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类人工智能视域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未来挑战与发展路向
2024-01-21吴江
吴 江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21年11月,美国OpenAI公司推出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人工智能语言工具ChatGPT,即语言生成训练转化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一经推出,创下全球增长最快的应用程序。据瑞银集团研究显示,在该工具推出两个月后,活跃用户数达1亿人[1]。一时间,人工智能革命席卷全球,其功能性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认为,ChatGPT将改变世界[2]。ChatGPT不仅局限于聊天,同时可以实现翻译、撰写论文、编写程序代码、检查程序代码错误等一系列功能。2023年3月15日,OpenAI公司又发布了ChatGPT 4.0版本,其表示,虽然在许多现实场景中,GPT-4的能力不如人类,但在各种专业和学术上,GPT-4已经能表现出人类的水平。在美国联邦律师资格考试中,GPT-4可以超过大约90%的人。在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中,GPT-4超过了88%的人。在美国高考的读写考试板块,GPT-4超过了约93%的考生,在数学板块则超过了大约89%的人[3]。
ChatGPT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教育界和学术界一直将此作为焦点,其最主要的话题是以ChatGPT为首的人工智能未来能否“消灭”教育工作者,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ChatGPT在教育过程中可能的应用
(一)实现学生的自适应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虽一直提倡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以此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全面发展,但现实中却难以达到,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一名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但ChatGPT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窘境,其基于大数据搜查,依托强大的算法和算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做到完全满足学生的任何学习需求,是一名无视时间和空间的无所不能的老师。
同时ChatGPT具有学习训练的功能,可以针对提问者的问题不断进行学习,增大了学生学习时的连贯性。如对于某学生的提问,ChatGPT的回答并非让提问者满意,提问者可要求其根据上述回答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也是ChatGPT相较于以往的人工智能学习所具有的独特之处。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一个世纪以前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理论,如今通过ChatGPT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二)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综合维度的知识能力
ChatGPT依托大数据、大模型,从资料库中遴选大量相关知识,且不限于单一学科。相较于人类智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为AI)无视学科壁垒,整合了相关学科知识,包括资料、案例、文献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维度。北京理工大学刘进研究员认为,ChatGPT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将知识碎片化出来并呈现出来,加速了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融合,极大的推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4]。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科界限过于明显,知识间的连接度和融合度较差,很难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提取知识时,无法做到快速提取、应用。ChatGPT的出现,可以针对提问者的意图,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真正做到了打破学科壁垒,对于相关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提取、凝练,以此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整体知识体系。
(三)将对话式教学与情景式教学相融合,有效避免情感障碍,成为学生的私人学习伙伴
传统情景下的外语教学,注重听、写,对于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对话,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和条件设施,使得我国的外语口语教学差强人意,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ChatGPT的一大优势是无视语言种类,根据提问者所要求的语言种类进行回答,通过情景训练、对话的方式建设其虚拟的语言环境。在传统应试高考条件下,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要求,高中阶段比较重视听、写、读等表层化学习,许多学生陷入到能听、能读、能写但无法沟通的“哑巴式英语”困境之中,大部分学生难开口、甚至是不开口,缺乏对应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转换能力,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ChatGPT的出现,恰到好处的弥补了我国外语口语教学环境缺乏的问题。不仅提供了极佳的外语口语的实践交互场域,而且学生可以将它用作在线词典随时查询语法或单词,也可以用作虚拟伙伴进行英文对话练习,提升阅读、口语、写作能力。除此之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有效避免了人与人直接交流时可能存在的情感障碍等。
ChatGPT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历史、学习习惯等,结合符合其年龄段的最近发展区,推荐适合其学习的相应内容,并记录学习进度,方便的获取学习资源,并根据学习效果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若与相关第三方软件接入,可获得更好的效果。科大讯飞公司在此之前,已有相关的技术支持,包括通过收集学生的能力素养的长处和短板数据,规划出相应的学习路径,从而达到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独有的学习指导[5]。ChatGPT的出现将会使得相关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以ChatGPT为首的相关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教师
如今,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这对教师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ChatGPT的无所不能的表现,使得不少人开始担忧,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击败。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关系,ChatGPT无法取代
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与学习的本质区别。以ChatGPT为首的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具体作用上述已阐述清楚,此处不做赘述。但学生与ChatGPT之间的交流,归根到底是“人——机”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活动是“人——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即人际关系。ChatGPT是基于LLM模型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其视作一种人际关系的补充手段。卡尔·贝尔斯(Karl Jasper)曾对教育的本质做出了十分诗意化的描述:“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ChatGPT4.0所做的表现来看,它足以超越任何一名人类教师,但其永远无法成为教师。
《师说》中对教师的描述是:“传道、授业、解惑”。ChatGPT可以完美的解决了授业和解惑的任务,但传道正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局限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需要人类教师进行。从另一角度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目标。ChatGPT现阶段在伦理道德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如种族歧视等问题,所以其无法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看来,ChatGPT取代人类教师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ChatGPT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取代人类教师
ChatGPT所依托的LLM模型,具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ChatGPT最具颠覆性的能力,全球几亿用户的使用,同时也是使其不间断的进行训练和成长,它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各种知识。但教育需要的是知识、情感和想象,无论其如何学习,始终无法像人类教师一样拥有想象力和创造能力。ChatGPT很难提出问题,原因之一是其无法像人类一样感知到相关的物理刺激,缺少“碳基生物”独有的能动性,无法拥有求知欲,思考和创造也就无从说起了。
人类需要的是发散思维、非常规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终追求。课堂中,人类教师可以以隐性的方式传授情感和人文教育,更会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及批判性思维的塑造。虽然ChatGPT4.0具备自动编写游戏代码、修改合约、代替律师起草法律文件、调试代码和修复Bug等强大功能,但这些功能无疑不是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缺乏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倘若人类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而不再对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终将导致社会不再继续进步和发展。
(三)ChatGPT缺乏伦理道德,无法承担育人职责
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可以简单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价值;个人价值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ChatGPT对于教育来说,其社会价值表现可能远超于一般的人类教师,但其终究在培育个体的身心健康方面,即伦理道德层面有所欠缺。吴晓林教授认为,缺乏实践经验和情感反思的人工智能将难以准确的表达乃至真正理解人类价值观,更不可能真正代替人类“认同”和“实践”伦理道德[6]。例如,ChatGPT所带来的学术不端行为,ChatGPT的简单操作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走了很多捷径,而事实证明,许多人似乎已经在肆无忌惮地作弊了。在线课程提供商Study.com调查了1000名18岁以上的学生,询问他们在课堂上使用OpenAI的热门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情况,89%的学生说他们在家庭作业中使用过;约48%的人承认,他们已经用它在家完成了测试或测验;超过50%的人表示他们使用ChatGPT来写文章,而22%的人承认他们曾要求ChatGPT提供论文大纲[7]。这种由滥用科技手段所造成的教育伦理道德问题,ChatGPT无法做出解答,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他们所接收到的教育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学习活动中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对于脱离了课堂之外的内容,如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品质、思想和信念等隐性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榜样行为和言传身教,通过隐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作为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
三、实现ChatGPT助推教师教育过程的内涵式发展
ChatGPT现阶段的发展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新的革命技术,无法承担育人的责任和使命。但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终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发展成为“师—机—生”三元结构,产生“生机、师机、师生机、生机生”等多元,多维度层次[8]。就教育工作而言,ChatGPT的出现利远大于弊端。
(一)以师为主、机为辅,将教师从无意义的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备课或进行课后的作业批改等一系列非创造性劳动中,不仅耗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更扑灭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ChatGPT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知识挖掘,帮助教师进行资料查阅,获取已有的资源和案例,生成符合教师意愿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计划;教师使用ChatGPT来批改课后作业,提高工作效率[9]。除此之外,ChatGPT也可以针对课堂内容和课程计划,生成课堂和课后测验的题目等方面。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教师从无意义的非创造性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将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提升自生综合能力和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中。
(二)“机—生”结合,传统知识模式受到冲击,倒逼教师提升综合素养
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具有权威性,而以ChatGPT为首的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知识壁垒,传统意义下的知识鸿沟得以逾越,降低了知识和情报获取的门槛。比如,中学生可以通过ChatGPT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并且可以要求ChatGPT“翻译”成可以接受和理解的知识,拓宽了自身知识面,从而敢于挑战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可以有效遏制当下教育工作者“躺平”心态,反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通过ChatGPT减少了自身非创造性劳动的时间,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综合知识素养上。例如,通过ChatGPT对教师进行研修,根据教师自身水平,做到个性化培训。ChatGPT带来的危机意识,倒逼教育工作者提升创造性思维,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数字化教育时代需求。
(三)以“生”为本,“师机”协同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面向未来,在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中,技术的进步远比课程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已经刻不容缓。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出现,“逼迫”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专业的人才,而是需要培养更多应对高智能化的科技手段的能力,需要更多的“聪明的提问者。” 当代机能主义教育认为,教育不是机械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核心素养,才是当前教育所需要面对的。教师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高阶思维,探索性能力的学生。教师与ChatGPT的协同育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被替代”的恐慌转变为“人机共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人的优势与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协同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人类教师聚焦情感、意志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人机交互引导和监督学生,使其理性认识技术。
四、结语
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也理所应当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与其惶恐于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具,提升教育的效率。人的恐惧来自于未知,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了解ChatGPT运行原理,知晓运作机制,以期面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社会化运用能力是人类教师所应关注的核心和重点;帮助学生成长,成为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实现人生价值;更要成为是学生的人生精神导师,是培养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成才、启迪学生心智的智者[10]。未来教育的形式必然是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教育模式,人工智能帮助教师承担知识性教育和其他繁杂的工作,使得人类教师有充足的精力真正回归到教育中育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