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础与实践途径

2024-01-21韩剑锋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经济

韩剑锋,陈 勇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使全体中国人民达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目标追求,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共同富裕是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进征程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面对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好理解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础,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助于加快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我国古代直至当前的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始终是我国广大人民追求的目标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不断奋进,砥砺前行。

(一)理论逻辑

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原理散见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著作当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唯物史观的视角研究物质生产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下条件:其一,大力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所要实现的物质基础。辩证看待资产阶级领导下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才能不断延续自身的劳动,不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资料。其二,生产关系的转变。通过社会化的生产,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将劳动变为劳动者自由自觉的活动,将劳动者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其三,生产结果的转变。打破之前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状况,转变为人人占有,人人富裕的局面。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的重要回答。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新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新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以“十四五”为标志的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社会“需求”,而与社会“需求”相对应的就是社会“供给”。在现阶段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对比,两者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4]实现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5]共同富裕思想始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努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为奋斗目标。

(二)历史逻辑

共同富裕思想与先秦儒家所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理念相契合。“大同”出自《尚书》,“同”的本意为“会合”,由“会合”后来逐渐引申为“统一”“一致”等意思。“大同”就是要求社会人群达到高度一致的境界。“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意指迈向“大同社会”的中间阶段社会形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将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党坚定确信从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向更富更强迈进。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新的论断:“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6]当时,我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之间的差距相对较低,在收入领域呈现出十分平均的状态,同时“平均主义”所带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缺乏积极的推动力量的不利影响导致经济增速缓慢。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以先富带动后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合力之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但也出现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7]

本世纪初期,政府采取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样的情况得益于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的调整,根据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做出的政策指引。辩证看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受到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的双重影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和政府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重要位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实践逻辑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制定并实施多项战略举措。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展城市带动农村,新型工业反哺农业,以多种形式对农村欠发达地区“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劳动所得,2020年取得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成就。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始终坚持和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等重要战略举措。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产业内部各个企业、各个产业之间形成互补、良性发展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迎来了新的变化,我国逐渐从以前的“落后于时代”“追赶于时代”,直至现在中国逐渐“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局势。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行调整,在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之上,党和政府对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

现实的党情国情是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党在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稳中求进,追求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面临在多个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使更多的人民参与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性的凸显成为我国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特征。

二、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准确理解“富裕”与“共同”,“效率”与“公平”,“当前”与“长远”的三重关系,有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科学认识与内涵把握。

(一)统筹把握“富裕”和“共同”的辩证关系

“富裕”原意是指经济充裕丰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富裕”就是要把“蛋糕”做大,不断推进国民生产总值提升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包含了三层关系的富裕。

首先,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经济富裕就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作为支撑,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富裕是指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提升,富裕不仅简单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9]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0]再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富裕应该包括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11]生态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其本身就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人共享,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一词鲜明指出共同富裕的主体包括全体人民,一部分人代表不了共同富裕的真正范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这个“共同”不是一些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12]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共同富裕,跟共同富裕存在根本差别。当然,总体富裕,平均富裕也绝不是共同富裕,要深化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科学认知,共同富裕的本质就是始终追求直至无限接近可接受差别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内在统一

效率和公平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效率与公平两者达到均衡状态。以浙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例,不同于深圳、上海、浦东这些城市和地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范围更大,是在一个省域的全部地区,所包含的地区面积更大,所包含的人口数量更多,所面临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更大,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经济发展具有几大特色:其一,鼓励全体人民勤劳致富,不断地做大“蛋糕”,增强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其二,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对人民群众起到“保底”作用。其三,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浙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浙江人民的“加法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企业家精神和商业精神。企业家是要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商业精神则是追求财富。同时兼顾这两种精神就会使一个地方的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这种加法和增量经济实为不断“做大蛋糕”的经济发展模式。

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和“同等化富裕”。共同富裕在不同区域存在差距,不同行业存在差距,不同群体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处于一个合理有序,人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现在,人们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更加科学,同等富裕与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而是看到共同富裕允许存在差距,一定程度的差距将会提升人民的主动性,激发不同收入人群生产积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齐头并进”。[13]明确了共同富裕是在一定程度之上存在着差距的富裕,这种差距一定是在可控、合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共同富裕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使更多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协调推进。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更要优化财富分配结构。在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企业或者个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分配财富。当前,政府将减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点放在了再分配领域,考虑的是将“蛋糕”如何分配的更加均匀,但从再分配领域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不全面的,不能达到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初次分配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第一次分配中去,提高以劳动为主创造财富的比例。

(三)科学把握“当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

十八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平稳速度稳步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到现阶段显著提升。不仅是“国富”,在“民富”层面的进步同样显而易见。目前,我国已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初步实现“富起来”,但要看到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要看到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现阶段各个地区,行业,群体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然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14]发展始终是我国解决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能够不断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发展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稳定因素,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凝心聚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发达国家现在所取得的生产力水平和现行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了很长一段的发展历程,但发达国家想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实现,反而人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所取得的生产力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要有充分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等不得,也急不得,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先试先行、树立示范典型的原则。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个地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试点,以试点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个地区。以浙江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且平等对待民营经济,鼓励人民勤劳致富,发挥政府社会保障的“保底”作用等措施都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历史经验来看,共同富裕是人们一致追求的目标和要达到的社会理想状态。从实践经验来看,共同富裕不是乌托邦,有它实现的可能性。目前,在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实现接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状态,相较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想要达到北欧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只有通过生产力不断发展来实现。北欧国家达到这种共同富裕的水平是从近代开始,中间出现了曲折反复,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理性看待。

三、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我们要深刻了解其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认识和解决主要问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15]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问题。从历史经验上看,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教育资源、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住房保障等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育资源上的城市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学校数量上都要优于乡村地区。在医疗资源配置上,大多数三甲医院都集中在城市,乡村普遍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个人的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在城乡之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使更多农村居民得到个人能力上提升,提升在职业选择上的主动性,进而增加农民工作收入。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虹吸效应”,城市不断地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吸引到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会进一步得到更好的发展资源,从而导致广大乡镇地区得不到经济发展所需资源。

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奠定基础,我国农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存在着“过密化”、“内卷化”的发展特点,总体呈现的是“人多地少”的状况。广大农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地投入时间,资金,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有更高的产值,但实际劳动的边际效益是在不断降低。[16]目前农民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农业产值所占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不合理的情况。

总之,在分配领域同样存在着差距过大的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者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存在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再加上国家逐步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主要的经济强省基本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是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之后,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内陆地区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区域和城市发展所依靠的发展条件单一,内陆地区大多城市发展依靠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枯竭后,所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托优势就不复存在,城市经济发展就会更加困难。

二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发展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之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北方省份在经济增速上较缓,再加上近几年各省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加剧了北方省份城市人口的净流出。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甚至人才逐渐成为地区的“王牌”,人才对于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南方省份可以充分利用进出口贸易,再加上企业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进行国际贸易,这些都是北方省份不可比拟的。

(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向城市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的政策导向,再加上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多项二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使城乡产业总体格局形成城市工业远远强于农村工业,两者相互独立、连接不足、黏性不强的不利局面。在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之下,城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上升趋势,城乡总体经济体量差别扩大。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良性互动发展是有效解决城乡产业发展失衡的重要举措。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下滑过快的问题。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制造业比重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同时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后,制造业的比重才会下降。在近些年来,人工智能,虚拟货币等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增加,但也要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现实冲击,以及虚拟经济自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的特性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创造财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以资本为主创造财富,以技术为主创造财富和以劳动为主创造财富。以资本和技术为主的企业能够创造出较高的利润,但所获得利润的大部分被资本和技术持有者所占据,不能使更多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使劳动者广泛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者。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企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发展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较大,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为支撑。

(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1.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与政府的职能使命紧密联系。现阶段,政府应转变传统“为增长而竞争”的模式,积极转向服务型政府,为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均等化,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建构多元化的参与机制,让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其中,构建出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将市场激励机制和企业管理的手段引入其中,构建出区别于政府加大财政支出的传统模式,进而构建出政府引导加市场竞争的新模式。从实践经验上看,群众积极有效参与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保证。积极探索出“自下而上”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中去,更好地倾听群众意见,更好地凝聚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的智慧,积极构建有效倾听群众意见的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了解群众在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良好关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打破“唯GDP论”的发展理念,建立结果导向型的评估体系,更好地保证政府明确自身服务对象,提升人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满意程度。

2.农民增收是共同富裕的关键

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农民增收关键在自身,拓宽农民增收视野,努力提升农村农民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17]建立起多元化农民收入体系,除农业种植外,农民可在农闲时间自由选择外出务工,增加务工收入。农民可以积极发展副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渠道,依靠乡村独特优势,发展乡村产业。在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进行初次加工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人文地理资源,以此为基础结合旅游、养老、度假、生态、文化等方式,发展乡村产业,丰富乡村产业类型,积极发展在县域范围内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的产业,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建立更多农村经济产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是使贫困地区转贫为富的关键一招,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要搞好统一经营服务,成立更多的农村经济合作社,走出一条公平正义,高效生态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发展道路。

3.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再分配领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根本消除收入分配差距,应在初次分配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习近平指出:“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18]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解决收入问题,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净收入,增加财产净收入。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者生产技能。完善职业中介制度,以政府为主导,以第三方机构为主体,建立起及时、真实、权威、高效的职业中介培训平台。努力提高社保水平,发挥社会保障的“保底”作用,使低收入群体能够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教育。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1.坚持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贯彻落实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举措,结合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有利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发展新格局。[19]这些战略举措构成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推动力量。

2.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新机制应包括自由流动有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主体功能约束有效等。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应更注重区域间的协同配合,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以高科技为主创造财富的企业较多,应对西部和中部地区进行技术支持。在西部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资源输送来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应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不应进行严重的同质化竞争。[20]不同区域之间加强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协同,努力打造形成各个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新模式。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区域公平,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平衡机制,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区域分配公平,建立起经济发展公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3.强化特殊类型区域发展

我国的一些特殊区域,例如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相对贫困地区等,这些地区都是自身发展条件较差,缺乏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在这些区域内,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更大。要针对特殊的区域,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依据其自身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给与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使其经济发展能够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同时应注重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平衡,发挥南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条件,相对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合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多种方法,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促进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为支撑

1.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乡协调发展

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要以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乡村产业的政策支撑,资源支持。乡镇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现阶段,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础,打破之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全局的眼光,统筹规划城乡产业的发展定位。根据各个产业区的比较优势在城区、城乡过渡地区、乡镇地区,分别发展服务业与现代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新型农业。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对其生产经营的指引作用。使城乡形成功能明确,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2.坚持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和生产制造产业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各类企业向高端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扩展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思维,提升资金供给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实现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监督和风险预警机制,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加强对虚拟经济制度建设的数据支撑。规范货币资金管理,加强对各类金融企业和地方银行的金融监管,与此同时虚拟经济也应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相应的资金,使两者形成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对于我国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为落后地区制定具体的金融支撑政策,落后地区经济的创新性发展,将会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使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落后地区加快实现。

对于改变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应理性看到资本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在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进行政策引导,在我国存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利用好人口红利的独特优势,政府应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加强职业技能的标准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建设,使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增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构建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关系。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长久期盼,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经济
共同富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