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24-01-20马元海
马元海
摘 要:党内政治生态好坏影响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国家的良序善治。但是现阶段我国政治生态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的制度保障等措施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政治生态;问题;原因;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以“六个如何始终”对大党独有难题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我党面临的难题之一。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只有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远保持执政地位。
一、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高度阐释政治生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这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好坏影响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国家的良序善治。
(一)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
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政治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党内政治生态良好,党组织就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就能万众一心打败各种敌人、战胜各种困难、跨越各种阻碍;党内政治生态恶劣,党组织就软弱涣散,党的领导力就会削弱,就会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一系列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受挫。只有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才能有效激发全党的创造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培养好干部的关键之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对人的政治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能够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给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以舞台和机会,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凝聚更为广泛的奋斗力量。
(三)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一个地区或单位政治生态的好坏优劣集中反映了其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坚实有力,党的优良传统淳厚生长,党内政治生态自然健康向上;管党治党宽松软,必然弊病丛生、矛盾迭出,导致政治生态恶化。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持之不懈的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但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仍然存在问题,在高压态势之下,不良的政治生态并没有绝迹,只是面上有所收敛,有的模样不改,顶风违纪违法,有的改头换面、花样翻新。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有:
有的地方党内生活政治性、原则性在下降,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有所滋长,制度执行不严情况大量存在,很多制度成了摆设。“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趁虚而入。有的地方和部门正气不彰、邪气不祛,“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存在不正之风。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如鱼得水,做人无原则、做事靠关系、“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存在,严重打击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积极性。随着党员队伍规模的扩大以及党员来源的多元化,党员的思想状态、认知感受、价值认同变得更加复杂,滋长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关系学、潜规则、特权思想、两面人等庸俗政治文化,滋生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严重问题,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封建主义残余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影响,为潜规则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政治文化土壤。随着时代的变化,潜规则出现了隐形变异的特点,比如,“搞例外,搞特殊、搞特权”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不靠组织而靠熟人、靠关系”的人情关系网、“吹号抬轿”的人身依附观念,这些都与党的纪律和规矩相背离,给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和修复增加了困难。
二是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导致个人主义意识、权利意识的增长,使得“经济资源和社会权利向部分社会成员集中”,使得“一切向钱看”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传播和蔓延,甚至渗透到党内。处于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党员干部,面臨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张力问题和收入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问题。如此,就容易产生一些党员干部道德滑坡、信仰流失等问题。
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健全。变了味道的红包礼金、花样翻新而隐蔽的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仍有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有的干部仍存在侥幸、从众、盲目攀比等不正常心理,不收手不收敛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有的问题和现象虽然得到有效解决,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受到社会关注,例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腐败问题受到有效治理之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是政治生态的退化、恶化与领导干部家风家教不严、党内不正之风、社会不良风气密切相关。因此,要调整政治生态的结构,就要使清白家风、优良党风、良好社会风尚成为主流,压缩不正之风、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
三、保持党内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对策
政治生态包含内容丰富,涉及权力运行的所有领域和方面。良好的政治生态经历传承、涵养、形成、巩固、提升、强化的过程,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努力营造的结果,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一)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抓手
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充分利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开展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战胜庸俗政治生态的有效武器,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营造健康的批评环境和氛围。组织党员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完善党员过“政治生日”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在政治上警醒和反思自己,提高各级党组织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自我净化的能力。
领导干部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质量,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主动担当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做到知责明责,坚持一把手带头抓、亲自抓,围绕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环节,推动责任落实;要坚持廉洁自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带头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涵养清风正气,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严肃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应当摆在首位,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七个有之”,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和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二)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人用人是风向标,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态走向”。看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关键看能干事、品行优的干部是否被提拔,看领导重用的人能力强不强、品行好不好。
贯彻新时代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执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任标准,严格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任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杜绝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任人唯亲,让那些往日爱惜羽毛的“老好人”、推诿扯皮的“圆滑官”、得过且过的“太平官”失去市场,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危害最大。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
政治生态的清正不仅需要党员自身政治修养的提升来维护,更离不开制度的支撑。要坚持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完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不断压缩不良政治生态的生存空间和机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标准统一、环节衔接、具有威慑力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彰显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同时,促进党内法规制度内部的有效衔接,完善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空白点,推动党的“明规矩”系统化、体系化,以此来抵消和破除潜规则。
严格制度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最大化。
坚持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完善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领导统筹好各类监督主体以加强全面监督,将监督贯穿到政策的部署之中,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同时利用好巡视这把“利剑”。
纪检监察机关要担起监督责任,加强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年轻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强化监督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以强有力的监督防患于未然。黨员干部要强化使命意识,敢于同违反党的原则的言行作斗争,精心维护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政治生态。
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抓住建章立制,围绕发生的腐败案例,查找漏洞,吸取教训,着重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以廉洁文化滋养身心、涵养新风,全面推进廉洁文化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深度耦合,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教育的新载体新手段,持续增强教育感染力,不断充盈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坚持多管齐下、久久为功,以政治生态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
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