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贞观之治与进谏纳谏之风

2024-01-20张弘弛

党员文摘 2023年24期
关键词:魏徵纳谏贞观

张弘弛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我国封建时代一位开明的皇帝,其虚心纳谏、克己纳谏之风为历代传颂。贞观时期的诤谏之风,推动唐王朝政治清明、政府高效运作,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唐朝前期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虚心纳谏,克己改过

李世民为开诤谏风气,大力鼓励和表彰大臣进谏,以改正其为政过失。

李世民在执政之初,为使江山永固、子孙永享福祉,欲采纳大臣萧瑀的建议,实行封建制,并让群臣在朝上讨论。礼部侍郎李百药向李世民递交了长篇奏疏《封建论》,直言封建制的种种弊端,指出采用封建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李百药在奏疏中指出,采用分封世袭制,那些享受封邦建国的家族,因拥有世袭特权,不再以才干、功名进取官阶,往往成为骄奢淫逸之辈。数代之后,当王室衰微之际,那些分封的藩属国便可能引发藩国之间的仇杀,引发国家动乱,成为国家祸乱之源。

李百药的奏疏,言辞尖锐却击中要害。按理说,作为一国之君是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如果是昏君或暴君当权,臣子反对皇帝推行的政治制度,那是冒着被杀头或罢官风险的。但当李世民听了这些合情合理的建议后,不仅不降罪于李百药,还取消了封建诸侯之议,并让他负责教导太子。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欲重修洛阳宫。文令下达后,大臣张玄素力陈反对意见,进谏道: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劳民伤财,引发民怨,时下唐朝的财力还比不上隋炀帝时期,如果修建洛阳宫,会使百姓不堪重负。张玄素在进谏中痛陈利害,使李世民幡然醒悟,马上停止了此项工程。

贞观六年(632年)春,因有历代帝王去泰山举行封禅大礼的传统,故朝廷许多官员请求李世民按历朝惯例去泰山举行仪式,李世民亦深以为然。这时,唯独魏徵一人持反对意见。魏徵認为,目前看起来似乎封禅的条件皆已具备,然而唐朝刚经历隋末大乱,人口剧减,仓廪尚虚,若李世民御驾东巡,随者甚众,千乘万骑,耗费甚巨。况且封禅时各王国及蛮夷首领也要随同,且不说赏赐开支甚巨,更令人担忧的是,各王国及蛮夷的首领深入内地,将让他们看到社会的现状,这种只得虚名实有害处的事何必要做呢?李世民闻言,遂推迟封禅之事。

贞观十一年(637年)八月,时任侍御史马周向朝廷上奏反映两大弊端:一是朝廷节俭之风在衰退。京师长安所造车乘器具,以及诸王妃所用服饰皆崇尚奢靡,朝廷应作长久之计,刹住这股不正之风。二是朝廷选用官员有不当之处。在官员的任用上,“朝廷唯重内官而轻州县之选”。再则,刺史皆用武官出身,有的京官不称职,则将其下放到地方任职,对边远之地的官员任用更是敷衍了事,引起百姓的不安。李世民看了马周的奏本,连连称赞。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李世民问身旁的大臣,“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这二者哪个的作用更重要?魏徵不客气地否定了李世民假设的前提。他直言道,国君以身作则,且赏罚得当,那些臣子谁敢乱来?如果国君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昏君、庸君,即使臣子非常贤明能干又能怎样呢?魏徵辅佐李世民17年,提出了200多条谏议,李世民大多都予以采纳。魏徵去世时,李世民涕泣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足见李世民对诤臣的敬重与爱护。

建谏议制度,鼓励进谏

唐太宗时期,为使诤谏之风坚持下来,从国家层面建立了谏议制度。贞观时期,从行政体制上设立了谏议官员的职位,如门下省设有“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以及中书省的“右散骑常侍”“右补阙”“右拾遗”。《唐六典》记载,门下省这些司职谏议的官员,但凡发现“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中书省若发现皇帝的诏令有误,即刻上奏以便改正。

为了使规谏制度更趋完善,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尚书省的尚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中书省的中书令,这三省长官皆为宰相,而同时享有皇帝指令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权力与待遇的官员,皆为实职宰相。三省长官及实职宰相有对皇帝进行规谏讽喻之职责。此外,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的御史台御史大夫,掌纠举百僚的侍御史等皇帝近侍大臣,在参议朝政期间,都可以向皇帝进谏。

贞观时期还从制度上拓展谏议监督范围。为将谏议监督落到实处,李世民着手组建了由一批饱学之士组成的顾问班子,负责应对规谏讽喻。当时的李世民才继位一个多月,便让这些学士们隔日轮班并宿于宫中,或虚心与他们商榷政事,或听取他们对朝政缺失的批评,有时议论到半夜时分。在继位半年之际,李世民便确立了一项谏劝制度,规定朝廷宰相及三品以上官员在讨论国事政事时,必须让专职谏官参加,以便规谏错误并及时纠正。

化解政治危机的良方

贞观之初,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民族矛盾突出,国力虚弱,各种社会危机相互交织,对新建立的唐朝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阶级,要化解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必须加强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关注民生问题,而要达到天下治世的目的,则必须听取各方意见和利益诉求,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李世民执政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淡化人们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忆,重塑政治形象。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后,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还有许多党徒流亡在民间,民间对李建成、李元吉表示极大的同情。他们不仅质疑李世民的地位,还以实际的叛乱行动欲颠覆李世民政权。如贞观元年春,“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同年九月,幽州都督王君廊起兵谋反。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李世民内心是焦虑的。他必须树立起仁义谦恭的形象,而要做到这些,方法是较多的,如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礼贤下士等等。其中,虚心纳谏、克己改过无疑也是十分可行的。通过谏诤风气的形成,君臣同心协力革除社会弊病,实现吏治清明,对于稳固其政权和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世民虚心纳谏、克己改过也是现实的需要。在李世民登位之初,各种政治势力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社会矛盾仍十分复杂尖锐,李世民必须协调好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种势力的利益诉求。如当时关陇地区的利益集团有着很强的政治军事实力,山东等地的利益集团则在经济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李世民必须对前者进行抑制,对后者进行一定的扶持,以平衡各方力量。比如李世民对山东人士魏徵的重视,便是对关陇地区利益集团的牵制。

李世民亲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目睹了隋朝人亡政息的严酷现实,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李世民对大臣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深以为然,“隋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因此,李世民不断地提醒自己和群臣,要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进谏、善于纳谏,君臣合力开辟的贞观之治,使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步入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当时的唐朝也成为世界强国。贞观之治的繁荣及政治清明备受赞誉,贞观时期的诤谏之风也为史家津津乐道。

(潘光贤荐自《天津日报》)

猜你喜欢

魏徵纳谏贞观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不因有恩于人而自矜
邹忌劝齐王纳谏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