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2024-01-20张开泰黄鸿飞
张开泰,黄鸿飞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1.纪委综合室 2.党委巡察办)
福建作为一块英雄的红色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指挥红四军入闽作战,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打开了闽西革命新局面,形成了以上杭、龙岩和永定为中心区域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同时也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红色革命政权。在此期间,医疗卫生工作因党而生、因军而兴,深入总结党领导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医疗卫生工作的政治性质
1929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龙岩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为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根本基础。毛泽东在会上详细阐述“优待伤兵问题”决议,对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提出七项具体解决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对加强卫生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
古田会议的召开,为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首先,明确加强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会议指出了政治机关对医疗卫生工作不够重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全军各部队卫生机关不健全”“全军军事政治机关对伤病兵注意不充分”“卫生机构如蛟洋医院处于无组织状态”[1]。要求各级领导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组织领导,健全卫生组织。其次,明确医疗卫生工作的政治性质。会议重申“医治敌方伤兵,亦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1],把卫生工作纳入士兵政治训练的内容之一,特别是把“优待伤兵问题”作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之一,以党的正式决议来贯彻执行。可以看出,古田会议从内容上明确了医疗卫生工作是建党建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性质上明确了它是为完成革命政治任务服务。这为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指明了政治方向。再次,明确医疗卫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关心照护伤病兵,“因为这是最能取得群众的方法”[1]。同时要注重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医疗卫生工作,在纠正蛟洋医院存在的问题上,会议指出“应该在闽西工农群众中发起募捐(衣被、现款、粮食),以密切联系工农群众和红军”[1]。古田会议总结了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对改造旧军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一切为了群众,全力保障军民卫生健康权益
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革命斗争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保障根据地军民健康,对于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促进革命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古田会议结束后,闽西革命根据地把医疗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建立医疗卫生机构
为加强红军伤病员的救治收容工作,闽西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多个军队卫生组织机构。如闽西红军医院,又称蛟洋红军医院,院址设在蛟洋石背村的“傅氏祠堂”,这是由红四军军部和中共闽西特委创立的第一所红军医院。又如四都红军医院,该院由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后方医院和上杭溪口大洋坝的闽西医院合并组建而成,于1931年9月从永定经上杭迁至四都。1932年2月,福建军区成立于长汀,该院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后方医院,同时在上杭南阳黄腊坑、长汀水头及宁化设立3个分院。再如才溪后方中医医院,原是才溪西三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的临时医疗所,1930年,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指示医疗所改设为上杭县才溪后方中医医院,院长由王赠接医师兼任,有外科医师王坤发,内科医师吴锡福,看护生林茂等4人,事务长林全育,抬扶兵1人。同时加设地方药材合作社,内有公共医生2人[2]。此外,长汀河田的花疥所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皮肤病疗养所,由福建军区指挥[3]。
为解决根据地群众看病问题,闽西苏维埃政府建立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诊疗机构。1929年7月,毛泽东亲自指导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的《关于苏维埃政权决议案》指出,“要举办地方建设事业,如开办学校阅报室,图书馆,医院,合作社,修筑道路,整顿水利,以及救济失业者”[4]。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建设问题决议案》,要求在各区乡设立公共看病所,由各区乡苏维埃政府聘请医生,为群众看病免收诊费[4]。闽西各县的苏维埃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如才溪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医疗所,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太平区卫生队以及湖雷乡后方医院。
(二)颁发法规保障军民健康权利
闽西革命根据地作为党的局部执政尝试,十分注重保护根据地军民健康权利。首先,实施优待红军伤兵条例。1930年2月,永定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优待士兵决议案》规定特别优待伤病官兵,医药费由政府或红军团部供给[5]。“残废官兵”由政府维持其生活。对落伍及伤病兵,各级政府须招待餐宿,并为之医治,或介绍工作,愿回家者,须酌给川资,保护“出境”。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也通过《优待士兵决议案》,对优待伤病兵的规定更为详细。其次,以法律形式保护工农群众相关卫生健康权利。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劳动法》,对工农群众的健康权利给予明确规定,如工厂工人疾病死伤,其医药费、抚恤费由厂主供给,多少由工会自定;工场作坊工人因病回家,要给予川资;工场作坊内卫生要东家设法改良;木排、拖树、船夫工人在工作期间内,疾病死伤者医药费、抚恤费由东家发给等[5]。再次,闽西各级苏维埃政府也注重保护“妇女老弱残废”等群体,如永定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劳动法决议案》,规定女工产前产后不做工,工资照发,并要东家津贴生育费;女工在月经期内,五天不做工,工资照给;禁止侮辱女工[6]。
三、密切联系群众,把医疗卫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为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不竭动力。闽西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一)依靠群众解决医疗卫生材料供应问题
1930年前后,国民党对闽西革命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军事围剿,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闽西革命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千方百计解决医疗卫生材料短缺的问题。首先,组织医疗卫生材料生产。1932年初,福建军区在上杭白砂洋子里创办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制药厂。药厂设厂长、共产党支部书记、司务长、文书、药剂员、药品管理员、工人等共计三十余人[3]。药厂主要产品有止痛片、麻黄素、鸦片酊等,将产品打成小包后,组织群众送往前线和各红军医院。其次,成立药材合作社。1930年起,闽西各地区乡苏维埃陆续成立药材合作社,其形式有一乡或几乡联办,或以区为单位。资金由政府投资,或群众自愿入股集资、合股经营。上杭才溪区药材合作社办得比较出色,《斗争》第十八期曾记述其情形,“才溪区是一个模范区,合作社工作亦比较好,全区有药材合作社三个”[7]。再次,根据地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和群众进山采药,缓解西药不足的状况。1933年底,毛泽东在才溪乡开展调查时指示当地的干部,山区的中药材很丰富,区乡要很好重视和组织。由此可见,通过依靠群众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医疗卫生工作,对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有效缓解根据地缺医少药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
闽西地处山区,气候潮湿,流行病发病率较高。据1938年出版的《闽政丛刊》记载:“本省人口不发达之最大原因,实为疾病流行。”[3]加之群众缺乏文化和卫生知识,以致有些流行病经常暴发,严重削弱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力。首先,组织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运动。1932年1月12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四次常委会,讨论了防疫问题,决定举行全苏区防疫卫生运动。次日,《红色中华》发表的专题社论指出:“防疫的卫生运动,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的健康运动,是为巩固革命力量去争取苏维埃更大发展和胜利的运动”[8]。根据上级指示,闽西革命根据地坚持预防为先,陆续开展防疫卫生运动,各县区苏维埃设立卫生运动委员会,指导推动本地区的卫生运动工作。如长汀、龙岩、永定和宁化等地均建立了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划分卫生区,再分成卫生小组,动员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其次,教育群众,开展卫生健康宣传。闽西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卫生知识的教育与普及,积极推广中央苏区主编的《健康报》《红色卫生》《卫生讲话》《四种病》等书刊。为有效提高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根据地经常开展形式生动多样的卫生宣传,如通过卫生课、卫生墙报、卫生晚会和卫生游艺会等形式,广泛普及卫生知识。同时利用卫生标语、歌谣和传单等,面向广大根据地军民群众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当时的上杭城乡流传着一首朗朗上口的《卫生运动歌》:
工农大众听分明,疾病也是大敌人;有病红军难打仗,有病工作做唔成(“唔”,客家方言,意“不”)。要同疾病做斗争,大家就要讲卫生;假使卫生唔讲究,灵丹妙药也闲讲(“闲讲”意“没用”)。当家做主工农兵,身体锻炼莫看轻;饮食居住要清活,传染病人要隔离。公共卫生要做好,扫除污秘莫留停;吐痰便溺莫随便,消灭蚊子并苍蝇。革命战争正紧张,青年同志上前方;身强力壮铁般硬,唔怕敌人唔缴枪。前方杀敌凯歌扬,生产支前靠后方;打仗、生产都要身体好,开展卫生运动保健康[3]。
四、注重队伍建设,培养红色医疗卫生人才
红军部队中缺乏医疗卫生人才,是闽西革命根据地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毛泽东在闽西疗养期间十分关心医疗卫生人才的情况,指示傅连暲,“现在环境更加稳定了,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军医,光涂涂碘酒是不行的”[9]。为加强部队卫生技术力量,根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红色医务人员。
(一)创办红色医务学校
一是开办中央红色看护学校。1932年初,中央苏区政府在汀州开办一所中央红色看护学校,第一期招生60名,男女各半,生源来自福建、江西两地。该校招生资格:(1)愿为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的;(2)身体强健,没有暗病或恶劣传染病的;(3)思想活跃,性情不粗躁(如各条都好,不识字的也要得);(4)年龄在17岁以上24岁以下;(5)男女生不限定[10]。学校位于长汀城关万寿宫内,经费和物资供应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负责,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兼内务部长李六如兼任校长,教师由傅连暲和福音医院的医生兼任。二是创办中央红色医务学校。该校第一批学员共招收20名,其中既有红色看护学校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有新招收的一批学生。傅连暲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仔细研究了部队卫生工作的特点,教授内容为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医务技术知识,共编成了外科、内科、急救、处方、药物学和绷带学等6种讲义,并用石印印刷成册发给学员学习。1933年初,根据中央指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随福音医院从汀州迁到江西瑞金杨岗下。1933年10月,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校名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二)组织医务培训班
一是地方政府组织的培训班。1932年,上杭才溪区苏维埃政府举办一期学制二年的中医训练班,地点位于岭头吴思桥家,训练班教师由苏维埃政府调派当地名中医担任,先后有阙同茂、曹仁才等任教师。学员由各乡苏维埃政府推荐,有初级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参加学习,共计13名,有黄德星、阙文达、郑廷基、陈策生、林金坤、林高程和王华玉等。学习内容主要有《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伤寒论》《难经》等[11]。1934年4月,上杭才溪区办了一期女护士训练班,学员由苏维埃政府推荐,从当地的慰劳红军队、洗衣队、救护队和担架队中挑选30余名青年妇女组成。二是红军医院组织的培训班。1930年7月,闽西医院招收实习生的条件定为:(1)身体强壮;(2)年龄在18岁以上,26岁以下;(3)态度和蔼;(4)粗识文字;(5)做事精密;(6)有革命性而带慈爱心的人[3]。各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招生条件选送学员,每县3至5人。闽西医院培训的这批医务人员及时给红军送去一批新生力量。1932年,福建军区后方医院成立看护训练队(也称卫生训练队),由各部队选送一批有初级文化程度的年青人,经入学考试后择优录取。该看护训练队为部队培养了20余名实用卫生人员,有些优秀学员被选送到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继续学习,著名红医将领涂通今便是其中一员。
五、启示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波澜壮阔的实践探索,医疗卫生工作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2]。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人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建成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必须把党领导医疗卫生工作的宝贵经验继承好、发展好,推动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
(一)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古田会议提出“军政机关对于卫生问题,再不能像从前一样不注意,以后各种会议,应该充分讨论卫生问题”[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医疗卫生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根据地相继创立医疗卫生机构,创办红色医务学校和培训班,解决医疗卫生材料供应问题,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颁布一系列规定保障群众的健康权利。这些举措使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在新征程上,必须矢志不渝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卫生健康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卫生健康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推动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始终沿着党的正确指引和政治方向前进。
(二)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党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革命战争重要保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群众健康。《闽西工农兵政府下的群众生活》这篇报道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区乡政府聘请了医生,设立公共看病处,苏维埃下的群众有病区诊断,不取分文钱,同时各地均设立药材合共社(或名公共药铺)”[13]。由此可见,党和苏维埃政府有效地解决根据地群众看病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权益是共产党人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4]。在新征程上,必须始终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站稳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要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基层为重点、防治结合,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度破解就医防病难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坚持卫生健康工作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工作是在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注重依靠群众力量,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支持医疗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和医疗卫生条件总体比较落后的不利因素,在卫生科普、疫病防控、疾病诊疗、提高群众卫生健康观念和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党坚强的政治领导力和强大的群众动员力。因此,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胜利之本,在和平年代同样是胜利之本”[12]。在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就不可能实现,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共识和自觉行动,实现全民健康。
(四)坚持培养政治坚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古田会议提出了“医生少和药少的问题,要尽可能设法解决”[1]。毛泽东十分关心和重视医务人员情况,指出要重视政治教育,培养红色医生[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先后创办了一批医学教育机构和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傅连暲、涂通今、叶青山等红医将领,为保障军队战斗力和群众卫生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5]。在新征程上,要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红医精神,引导医务人员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同时培养和造就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服务水平,促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