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

2024-01-21孙全胜

关键词: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马克思

孙全胜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马克思很早就关注空间生产概念,仔细研究了前人的空间生产范畴,并把空间生产应用到意识形态批判中,开辟了一条消除空间压迫、实现空间正义的路径。他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笔记中最先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虚假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等,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考察了全球空间、城市空间中的意识形态,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空间的扭曲,从而形成了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完整体系。他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体系看作应该加以批判的东西,建构了共产主义空间意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一般陈述逻辑,而是主张空间生产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实现人的空间解放,让无产阶级掌握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他考察了空间生产的演变规律,将空间意识形态纳入社会空间结构,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一般逻辑。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解构逻辑、建构逻辑、重构逻辑是完整的批判体系,其中解构逻辑是最基本的批判线索,建构逻辑和重构逻辑是重要的宗旨性逻辑,也是空间批判的核心构成部分。

一、解构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

解构是对人们固有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打破现有的理论秩序,消解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推导出多元和差异。解构通常与批判联系在一起。马克思“空间生产”的主基调是批判,其对空间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马克思批判了空间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维护,揭露了空间意识形态的强制性和虚假性,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让空间意识形态概念进入了理论化状态,虽然他没有定义过空间意识形态范畴,但他详细考察了空间意识的具体形态,如空间道德、空间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等。马克思分析了空间生产和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对空间意识形态导致的空间政治霸权做了剖析,让人们能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罪恶。

(一)解构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与特定的空间生产相连,是伴随着资本在社会空间取得主导地位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空间生产主要是空间内的生产,而且规模很小,对自然空间的影响小。那时的空间意识形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崇尚科技理性和对整个社会空间的控制。而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主要是空间本身的生产,生产规模大,对自然空间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形成了控制自然和整个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制造了城乡空间对立,用资产阶级空间意识压制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将空间意识形态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上,用社会实践观点丰富了空间意识形态的内涵。“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全球化战略,并主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1]马克思的空间意识形态概念是否定性的,出现在对资本主义否定性的语境中。马克思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批判了空间生产是用虚假的空间需求代替了人们真实的空间需求。空间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资本增殖,而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空间生活问题。空间意识形态用虚假的意识体系遮蔽真实的空间关系,让人们追求虚幻的空间利益。马克思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空间生产的运作过程,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空间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是因为空间意识形态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资本家不需要空间意识形态反映真实的空间关系,只需要空间意识形态麻痹人们的真实空间需求。人具有空间意识,但人的空间意识不一定就能反映客观的空间现实,人的空间意识受到现实空间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空间意识形态是空间活动的产物,没有神秘性,最初都与人们的空间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人的空间生产活动不断演变,逐渐脱离空间生产活动,具有了内在独立性。“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空间意识形态有局限性,往往只能反映空间活动的某一时刻而呈现出偶然性和片面性。空间意识形态即使是虚假的,也是对现实空间生产活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空间生产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关系,两者能够相互渗透和影响。空间意识形态始终受着社会空间条件的制约,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只是异化的空间生产的反映,表明了现实的空间生产是颠倒的。空间意识形态无论在结构上、过程上,还是功能上,都是虚假的。空间意识形态的结构是颠倒的,强势控制了人们的空间意识。空间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空间需求。空间意识形态在功能上维护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编造着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繁荣。

(二)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空间意识形态是虚假的,还因为现实的空间生产存在严重的阶级差别。空间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具有显著的历史性,而社会历史中阶级起着很大作用。空间意识形态必然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凭借科技开发了更多自然空间,建造了现代城市,人们的空间关系也发生了改变。空间生产让人摆脱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但让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更加严重。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让人沉迷于物欲,成为商品,不得不围着资本增殖转。空间生产增加了资本家的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秩序,但并未解决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而是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更加严重。

空间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掩盖了自己的阶级性,以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的面目出现。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把本阶级的意志伪装成全体国民的意志,用抽象的伦理理念掩盖剥削和压迫的本质。资产阶级为了把本阶级空间利益包装成全民的空间利益,不断制造虚假的空间意识形态,利用国家机器宣传社会的美好平等,将社会美化为理想国度,竭力掩盖社会的黑暗面。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被神秘化了,空间关系被物化了,产生了一个颠倒的空间世界,“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3]。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让空间关系充满了利益关系,让人们不断追求空间利益,形成了空间拜物教。资本主义把特定空间条件下的空间意识形态看作永恒的东西,将特殊空间意识看作自然属性,用片面遮蔽了空间的全面。空间意识形态用虚假的意象掩盖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非正义性,将自由、平等、民主等宣扬为永恒的价值。空间意识形态让一部分工人无法分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醉心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编织的迷梦,变成空间意识形态的俘虏。

资产阶级赋予空间意识形态以主流思想地位加强空间统治。资产阶级将空间意识形态独立化,将其从现实的空间生产实践中剥离出来,宣称空间意识形态就是空间主体,将空间意识和空间实践的关系颠倒了。“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但无论如何是不依任何能思维的人脑为转移的。”[4]空间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为了避免不同的空间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资产阶级割断了空间意识形态与现实空间生产实践的联系。资产阶级将空间意识形态神秘化为空间意识的自我规定,为其披上了神圣外衣,包装成代表人民群众空间利益的理论体系。资产阶级从历史上找出空间意识形态的佐证,抹除了空间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因素,变成空间生产的主体和推动空间生产实践进行的动力。资产阶级将空间意识形态看作普遍的永恒的意识,让空间意识形态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虚假的合理性,越来越带有自由、平等、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色彩。资产阶级把空间意识形态包装成普世的思想体系,将本阶级的空间利益包装成社会全体成员的空间利益,利用空间意识形态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空间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当空间生产关系越来越滞后于空间经济时,资产阶级为了捍卫落后的空间生产关系,就不得不借助虚假的空间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用暴力和谎言来加强空间统治。资产阶级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不断拉拢知识分子,让一些学者为时下的空间制度辩护。资本主义的一些学者失去了良知,积极跟着意识形态的节奏鼓吹国家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学者会形成意识形态阶层,完全为主流意识形态辩护。空间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些学者用主流意识形态竭力掩饰悲惨的现实空间生活和扭曲的空间关系的过程,让人们生活在虚假的空间宣传中。

马克思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影响,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唯心性,建立无产阶级的空间意识形态,分清真实空间意识和虚假空间意识的区别。空间意识形态的变革需要无产阶级摧毁现实的空间制度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撕破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面纱,建立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空间形态,实现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5]空间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激发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建立集体主义空间,消除私有制,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无产阶级要超越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实现完全的空间正义。

二、建构了空间意识形态基本原理

建构不是虚构,而是立足于现实实践,总结出系统的理论。理论的建构注重于理论系统的建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构了唯物史观的空间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是全面的,不仅从政治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且从实践角度分析了空间意识形态和空间生产的关系,要求大力发展空间经济,消除资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建立无产阶级的空间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空间后,最重要的就是夺取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占有一切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无产阶级的空间生产。马克思很早就考察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差别,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才是最革命的。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是辩证的,并没有完全否定空间意识形态,而是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对其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空间意识形态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夺取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空间经济决定空间意识形态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空间意识的阶级性,也考察了空间意识的中性色彩。意识形态包括宗教、艺术、法律、政治等多种形式。“这些意识形态家实在轻信,总是把某一个时代关于本时代的一切幻想当作确凿的事实,或者把某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家们关于那个时代的一切幻想当作确凿的事实。”[6]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在其思想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是从考察意识形态入手建立了实践哲学。马克思从现实的空间生产出发分析空间问题,确立了空间变革的实践原则。空间意识形态是有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经济的现实基础的。空间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对空间经济基础的反映,资产阶级通过宣传机器赋予本阶级的空间意识形态以合法性的地位。空间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能反映空间经济,也能反作用于空间经济,推动或延缓空间经济的发展。空间意识反映空间经济是能动的过程,具有独立性,能推动人们的思想意识转变。空间意识形态除了有独立性,也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如虚假性、社会性、阶级性和功能性等。

空间意识形态的社会性主要是指空间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产生和发展的。空间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因为空间意识形态的历史是与空间生产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空间意识形态是需要空间实践来推动的,一切空间意识形态都需要空间关系作为存在的基础。空间意识形态没有独立的发展过程,所谓空间意识形态的发展历史不过是现实的人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是空间生产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折射。其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折射,是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紧密相关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空间生产实践的体现。空间意识形态根源于空间实践,体现着空间经济,体现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以精神样态的面貌隐含在人们的空间生产实践生活中。

空间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是在社会空间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体现资产阶级的空间利益,社会主义空间意识形态体现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空间意识形态是空间生产分工细化的表现,是空间生产和空间意识真正分开后才出现的。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的空间利益服务的,直接为资产阶级的空间统治做辩护,完全忽视无产阶级的空间利益,建构了强制性的空间意识形态体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和流通当事人的头脑中,关于生产规律形成的观念,必然会完全偏离这些规律,必然只是表面运动在意识中的表现。”[7]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竭力论证资产阶级的空间利益和空间统治,竭力掩盖现实的空间剥削和空间关系的真相,不断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空间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才有的现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空间意识形态必然消失。

空间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功能性。空间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与空间生产实践是对立的,是随着意识形态本身的规律产生和发展的,体现着理论的逻辑发展形式,能够超越空间生产实践获得独立的发展形式。这是空间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空间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既体现在空间意识与空间生产实践是不同步和不平衡的,也体现在空间意识形态能够具有历史继承性。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比封建主义空间意识形态进步,但仍继承了封建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强制性和剥削性。空间意识形态必然与同时代的宗教、哲学、艺术等其他意识形态发生交互作用,能够相互渗透和影响。空间意识形态根源于空间生产实践,伴随着空间生产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但空间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独自发生作用。空间意识形态不仅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空间统治,而且还传承着人类的空间文化,影响着人类空间文化的发展方向。空间意识形态终将会消失的,但人类的空间文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仍将存在。

(二)社会空间结构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空间意识形态是一个概括性范畴,在不同社会空间有着不同形式。它在反映着社会空间及其空间生产实践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和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着相互影响,组成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形态。空间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空间生活和空间政治的思想体系,并同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有密切关系。意识形态虽然有很多,但却分为不同层次,有的与经济基础联系更紧密一些。空间意识形态在当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更加紧密。

空间政治和空间法律作为空间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直接反映空间生产实践,也最能约束空间生产实践。在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政治和空间法律在各种空间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宣传私有空间神圣不可侵犯,用空间法律的形式平等掩盖了空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让工人经受着空间剥削和空间压迫。“资本宰制是空间生产非正义现象的根源。”[8]资本主义法律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自由、平等、博爱,现实空间中仍有很多隔离和等级,存在很多空间不平等。空间政治和空间法律使用种种诡计影响无产阶级的空间生产,让无产阶级沉迷于资产阶级的空间宣传中,不再进行空间斗争。无产阶级由于空间意识形态的强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被迫接受资产阶级的空间压迫。因此,空间政治法律产生于空间生产实践,影响着空间生产实践,反映着空间生产实践,推动或延缓了空间生产实践。

空间道德和空间艺术是空间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与空间生产实践的关系相对更远。空间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是人类规范空间生产实践的精神体系。空间道德并非来自上帝的天启,也非人类思辨的结果,而是在人类的空间实践中产生的,在调节人与人的空间利益中发展的。“空间既包括物理的空间,也包括在这些物理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体现的意识形态内容。”[9]归根到底,空间道德是由空间生产实践决定的,空间道德对空间实践也具有反作用,规范空间生产主体的行为。资本主义空间道德始终是资产阶级空间利益的反映,并始终为资产阶级的空间道德服务。资本主义空间道德为资产阶级的空间统治辩护,不断压制无产阶级的空间解放。无产阶级空间道德能为压迫阶级的空间解放呐喊,能为人的空间解放提供舆论支持。空间艺术是表达人与空间关系的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空间艺术承载着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体现着维护资产阶级空间统治的任务,是资产阶级政党意志的表达,是空间生产实践和空间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空间艺术是与空间生产实践不同步、不平衡的,具有相对独立性。“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活动,它体现着一般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对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10]空间道德和空间艺术都是空间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空间生产实践和空间经济的反映,但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对空间生产实践产生反作用,推动或延缓空间生产实践的进行,促进或阻碍空间革命的爆发。

空间宗教和空间哲学是抽象的间接的意识形态。人们对空间生产的重视形成了空间拜物教。空间拜物教是现实空间生活的虚幻反映,体现着空间生产对人们的压迫。“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样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11]空间拜物教是一种颠倒的空间意识,掩盖了真实的空间苦难。空间拜物教是被压迫阶级的无声叹息,逐渐演化成资产阶级维护空间统治的思想手段。空间拜物教继承自商品拜物教,让一切都商品化了,成为一种巨大的压迫力量。空间拜物教是巨大的保守力量,阻碍着人文精神的发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拜物教将长期存在,长期发挥作用,长期压迫无产阶级的心灵。空间哲学来源于空间实践,能对空间实践产生反作用,推动或延缓空间实践。不同社会的空间实践产生不同的空间哲学。空间哲学体现着空间实践的时代精神,同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一样,都来自空间生产实践,反映和影响空间生产实践。但空间哲学更概括更抽象。空间哲学与现实空间实践有密切联系,让空间哲学能够体现城市化时代的精神。资本主义空间哲学反映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反映了城市对乡村的压迫。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空间哲学,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空间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1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考察空间意识形态,认为空间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意志的体现,体现着资产阶级的空间行动目标和空间伦理的要求。空间意识形态也是资产阶级统治意志的一部分,调节着社会空间的发展。“所以现实哲学在这里也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从现实本身推导出现实,而是从观念推导出现实。”[13]空间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空间关系在意识上的表达,是资产阶级空间统治的思想延续。空间意识形态让没有空间生产资料的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受资产阶级的奴役和支配。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统治方式和掩盖空间剥削的手法。

三、重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

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基本原理,是为了让无产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夺取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重构了空间意识形态。重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基本原理的一些观点做出调整。无产阶级空间斗争需求的变化使得空间意识形态的重构变得必要。马克思认为,人的空间解放不是理论上的解放,而是通过空间革命才能实现的解放。人们要在现实的空间实践中建立平等空间,消除空间剥削和空间压迫,尊重空间的演变过程。只有空间形态变革了,空间道德和空间意识形态才能发生改变。无产阶级要夺取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先要夺取空间生产的主导权,大力发展空间生产力,促进空间形态朝着集体主义的方向发展。基于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重构空间意识形态,牢牢把握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无产阶级要用斗争清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和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有着不同性质。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体现着私有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是集体生产,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克服了经济危机,能让人民主导空间生产,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城市化展开,但造成了城乡分离,加大了贫困差距。资本主义创造了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从事着异化的空间生产。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加剧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让异化劳动压制了工人的身心。资本主义让工人在从事空间生产时感到的不是快乐,而是奴役和压迫。工人在空间生产中不能表现自己的本质,不能自由地进行生产,让人与人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让主客体颠倒了。空间生产让无产阶级被物奴役了,变成机器的奴隶。因此,马克思要否定空间生产的奴役力量,摒弃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模式,让工人回归到人的状态,实现人的空间解放。

马克思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用阶级斗争理念清除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要求无产阶级树立新的空间意识,实现空间生产的合理化。马克思要求消除唯心主义空间哲学,建立唯物主义空间哲学,实现空间哲学的实践转向。实践的空间哲学是从现实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是对客观的空间世界的准确反映,不是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空间问题的药方,而是为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提供路径。马克思倡导的唯物主义空间哲学不是要解释空间世界,而是要改变现有的空间世界。这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空间哲学,是利用唯物史观改变空间制度。实践唯物主义可以指导现实社会空间的改造。无产阶级要以空间哲学为武器改造现有的空间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空间生产模式,带领人民获得空间解放。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空间意识形态的演变和发展,将空间意识形态纳入整个国家机器来考察。他对空间意识形态的考察集中体现了革命性和实践性,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因此,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指导空间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是一种实践哲学,是对以往空间哲学的革命,是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思辨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空间哲学能帮助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树立斗争的空间意识,为夺取空间意识领导权提供路径。“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4]无产阶级要获得空间解放,先要帮助人民群众获得空间解放。无产阶级要消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

(二)无产阶级要夺取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

无产阶级要夺取空间意识领导权就要获得政治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消除一切空间压迫,实现自由的空间生产。人的空间解放需要以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为前提,推动空间经济不断发展。无产阶级要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及其制度,建立新型的空间生产模式和空间制度。马克思倡导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要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更是要无产阶级维护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实现完全的大同社会。无产阶级要打破现有的国家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幻象,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空间,让无产阶级阶级夺取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最终实现真正的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的发展能够为无产阶级夺取空间意识领导权提供现实经济条件。人类的空间解放需要空间生产提供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国家权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要尽可能地提高空间经济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住房和便利生活条件。空间生产的发展,让全球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无产阶级能够联合起来,利用暴力革命夺取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唤醒自身的斗争意识,用空间革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建立实践性的空间意识,夺取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无产阶级要说服其他阶级接受本阶级的空间道德和空间意识,不断扩大本阶级空间意识的影响力,消除资产阶级空间意识的统治地位,进行激烈的空间思想革命,占有全部的国家空间,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接受现代政治理念,不断促进自身空间意识的变革,形成革命性的空间意识。无产阶级的空间解放只能靠本阶级的努力。无产阶级人数众多,最具有革命性,能坚决地进行空间斗争,用革命理论武装起自己和人民,成为推动社会空间变革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的空间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需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如何必须不断地进行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鼓动(并对这种政策采取敌对态度),从而使自己在这方面受到训练。”[14]马克思在工人运动中,特别注重对工人进行斗争思想的宣传,要求无产阶级思想革命化,清除一切改良思想,进行坚决、无情、彻底的革命斗争,打破现存的一切空间及空间制度。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才能团结阶级兄弟统一行动,这是夺取空间意识领导权的重要一步。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强行建立的,而是革命斗争运动发展的结果。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的空间意识不是领袖偶然的灵感爆发,而是在现实的空间革命中形成的,其准确反映了空间生产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具有革命积极性的先进分子组成,是推动无产阶级革命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无产阶级政党能了解革命运动的规律,能实现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运动的顺利进行。无产阶级政党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现实的革命斗争中,唤醒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推动无产阶级思想解放。无产阶级政党要不断教育群众,让群众接受革命思想,自觉认识到自身的贫困状态,认清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可见,资本的增长和无产阶级的增加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互相联系的、又是分裂为两极的产物。”[15]无产阶级要激发群众对资本家的仇恨,适时发动空间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空间制度,掌握全部的空间资源,消灭一切空间差别和空间剥削,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空间,维护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

四、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

空间意识形态是空间生产实践的反映,能够体现空间矛盾。空间意识形态更容易导致空间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我们要继承马克思对空间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任务和新特点,牢牢把握住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推动空间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正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一)坚持解构逻辑,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

中国城市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外的空间意识也纷至沓来。中国要抵制资产阶级空间思潮,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空间意识。我们要抵御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进攻,不断发展生产力,解决贫困问题经济上和思想上的根源问题。资产阶级空间思潮并不能解决中国的空间问题,中国空间问题要靠自己来解决,需要党不断掌握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空间利益分化,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空间生产,消除城乡分离,实现城乡融合。我们要警惕资产阶级空间思潮争夺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坚定人们的空间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能有效抵御资产阶级空间思潮的进攻,利用彻底的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马克思主义能不断化解各类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不断巩固人们对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信仰。无产阶级政党要促进人民结成团结的联盟,共同对抗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彻底批判“僧侣主义的有学位的奴仆”[16]。党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彻底清除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遭受了一些挫折,但中国社会主义经受住了考验,获得了快速发展。我们要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清除各种错误思潮,坚决防止颜色革命,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进入新世纪,资产阶级自由思潮对中国的进攻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更加需要我们抓紧意识形态工作。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要尊重各国理念的差异、包容多元,但绝不允许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更不允许资产阶级自由思潮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思潮,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止意识形态的各类噪音,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压制住各种不适宜的声音,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的批判逻辑是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的有力武器,能指引建立社会主义空间意识,实现空间正义。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空间意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百多年前,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格局。马克思主义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但它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已经传遍全世界,推动了人类革命的进程。它探索了人类解放的道路,指引人类走向共产主义。只要人类还存在不平等和灾难,就不能不求助于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时代危机。当今时代,没有一种思想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仍是拨开时代迷雾、解决人类困境的有效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能推动全球进入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

马克思主义仍是解剖不平等社会的手术刀,仍是人类获得平等的钥匙。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弊端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分析空间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用政治经济学分析空间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努力赞美空间生产对生产力的提高作用,论证空间生产将人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救出来,但它没有看到空间生产是私有制的,仍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认识论在最根本的研究层面上仍缺失的不仅是人的维度,还有空间的维度。”[17]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但马克思对它们的论断仍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充满关怀,致力于建立无产阶级的空间意识形态,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应该是群众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够回答和解决空间的各种问题。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建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能指导无产阶级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空间需求,推动现实空间实践的顺利进行,让空间意识形态和空间实践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三)推动社会主义空间文化的繁荣

空间意识形态能对空间经济产生反作用。空间意识形态以空间经济为基础,但也能推动或延缓空间经济的发展。空间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能推动空间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纠正人们的思想偏差,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防止个人空间利益对集体空间利益的压制。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应该注重环保、利民、长久发展的原则,在社会空间中实现正义。党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推动空间文化的繁荣,提高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的空间文化需求,开创文化的大繁荣。空间文化的建设需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空间文化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推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空间文化的结合。空间文化建设也要遵行法治、平等、文明等理念,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空间文化对空间治理和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现实启示,能够指导人们克服各类空间矛盾,达成空间正义。空间正义应该达成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均衡,实现空间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拜物教,用阶级斗争争取区域自治,促进空间意识形态多样性。空间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空间生活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走人民路线,坚持空间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空间文化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空间文化需求。空间文化建设要促进文化体制变革,不断创新空间文明建设机制。空间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空间文化机制,不断改革政治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空间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空间文化的多元需求,建立多样化的空间意识,巩固党对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总之,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建构了空间意识形态基本原理,建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形成了解构、建构和重构的三重逻辑,能够促进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把握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自由平等的空间文化,达成空间正义。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