造和营销渠道的建设。目前,河北省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所具备的自身优势,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对农产品再加工,解决农产品滞留滞销、农民一产农业低产品附加值等问题。其中,唐山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5家,唐山市以亚太食品(水果罐头)、雅山食品(水果罐头)、遵美味(果蔬脆片)为龙头企业对新鲜水果农蔬进行精深化加工,年加工量达17万吨。地处“中国辣椒之乡”鸡泽县的天下红辣椒有限公司,年产盐渍辣椒10万吨,建成绿色食品辣椒种植基地3万亩,以传统古法调味和密封加工工艺带动辣椒农产品的加工,打造有12种不同口味的辣椒酱。沧州市献县依托于乐寿农牧集团,打造集种鸭育种、鸭苗孵化、订单放养、饲料供应、疫病防治、烤鸭连锁等产业于一体的肉鸭全产业链。
(二)注重品牌搭建,提升产业形象
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市场分散、附加值低等特性。基于此,河北省牵头各大经营主体及农民合力打造当地特色农业品牌,注重与农民和企业间沟通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发展农产品品牌自身影响力。以大赛为媒介,通过创塑品牌形象、品牌打造以及一系列品牌推介活动,提升河北省农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吸引社会资本介入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河北省农业品牌创新创意设计大赛”自2018年已举办多届。大赛前三届在品牌形象提升及新闻媒体高频次宣传报道的双重加持下,河北省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200多亿元,溢价能力提升1.2个百分点,获得品牌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河北农产品品牌万里行活动自2018年在京首次启动后,现已在上海、西安、天津、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举办品牌推介会,借此机会搭建河北与其他经销商之间交流的平台,深度推进两地农村农业部门凝聚资源优势,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河北省目前已涌现了一批河北地理标志农产品:平泉滑子菇、遵化香菇、灵寿金针菇、深州蜜桃、崇礼蚕豆、黄骅梭子蟹等。
(三)创新经营模式,助力农民增收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不断涌现出多种新型新业态的多种经营主体,构建多主体的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的扩展性延伸,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升,助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邯郸市鸡泽县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和“订单+保底”模式。沧州市献县依托乐寿农牧集团为产业龙头,创建“企业+产业链+农户”的经营模式。衡水市深州市为促进园区桃产业的规范生产和经营,园区采取种植模式、技术指导、注册商标、信息平台和营销网络等“五统一”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式的提出本土化经营模式,多方面共同保障农民收入,为农民农业耕收减负,助力农民增收。
(四)打造“文旅康养”,深度三产融合
在三产融合中,第三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满足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剂良药,更是全面推进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乡村,避免大量农村人才的流失,“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人才资源充足,乡村振兴才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服务业能够提升农业和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服务业能够促进城乡资源双向互动的保障,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因此,秦皇岛卢龙刘田各庄镇以番茄谷项目为农业基础,以“康体养生+酒庄+文旅”为主题,建设番茄主题乐园、百花园、印象孤竹山水秀等。保定市望都县全业态开发文冠果产业的经济、生态、医药、医美、文旅价值,打造一批以文冠果为特色的文旅康养小镇,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格局。承德营子区立足于自身山楂加工产業所具备的自身优势,提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经营模式,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新模式,谋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山楂博物馆+跳沟休闲农业+神龙山2A级景区”精品旅游线路。
(一)农村三产融合不够深入
纵观河北省三产融合的实践及其效果,余燕玲指出河北省虽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三产融合方式,但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仍存在链条短、附加值低等不足,农村三产融合仍不够深入,其表现主要体现在:第一,各个产业之间的协作不够完善。一二三产之间的协作联动性能力较差,仍视产业发展为独立的个体或是个体联系之间的简单加和,未发挥一二三产之间的资源水平,创造全链条式的融合链条。第二,对当地休闲旅游、康养旅游资源的发掘还不够。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年轻人对“慢节奏”生活的追求不断凸显,城市常驻居民对“田园生活”愈发向往,中老年人对“静谧”的农村生活满怀期待。河北各地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打造“康养旅游”主题,但在相关项目的规划及特色考虑不够深入,“千村一面”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二)数字化产业治理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2022年度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可以得知,2022年河北省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相较于其他城市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网友仅占全省网友的40.5%。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数字化产业的推动进程。而数字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产物,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全方位评价监督体系的缺乏、相关责任主体权利职责划分不明晰等问题。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于2022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虽已建立起数字经济治理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提出要推进京津冀三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布局和应用协同等相关条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具体细则和操作办法无处可依,在实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等数字经济各方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困难重重。此外,该条例的执行尚未参考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在贯彻条例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政府、企业、社会等作为数字化产业治理体系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能优势,明晰各主体之间的职权关系和相关职责。
(三)第三产业的客户端牵引能力较差
农业的三产融合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一产农业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基础;二产工业通过加工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二产带动一产;三产服务业服务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是对农村产业链的扩充,服务于客户群体以扩大一二产业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突破产销路径。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三产服务业直接与服务客户端接触,客户的反馈是对三产融合全链条最直接的评价,通过三产客服与客户端的沟通及客户端的反馈,三产融合的模式能够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但是,目前河北各地政府不注重引导农村三产融合的各主体对客户端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面对三产客户端的复杂且分散的数据信息,未能充分有效的分析处理,导致数据信息在三产融合模式创新以及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未能发挥牵引作用。
(四)新型技术的推动作用不足
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农业新型技术如智能灌溉技术、智能化育种技术以及智能化采摘技术等智能化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线强弱、喷药数据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云服务系统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大幅度降低用水、用肥和人工成本,在农业耕种过程中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虽物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GPS等新型技术在理论层面不断完善,但在实践方面具有滞后性,新型技术的使用未能广泛普及使用,新型技术的应用缺乏广度和深度。此外,专业人才的缺位是导致新型技术推动受阻的重要原因。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相关专业的人才对技术的研发、农业的经营以及新型技术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限于社会对农业的认知度,在一些人的观念之中,仍对“农业”持有一定的偏见,加之就业机会和待遇的影响,导致一些人才对该领域望而却步,或者持观望态度。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加快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推进农业生产进入数字化阶段,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兴起,助力乡村振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应立足于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三地的区域优势,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现根据河北省现实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加快河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进程。
(一)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三产融合”持续发展
政策的扶持是“三产融合”得以进行的保障。目前,农村的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内部之间及农村各个产业之间还面临着融合度不高、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要想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得以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并且,农村三产融合需要各方协作、同时出力,打一套完美的“组合拳”,而非仅仅是农业及相关产业,还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支持、金融保险、人才政策等等。河北省各地应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鼓励各类人才培训,支持社会各界企业家以及学者参与、从事到三产融合的项目开发过程。徐旭初基于四省四县的案例分析指出各地应依据数字技术发展的差距,因地制宜地将数字技术贯穿于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全国各地农业的基本状况各不相同就势必要求各地在发展三产融合时应因地制宜,在大方向上应与《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看齐,在小方向上应基于各地农业实际情况、突出其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引领性作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数字化产业基础能力
新基建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条件,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的流程再造和能力重构,渐进迭代地实现了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故河北应着重注意数字化资源向农村、农业产业园区等方面偏移,建设宽带、基站以及相应的平台以支持数字信息的流转,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各市各县各村间的“数字鸿沟”。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基础建设需要一系列技术平台的支撑,技术平台的使用和维护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持。数字人才是数字应用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还涵盖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具有数字化素养的跨界人才。农村三产融合和数字化产业的基础能力是相互促进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的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同时加强数字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能力,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創新中心,应尽可能为河北农村三产融合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助力。
(三)建立财政金融多方协同投入机制
农村三产融合是推进我国农业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财政金融的多方协同投入是农村三产融合进程加快的必要支撑。李明贤基于三产融合探索金融科技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化介入水平高的省份金融科技增收效益更强,且金融科技发展动态非线性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基于此,第一,河北各地应当注重金融科技对于数字化能力水平提升的显著作用,以此提升农村产业治理过程中的数字化治理水平,丰富农村农产品品牌推广的形式和渠道,通过金融科技等手段刺激数字化基础建设以服务于数商兴农的进程之中。第二,应当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资本进入的监管体系,规范其市场行为。第三,农业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结合当下数字经济的大背景及各地金融科技水平的差异化,提供更加灵活且针对性的贷款方式,推出更适合当地农业的金融产品、保险产品等。
(四)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区域优势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三地农业技术交流愈发频繁,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快车”不断提速。京津冀同种“一篮菜”、邯郸新发地(广平)智慧农贸城暨安全保供仓的打造凸显了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农业的显著地位。因此,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利用天津作为北方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加快农产品在北方城市(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货物流转速度,提升农产品运输工具和设备的改造和升级,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结合北京作为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以及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农业“慢”的基本属性,大力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及其他形式的体验式、感悟式服务。同时,持续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推动农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京津冀整体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倩,任保平.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机制、目标与路径[J/OL].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
[2]祝宏辉,郑新.数字经济、城乡融合与农业经济韧性[J/OL].统计与决策,2023(18):22-27.
[3]程莉.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02):37-47.
[4]张红宇.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评论, 2015(06):148-160.
[5]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6]肖红波,白宏伟.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180-189.
[7]解安.三产融合:构建中国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有效路径[J].河北学刊, 2018,38(02):124-128.
[8]余燕玲.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21.
[9]董绪,谢丽娟,王雪莹.大数据:水肥一体智能灌溉云服务系统助推现代农业进程发展[J].区域治理,2019(33): 44-50.
[10]徐旭初,葛平,吴彬.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关键机制——基于四省四县的多案例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02):133-141.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