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01-20李堃
李堃
(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和建立人民卫生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又有新的传承和发展。红医精神在新时代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淬炼中,逐渐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人战胜疫情的重要精神支柱。新时代红医精神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融合,涵养兼济天下的医者仁心,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成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医学栋梁。红医精神内在的道德元素与医学生医德的养成具有高度一致性,它是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大多运用于修身养性方面。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是以一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心,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弘扬红医精神不仅是继承红色基因优良传统,更是发挥道德引领和道德教育功能,实现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不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全面促进医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立德实践。
一、红医精神的道德分析
红医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元素,包括革命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是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条理清晰的道德体系。三个层面的道德在理论和逻辑上既有相互联系的成分,又各具侧重点。红医精神的革命道德层面,侧重于体现红医心怀崇高理想和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惧生死、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情怀。红医精神的职业道德层面,侧重于体现红医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良好医风医德。红医精神的个人道德层面,侧重于体现红医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甚至不惜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一种大无畏精神。
(一)红医精神的革命道德层面
中国革命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红医精神道德属性的第一个层面是革命道德层面。红医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密切联系、相互融合,孕育着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品质。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饱经沧桑磨难,历经如此生死考验,付出惨痛的牺牲代价,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锻造了丰富的革命道德内涵。红色医生们有着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逐渐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代名医傅连暲将军,放弃原本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投身革命斗争,在实践中逐步树立起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完成了从基督教徒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他忠于革命、初心不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救治伤员,在长征途中几次遇险却从不言弃,成就了红军医疗卫生史上的一段佳话[3]。红医精神所体现的革命道德,不仅体现在对红军战士救死扶伤,还体现在把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当做自己的重要使命。1933年长汀福音医院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后迁往江西瑞金,毛泽东看望傅连暲时就指出:“这个医院除了给红军看病外,也要给老百姓看病。”[4]延安时期创作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明确要求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
(二)红医精神的职业道德层面
红医精神特有的职业道德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红色精神的显著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就包含着“严谨求实,团结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5]正所谓医者仁心,红色医生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环境中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红色医生们有着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品质,怀着“一生为党”的执着信念,恪守“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诠释着自身的职业道德。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医生们埋头苦干、吃苦耐劳,面对国民党的多重封锁,自力更生筹建了红军第一个医疗卫生材料厂,生产出大量医用棉花、酒精、纱布等,缓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6]。抗日战争时期,各级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坚持以伤员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既要负责抢救伤员,又要照顾伤员的生活起居,有时候与部队失去联系就要抱定舍身成仁的决心和信念。1939年河北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带领手术组30多人,在距离火线仅3.5公里处设置救护站,冒着敌人炮火袭击的风险,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手术救治伤员达115人,他们的英勇行动对战士们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将白求恩精神凝练为“无私利人”4个字。平型关战役中,为了完成伤员“千里转运”的艰巨任务,李治同志组织250多名医生和医校学员,在山西五台和黄河边的大宁之间,组成了一条千里伤员转运线,成功转运600多名伤员,体现出红色医生们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听党指挥、恪守职责、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红医精神展现的崇高职业道德的背后,都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正因如此,广大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才能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三)红医精神的个人道德层面
红医精神蕴含着“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体现出红色医生个人道德层面的内在精髓。德才兼备是红色医生的必备条件,红医精神个人层面的道德,是革命层面道德和职业层面道德的基础。贺成同志曾经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进退,竭尽全力发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作用,表现出儒雅的个人风范和崇高的医德医风。贺成同志为革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出色的红色医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才能为党和人民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游胜华将军时任红军司令部卫生所所长,手里有14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针,而且有2支可以由他机动使用。但是,在长征途中不幸染上疟疾的他,却毅然决然拒绝为自己使用奎宁针,而是主动把它留给其他更需要的战友,自己在战友的搀扶下坚持长征,直到到达贵州病情才有所好转。红医精神的个人道德不仅是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身优良素质和高尚品格的体现,更是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直至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的价值意蕴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部分医疗卫生工作者存在利益化倾向,价值观出现偏差等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医德医风失范情况时有发生,给医学生医德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扰。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资源,其丰富的内涵对于涵养医学生医德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医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红色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其政治信仰还是价值取向,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通过学习鲜活生动的红医案例和事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其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匡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针对当前广大医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等特点,用红医精神武装头脑,将践行红医精神与树立医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机结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以红医精神为内核,不断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凝聚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价值共识,铸就精神之钙。红医精神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引导医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观念的影响,接受各种有益思想的滋润。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有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坚定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理想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也是红医文化不断追求医学真理和讲求科学精神的体现。医学教育和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理想是否崇高关系到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红医精神所体现的甘于奉献和不畏艰辛的优良作风,是医学生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和行动中的重要指南。因此,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有利于医学生坚定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理想,使医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自觉转化为职业素质,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助推健康中国目标顺利实现。应以红医精神为医学人文教育的资源,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类职业的认同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自身不懈进取的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红医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人。
(三)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坚持人民健康至上、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是红医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医学生以红医精神为价值导向,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践行临床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服务意识,缓解较紧张的医患矛盾,不仅有益于自身医德的逐步养成,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依托于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教育,从红医楷模身上和红医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主动战胜行医过程中的困难,竭尽全力服务患者。
三、红医精神涵养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的实践路径
红医精神既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色,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路径,实现涵养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的重要目标。
(一)理论先导:在课堂教学中领悟医德
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理论引导医学生领悟医德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红医精神的新时代内涵,设立“红医精神与医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多学科教师合力建立红医精神教学资源库,分层分类实施医学生医德教育。要通过系统性学习红医精神相关教材或书籍,如《红医精神研究》《红色卫生文化概论》等,学习红医先烈们的光辉事迹,领悟红医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讲授法、探讨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学习法等,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德教育中。要根据医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点,在课程内容设置、教材选择和师资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大力提升医德教育的成效。要积极整合红医精神教育资源,优化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组织红医文化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红医专题课题,撰写红医主题研究论文,拓展红医精神研究视角,丰富红医精神研究内容,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深入挖掘地方红医精神和校史红色文化资源,在医德教育中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并且通过珍贵影像、遗迹和旧址等资源深度还原历史,拉近红医模范与医学生时空上和心灵上的距离。医学院校要定期邀请名师、名医开展主题讲座或学术沙龙,积极汲取红医精神力量,在思想互动和深度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涵养医学生医德。可邀请学校优秀校友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感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厚重情怀[8]。与此同时,要积极传承新时代红医精神,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讲好“抗疫故事”和“抗疫人物”,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有效提升医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全面认知。
(二)实践引领:在课外活动中践行医德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经验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做”而不是“读”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动觉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践行医德[9]。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医德认知转化为医德认同,外化为医德实践活动。要以实践引领作为重要突破口,鼓励医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践行医德。医学院校积极开展暑期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引导医学生深入一线了解和帮扶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和回馈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医德水平。要深入挖掘和建立以红医精神为依托的医德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并且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提升医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枯燥、沉闷等缺陷。要以红色历史传承为导向,积极组织医学生参观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展览馆和纪念馆等,全面介绍广大红医先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计生死等崇高精神,切身实地感受红医先烈崇高的医德[10]。医学专业实践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和社会本领的重要渠道。以红医精神引领医学生开展专业课实践,深入医院临床一线参与临床实践,在与患者和家属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中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医护工作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践行良好医德。医学院校教师要将“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融入临床教学中,传授医患沟通技巧,使医学生掌握关爱和尊重患者的方法,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查房和问诊中学习安抚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身心不适的状况、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等。通过临床教师的系统性教学,培养医学生的移情体验,使他们产生同情、怜悯、关爱、分享等情感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廉洁从医,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提升自身医德。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医德,可以使医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岗位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常怀怜悯之心,勇挑社会责任,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立志为“消除人类疾病”而奋斗终身,成长为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
(三)人文育人:在校园文化中培育医德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11]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医德的培育是隐性的,可将红医精神中的道德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设计理念中,成为积极而生动的“无声老师”,针对性地培育医学生医德。要创造积极健康、突出医学院校特色的物质环境,打造校训碑、校史馆、文化长廊和标本陈列室等,随时随地传播仁爱、无私、奉献、朴实的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根据具体专业特点和年级分布,采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灵活结合的方式,营造具有红色医学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宽医学生医德教育渠道。要敏锐把握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庆典活动,弘扬主流旋律,增强医学生对医德培育的认同感。要通过积极组织医学生进行宣誓活动或对遗体捐献者默哀等形式,触发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精心筛选优秀红色书籍、话剧和影视作品等,以生动、形象、感人的红医素材为切入点,开展一些医德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要积极打造“六美六课堂”校园活动,发动全校师生评选最美医生、最美学生、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奋斗者和最美退役军人,以这些先进人物的亲历故事为素材,在校园中传播优良医德医风,打造人文育人品牌活动。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权威平台,将红医精神中蕴含的医德元素通过网络平台展现,设置相关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发言,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要依托学生社团平台,通过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朗诵、微课、微电影和情景剧等校内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逐渐培育自身医德[12]。
(四)多维联动:在全员育人中养成医德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道德教育体系,医学院校要积极整合人力资源,自上而下建立由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班导师和优秀学长学姐等联合组成的医德教育工作小组,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将红医精神中蕴含的医德元素传递给医学生。要积极探索现代化团队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和发挥各育人主体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据相应分工打造高水平医德教育团队。要以红医精神为核心思政元素,打破知识壁垒和专业隔阂,实施深度融合教育,推进全员育人医德养成工作顺利开展。医学院校要积极发挥朋辈辅导作用,通过经验分享等方式,启迪医学生厚植人民情怀,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要积极发挥医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极强的主人翁意识,发扬红医先烈们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无私奉献、勇担重担。要充分发挥医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以党性教育承载红医精神,以红医精神涵养医学生医德养成,让医学生重温“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着力打造具有红医精神特色的医德教育品牌活动,树立新时代红医党支部标杆。此外,医学院校要坚持教师师德师风“一票否决”机制,切实把政治考察和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教书育人全过程,成为医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确保全员育人机制有效运作。要落实制度保障,医学院校要在资金、政策和人才等各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通过顶层设计将红医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员和全过程体系,将其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激励医学生在践行红医精神中弘扬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