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岸边的梆子声

2024-01-20杨志敏

影剧新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现代戏豫剧

杨志敏

摘  要:2022年豫剧现代戏新作《大河安澜》问世,该剧顺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讲述了大河、大堤两代人与黄河生死相依的血肉之情,书写了黄河儿女代代奉献的平民英雄史诗。该剧坚持豫剧的人民性,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身段表演、唱腔设计、舞美音乐方面也颇具新意,展现了豫剧现代戏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豫剧  现代戏  《大河安澜》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不仅见证着中华儿女千百年的奋斗历程,也孕育了沿岸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戏曲艺术即为其一。豫剧作为戏曲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分布广泛、院团众多,被誉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2年,河南省重磅推出豫剧现代戏新作《大河安澜》,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原总政话剧团团长王宏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张平担任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担纲主演,讲述了黄河儿女与一条大河生死相依的血肉之情,书写了黄河儿女代代奉献的平民英雄史诗。豫剧《大河安澜》是传承与弘扬新时期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又一精品力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也诞生了众多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黄河东流去》《黄河故事》《雪落黄河静无声》,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谣》《黄河颂》,电影《黄河绝恋》《黄土地》《大河儿女》等,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根魂文化源远流长。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标志着黄河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艺随世运,无日不驱新。《大河安澜》正是顺应了国家重大战略的召唤和人民群众的呼声而创作的艺术作品。

《大河安澜》从大河、大堤两代父子讲起,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该故事以治黄为大背景展开。大河是黄河漂来的孤儿,在坝头村吃百家饭长大,50年代初,大河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退伍还乡后在老支书的安排下担任人人嫌苦的黄河守提人,偶然间救下了资本家的女儿安澜,并与之结为夫妇,生下儿子大堤。80年代末,安澜的父亲从国外归来寻女,并带走了安澜。大河独自抚养大堤长大,并在一次抗洪中以身体堵缺口不幸牺牲。90年代中期,安澜回国与大堤母子相认,大堤继承父亲遗志,成为黄河水利研究院的工程师,进入21世纪,大堤利用所学知识,参与“数字黄河”的建设,虽历经艰险但终于达成,黄河成了“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岁岁安澜的平安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该剧书写了两代人守河、治河的平民英雄史诗。在题材选择上,该剧摒弃宏大叙事,以小见大,从大河、大堤两代人的命运写起,描写了两位黄河之子,一片赤诚之心,父亲脚踏漫卷黄沙,忍受孤独寂寞守河,最终葬身河底,儿子大堤将守河的信念化为治河的决心,“不能让葬在河边的父亲再死一回”,积极寻求科学治河的方法。在取材上,编剧王宏谈及儿时在守河人简陋的工棚躲雨的情景,守河人“堤上无小事,空岗铸大祸”的责任担当给了他深刻的印象,后来构思此剧时,他曾多次沿黄河采风,并对一处生态修复工程现场的年轻水利工程师印象颇深,两相叠加,构成了该剧最初的创作动机。[1] 两代人的命运变迁、人生况味融入其中,结合不同历史背景,穿插有亲情、爱情、人情等生活图景,父子接力守河、治河的70年,也是70年黄河安澜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讴、靠山吼,诞生于风云变换的明清之际,历经三百年坎坷曲折,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在全国流布13个省(市、区),有国有专业豫剧表演团体163个,民营院团2100多个,从业人员达10万之众,号称“十万豫军”。豫剧根植于底层、脱胎于民间,深受群众喜爱,民间有俗语“典了房卖了地,也要去听梆子戏”。其中河南豫剧三团以表现当代生活为己任,立足时代、立足人民,先后创作了《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果,红了》《村官李天成》等优秀现代戏剧作,形成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最新力作《大河安澜》承袭三团传统,坚持豫剧的人民立场,展现黄河儿女的家国情怀,进一步丰富了豫剧艺术人物画廊。

《大河安澜》开篇“禹王大战龙王”的黄河号子,“大黄河看得见五帝三皇,大禹王要治水得罪了龙王。大禹王镇守中原禹门口,他要和龙王爷血战一场。”将故事背景回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从而增强全剧的历史纵深感。大幕拉开,剧中时间线在抗美援朝、文革时期、改革开放、21世纪互联网时代等历史事件中徐徐展开。但该剧并未着力书写宏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反而聚焦小人物的命运。退伍还乡的大河登场,在群众“欢迎英雄归来”的欢呼声中,他坦言没有打死过鬼子也没有立过功,只是一名做饭送饭的炊事兵,怀着朴素“入党”的想法去守河,他会抱怨“巡大堤一条路从西到东,打天亮到天黑一步不停。吃不完的土,喝不尽的风,黄沙白毛刮一冬”,会“闷得无聊”想战友、想文工团的女兵,想让大黄河“给我送个媳妇”吧。在救下落水的安澜后,面对二婶的撮合,他深感自卑配不上师范毕业的安澜,劝她应该找一个更好的男人。在和安澜相守的日子,他们的梦想也不过是“有朝一日顺河走,坐大船看大海尽情畅游”,这是黄河岸边最普通平凡不过的守河人。同时,他对黄河的爱也是深深刻入基因,他甫一登场“部队退伍回老家,看不够滔滔黄河满地沙……大河漂来的孤儿百家养,坝头村就是我的家。喝一口黄河水甜在心头,看见你就像看见爹妈”,表明对黄河的深深依恋之情;接下守河任务后,他立志“大河许下千金诺,一辈子孝敬母亲河。粉身碎骨提不破,鞠躬尽瘁为她活”,巡大提、抓老鼠,不辞辛苦,一曲“看黄河”更是大河的真情流露:“看黄河,黄河默默日夜流。流出了一代代生灵岸上走,流出了两岸的麦苗绿油油。流出了爱,也流出了愁,流出了万千英雄竞风流……她把我当儿子养大成人,我把她当亲娘精心伺候。她值得我今生拿命来守,她平安就是我一生追求。”這既是守河人的职责所在,更是对黄河情感的诗意流淌,以致最后堵河牺牲,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之子,完成了对黄河精神的升华。

而另一重要角色——儿子大堤作为水利工程师,则呈现出与大河截然不同的特质,形象气质上则更为内敛儒雅,对黄河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深刻,既有治河的坚定信念,又有怀揣科学知识的从容不迫,遇险得救后,面对母亲和妻子让他离开黄河的要求,他毅然继承父志、利用所学建设“数字黄河”,展现了一代治黄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此外,剧中另一个主人公安澜,她贤惠识得体,陪伴丈夫守护大堤、支持儿子事业发展。支书、二婶子等人也体现了沿岸百姓的善良热情,即使是作为“插科打诨”形象出现的七宝,他的“见风使舵”“小聪明”也是善意的调侃,而非本性的“坏”。这些人物的书写,没有英雄光环的加持,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他们只是黄河沿岸无数百姓中的一份子,他们靠河吃河、爱河守河,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事迹展现黄河儿女的风骨和坚守,使得全剧既质朴感人,又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大河安澜》作为一部聚焦厚重黄河文化的新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在身段表演、唱腔设计、舞美音乐上也亮点纷呈,进一步开拓了豫剧现代戏的艺术品格。

在身段表演上,该剧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担纲主演,贾文龙在豫剧舞台上相继塑造了李天成、焦裕禄、马海明等多种形象,塑造了一个个血气方刚的黄河汉子。在该剧中,他一人分饰演两角,从血气方刚的退伍军人到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守河人,从刚走出校门的水利学院毕业生到成熟坚毅的水利工程师,演出时间跨度超70余年,挑战不可谓不大。他切实践行由杨兰春等人所开创的以“下生活”为核心原则和方法的“三团经验”,深入基层采风,并充分发挥传统戏曲程式所长,大河在河堤上抓老鼠的身段,自然地运用了“矮子步”“大劈叉”和“串飞脚”等传统戏功夫,大堤在测量黄河流量和与洪流搏斗的“圆场”,还用上了高难度的“扫堂腿”和“乌龙绞柱”,将传统戏曲的表演元素和生活化的场景融为一体,极富艺术美感,丰富了戏曲的舞台程式。

在唱腔设计上,该剧充分运用独唱、对唱、合唱、领唱与伴唱等形式,完美契合不同场景的情感叙事,塑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及形象。主演贾文龙能文能武,同时拥有激越高亢、收放自如的嗓音特色。如开场“部队退伍回老家,看不够滔滔黄河满地沙”一句,“满地沙”三字翻高八度的拖腔尽显贾文龙金属般音色的嗓音特点,也表明了志愿军战士归乡的喜悦心情。[2] 而“送行”一场,大河领着安澜再上大堤,两人的一番对唱更是各怀心思、动人心弦。“(大河)上大堤脚打晃步步离愁,(安澜)夫妻俩手拉手全是温柔。(大河)大河上浪花卷一去不返,(安澜)大河边野花鲜气畅风柔。(大河)沙丘上乌鸦叫声声刺耳,(安澜)浪花间燕子飞快乐自由……(安澜)看惯了大河两岸好风景,走多远他也会在我心头。(大河)这一走想见面只能做梦,再重逢要等那黄河变清水倒流。”两人对景起兴、时诉时叹,句句衷肠、依依离愁,把夫妻二人截然不同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大河相对,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堤却又是另一番情景,“观河”一场,大堤历数黄河沿岸壮美风光:“你看那雪山下几眼寒泉,汇成了星宿海水流涓涓。青海长云锁不住,串个门她一头闯进四川。再回首,龙羊峡惊涛裂岸,汇百川挟雷电浪涌云翻。流过甘肃走内蒙,劈开青铜九连环。天下黄河富宁夏,花儿唱红塞外天。入晋陕她把那黄土高原分两半,左吕梁右陕甘厚土高天。信天游那个唱着山丹丹,九十九个艄公他把船搬。拜别大禹破龙门,撞开壶口下深潭。小浪底,浪花喧,孟津古渡开大船。三门峡船工号子一声喊,哎嗨呦,我的大黄河,她过中原、走齐鲁、跌跌撞撞、急急忙忙、浩浩汤汤、风风光光、就扎进渤海湾。”唱词融黄河水文、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为一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高低错落、酣畅淋漓,再次贡献了豫剧现代戏的“名场面”。

在舞美音乐上,该剧也别出心裁、富有特色,如“序幕”一场,雄浑苍凉的音乐声中,大屏幕投射历史上黄河决堤的影像,舞台上支书吼唱着黄河号子,带领一群年轻村民在烈日下打夯筑提,群舞的场面与高亢的黄河号子声交相辉映、震撼人心。在舞台背景和道具处理上也大量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既有简单的一桌二椅,也有以LED大屏为辅助。尤其是在如何表现黄河景象方面,剧组做了大胆尝试,如果仅仅是虚拟的描述或者单一的布景,则很难体现黄河的季节变幻及波澜壮阔之景,剧中大量使用LED大屏,通过场景的转换和灯光的配合,展现了不同时期的黄河图景,更设计了大堤的斜面装置,场景设计与剧情推进紧密配合,转换亦严丝合缝、流畅自如,从而给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剧体验,真切感受黄河岸边的故事。此外,剧中的黄河号子、口琴《一条大河》等音乐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地域音乐元素、黄河文化元素。

当然,与其他经典的豫剧现代戏相比,《黄河安澜》在艺术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全剧浓缩七十年历史为一体,在叙事上略显仓促,太多巧合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大河、大堤两代人物形象虽各有特色,但大堤相较略显薄弱单一。此外,大堤下河测量水文数据后被直升机救出一场令人疑惑,既然已经可以出动直升机救援,为何还要工程师冒生命危险下水测量?笔者为此询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务局刘总工,他指出黄河测流一般都是在滩地较浅地方进行,危险地段不允许此类操作,多年测验过程中确实有不慎落水牺牲的水文职工,但没有听过用直升机营救的。艺术创作可以高于生活,但总体上还是要以生活为根基。

总之,《大河安澜》作为首部以守河、治河为主题的豫剧现代戏,不仅书写了黄河儿女的家国情怀,也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在党中央“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思想的指导下,凝聚黄河文化之魂的豫剧艺术必将勇担使命,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黄河流域道情戏传承研究”(20CB 163)、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太康道情戏研究” (2023XWH164)、郑州航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宏.大河上最美的风景——豫剧《大河安澜》创作随笔[J].剧本,2022(9): 24.

[2]杨媛媛·英模人物的戏曲音乐塑造——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的音乐之美[J].中国戏剧,2023(5):73.

楊志敏:艺术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诗琪

猜你喜欢

现代戏豫剧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现代戏创作回顾与反思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现代戏话语体系下的剧种边界重构——由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引发的思考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