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4-01-20武俊言
【摘要】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坚毅不屈的斗争意志的丰富内涵,对于磨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内在品质、提升探索创新能力、增强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有着重要教育意义,通过课程相结合、媒体宣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现路径,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斗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它作为内在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斗争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的斗争精神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1]。”,这一重要论断对于理解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有着重要启示。因此,新时代斗争精神内涵是“立鸿鹄志、坚守初心”的志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骨气。
(一)“立鸿鹄志、坚守初心”的志气
志气是指积极上进做成某事的决心与勇气。志气也体现着有坚定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种志气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精神来源和动力。
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风险考验可以说是升级版的难题,面对“硬骨头”,我们要有两个志气。其一,我们要坚定鸿鹄之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取得了如今奇跡般的伟大成绩。迎接新时代风险挑战一定要以无坚不摧的志向为支撑,还要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魄力。其二,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志气。习近平强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新中国,到建国时的艰辛,再到改革开放时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着实不易。我们要学习继承先人的精神和本领,保持我们的初心,时刻记住我们的使命。
(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骨气
骨气是指有坚毅不屈的品格,有骨气代表有原则、有底线,不会随波逐流,有强大且坚定的意志支撑。因此,新时代斗争精神中的骨气是拥有顽强坚韧的斗争意志和品格的精神状态。
斗争意志是斗争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斗争精神本身也是一种意志品质。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无论贫穷富贵还是面对强权,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斗争意志一直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这种骨气在共产党人的身上表现的尤其鲜明。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抗疫艰难时期,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不负众望,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人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打破了人们对青年人的成见。他们豪不犹豫地接起了时代接力棒,书写了新时代的华章。
二、斗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磨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内在品质
对于大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教育,小到关系个人发展,大到关系国家民族的发展。吃苦耐劳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内涵不断变化的范畴,每个时代各有其特点。在革命年代,吃苦耐劳其表现为赴汤蹈火,奋勇杀敌[5];在建国初期,其表现为艰苦卓绝,勤俭持家;进入新时代,更多体现在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上。当前,各大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也都较为优越,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学业和生活上的负担,在这种条件下渐渐使他们缺少了吃苦耐劳精神的意志,例如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中秉承及时行乐的观念;还有的大学生产生“躺平”状态。因此,将斗争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时代在变,但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却是万万不能丢的。
(二)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探索创新精神是斗争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都是通过不断地摸索学习、创新出很多新的理论支撑我们走到今天。我们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的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的都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有留美归国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中国粮食的一大问题。这些人身上无不体现这顽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这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所缺少并要借鉴学习的。然而,目前大学里的创新创业活动虽有很多,但大学生并不能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们深刻体会斗争精神能够增加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学习斗争精神也使学生增强爱国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三、斗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在思政课程理论中融入斗争精神
高校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应将斗争精神有针对性的融入课堂进行教学,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斗争精神的相内容。首先,思政教师应加强对思政教材的深入理解。深入挖掘、吃透教材,采取集体备课、外出学习,将教材中有关斗争精神的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讲授斗争精神的生动性。其次,将斗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教师应通过讲解党史的事例、举出斗争中的杰出人物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伟大与不易,并弄清楚斗争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背景等,使学生对斗争精神有更为系统化的理解。最后,在课程思政中有侧重的融入斗争精神的教学内容。高校各门学科虽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专业教师都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们应在课程中有效融入斗争精神元素,这样更能发挥斗争精神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二)借助全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斗争精神
新兴媒体的出现便于人们及时学习新知、掌握政策,也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同时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通过校园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时发布有关斗争精神的故事讲解和短视频,或播放党史电影电视剧,让抽象的斗争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大家解读。其次,增加思政课中的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围绕主题拍摄小视频、微电影,学生通过参与具有新颖的表现形式的实践活动,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并理解前辈们的斗争精神,增强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的认同感。最后,教师可以编写校报、设计海报或征集有关斗争精神的主题文章,通过校园里的媒体每日或每周发表出来,供学生们参读讨论,让学生能够触摸斗争精神的文化食粮,形成良好的研习氛围。
(三)丰富斗争精神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中灵魂所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精神层面对大学生进行隐晦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作用。首先,从校园环境入手,在校园的文化布置上增添与斗争精神有关、突出斗争精神重要地位的海报,在校园墙上增加英雄人物的手绘,这样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英雄的印象。其次,在校园内多策划一些以斗争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社团、斗争精神宣讲团等学生组织,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团中多多实践、锻炼。最后,利用校党支部、院党支部为单位,宣传宣讲斗争精神,还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党性文艺汇演、舞台剧,让学生实地实景地参与其中,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既学习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将斗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自身斗争本领,让学生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不畏惧困难考验,增强应对困难风险的抗压能力,用青春书写生命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部.坚持发扬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1(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1-84.
[3]刘舒皓,靳玉军.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0.No.423(02):4-12.
[4]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5]聂启元.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意义及遵循[J].理论导刊,2019(12):39-45.
(作者简介:武俊言,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