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如何管束“身边人”
2024-01-20李晓巧
李晓巧
古代官场吏治如何,其实从怎样管束官员“身边人”就可约略看出来。高官对“身边人”管束得好与坏,关系着国与家的兴衰。
明太祖重典管束“身边人”
明朝开国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权势,横行霸道。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召集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等人说道:“尔等从我,起身艰难,虽成此功,非旦夕所致。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朱元璋认为,要治理功勋大臣家僮的劣迹,必须“急去其根”。
朱元璋还给自己身边的宦官定了很多规矩,不许宦官干预朝政,并立了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在宫中,上面刻着一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在当时,“有内使以久事内廷,从容言及政事者,太祖即日斥遣还乡,命终身不齿”,并且告谕群臣:“自古贤明之君,凡有谋焉,必与公卿大夫谋诸朝廷,而断之于己,未闻近习嬖幸之人得与谋者。”
康熙帝不纵“身边人”
《清史列传》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顺天府接到一桩旗人四舒、华善等与房山县百姓争夺煤窑的案子。案情不复杂,错在旗人。但是,旗人后面的靠山却很硬,是当时的康亲王。所以,在顺天府丞王维珍审案的公堂之上,王府办差的人根本就没把顺天府放在眼里,带领一帮人大闹公堂,谩骂王府丞。因为涉及皇亲贵胄,顺天府不敢怠慢,就把这事汇报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指示把大闹公堂的几个旗人拘押起来,并批示:“四舒等挟制官司,横肆诟詈,情殊可恶!再加严审治罪,其主一并察议。”办事大臣另行汇报康熙皇帝,这些人是康亲王手下的人,提醒皇帝可否高抬贵手。
康熙皇帝说:“朕止论事之是非,不论其为何人也。”皇帝的话说到这份上,执法部门立即按照皇帝的指示开展“严打”,把四舒、华善给处决了。王府其他涉案的办事人员以及管理煤窑的官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康亲王也受到罚俸处分。同时,对于不畏豪强、秉公办案的顺天府王府丞,给予记功一次。
康亲王没有管束好“身边人”,使其骄纵违法受到重典严处,自己也受到了处分。而康熙皇帝并没有因为康亲王是自己的“身边人”而曲情庇护、姑息迁就。
以身作则成为“身边人”的表率
后唐名将李存审,凭借战功官至宣武军节度使,深受皇帝信任。他常对自己的儿子们说:“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年轻时带剑从军,40年来出生入死,历经艰难困苦才有今天的成就,你们看我全身上下被利箭射中的100多处伤口就知道了。”他还拿出箭头给儿子们看,以此来教育后代不要奢侈浪费,要积极进取,勇于吃苦。后来,他的儿子们都成为当时颇有作为的大臣。
北宋名相李昉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原因是其人品好、为人忠厚朴实。他教育后代“家法尤严”,在经济上实行平均配给制,要求在京城当官的子孙,所得薪俸不许私自动用,要连同老家庄田的收入一起存入家族的库房里,再统一平均分配生活津贴。在李昉的管束下,其家族团结和睦,受到时人称颂。
《四友斋丛说》载,明朝正统初年,杨荣、杨溥、杨士奇号为“三杨宰相”。宣德年间,杨荣在朝为官时,其老家的一个亲戚犯罪,向其求救,位高权重的杨荣不徇私情、不插手办案,任由当地官员按规定处分这个親戚。事后,他还根据实情,推荐提拔了当地官员。
正统初年,杨溥的儿子上京城看望父亲,“沿途官司供奉甚至”,争相讨好杨溥的儿子,唯独江陵知县范理没有这么做。杨溥知道后,立即提拔范理为德安太守。
管束不严酿成祸患
和杨荣、杨溥相比,杨士奇的做法可就有失偏颇了。
杨士奇的儿子,“居家横暴,乡民甚苦之”,但是,对于这样的官员后代,却逢迎声四起,所以,在外为官的杨士奇一直以为其儿子很优秀。
有一个同乡京官叫王抑庵,回家休假时耳闻目睹了杨士奇儿子的行为,觉得不能隐瞒好朋友杨士奇,于是就一五一十地把杨公子在家干的坏事都说了出来。
杨士奇很震惊,找了个机会回老家“考察”儿子。这一“考察”,却令他很满意。杨士奇的儿子穿着廉价的鞋子和粗布衣裳,到离家门数百里外来迎接老父亲。杨士奇很感动,对自己儿子更加信任,反而认为王抑庵是眼红自己的官运,别有用心,“大不平之”。
然而,纸终归包不住火。杨士奇的儿子在老家干的坏事被乡民们举报到朝廷,被抓捕到京城,并“处以重典”。杨士奇后悔万分,却已经迟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记载,梁武帝萧衍的侄儿临贺王萧正德“昵近小人”,纵容手下在吴郡“杀戮无辜,劫盗财物”,在江乘“夺人妻妾,略人子女”,身为皇亲贵族,还一度投奔外敌,长期干着强盗行径,品德很差。
对皇亲贵族一直很包容、优待的梁武帝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把萧正德罢官削爵,发配远方。但萧正德还没抵达发配地,梁武帝又赦免了他,还先后让他担任丹阳尹、南兖州刺史这样的实权官员。
作为自家侄儿,萧正德的每一次狂悖行为,都得到梁武帝的宽宥。然而,其侄儿根本就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在任苛刻,人不堪命”,漠视手下为非作歹,最后豢养了一帮死士勾结侯景,于548年反叛梁朝。梁武帝如此姑息自己的“身边人”,换来的却是亡国的恶果。
(摘编自《学习时报》《领导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