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效果
2024-01-20林文君林晓婷黄耿冰林育微余梓熙
林文君 林晓婷 黄耿冰 林育微 余梓熙
1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揭阳 522000;2揭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揭阳 522000
最新数据显示,因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均高达550 万人,位列人类死因第2 位[1]。脑卒中划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较常见,占比约80%[2]。这是因为脑供血功能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软化和坏死[3]。一项多中心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脑梗死患者发病3 个月和12 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9.0%~9.6%和14.4%~15.4%,致死/致残率分别为34.5%~37.1% 和33.4%~33.8%[4]。脑梗死导致残疾表现为肢体活动受限,无法完成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后期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5]。研究表明,卒中后早期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6-7]。因此,早期康复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关键环节[8-9]。2021 版中国脑卒中防治规范推荐: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10]。为探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偏瘫肢体患者的效果,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康复方案的对比,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0 例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纳入标准:⑴年龄≥18岁,意识清楚且同意配合研究,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⑵符合我国2018 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1],经颅脑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者;⑶处于脑梗死急性期(发病6 h~14 d)且生命体征稳定48 h;⑷存在一侧肢体肌力处于3 级以下。排除标准:⑴住院前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肢体有损伤或外伤、关节疼痛肿胀;⑵合并头颈部肿瘤或合并心、肝、肺等重要脏器损伤;⑶合并癫痫、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伴有智力障碍、痴呆或认知障碍等无自主能力者;⑷孕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异常疼痛、感染发热等存在生物反馈疗法使用禁忌证者。剔除标准:中途自动退出或治疗天数<7 d。最终,观察组47 例,男26 例,女21 例,年龄(65.40±10.45)岁;对照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年龄(68.40±13.78)岁。两组一般资料、肌力和Brunnstrom分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本研究经揭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1091)。
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早期康复治疗采用Bobath 疗法[12]:⑴鼓励床上主动运动;⑵指导偏瘫侧肩、肘、腕、髋、膝、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⑶协助从坐位、坐位到站位和站位平衡训练,30~60 min/次,1 次/d,并接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使用低频治疗仪,电极贴于偏瘫侧肢体肌肉,20 min/次,1 次/d,治疗14 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取WOND2000F2 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正反馈模式PBF1和PBF2。PBF1治疗上肢肌群,刺激伸肌肌群、腕背伸肌群。PBF2 治疗下肢肌群,刺激胫骨前肌;均以“刺激-休息-用力-维持”闭环训练,均设置刺激强度为15~35 mA,阈值200 μV,刺激时长8 s,用力时长10 s,休息时长5 s。PBF1 设置脉宽200 μS,频率35 Hz;PBF2 设置脉宽300 μS,频率50 Hz。PBF1/PBF2 模式同时运行)。治疗前做好护患沟通,说明机器工作原理、训练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机器连接粘贴于瘫痪肌肉接头的电极,通过检测患者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反馈回机器,机器根据肌电强弱动态调整输出电流强度并转换成语音,提示患者跟随进行肢体训练,触发电刺激达到训练所需功能位置,达到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重建。进行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不同耐受程度,设定电刺激强度。每次每组肌肉治疗20 min,1次/d,治疗14 d。
3.临床疗效
治疗14 d后,根据患者偏瘫肢体上下肢肌力情况、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偏瘫肢体肌力级别较前升高,运动反应及控制能力较前好转,日常生活依赖性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增高为显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
4.评价指标
4.1.肌力 按Lovett 肌力分级标准[13]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 后进行偏瘫肢体肌力评估。该标准分为0~5 级,分级越高表示肌力越好。0 级:全瘫痪;1 级:肌肉能收缩但无法产生动作;2级:肢体仅能在床面平移不能抬起,无抗地心引力;3 级:肢体虽有抗地心引力抬起,但不能抗阻力;4 级:虽能做抗阻力动作,但未能达到正常肌力;5 级:活动自如,肌力正常。
4.2.运动功能 治疗前和治疗14 d 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量表[14-15]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分期,共分为Ⅵ期;Ⅰ期:手及上下肢无任何随意运动;Ⅱ期:仅有极少随意运动、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Ⅲ期:有随意共同运动,如手能握但不能伸展;Ⅳ期:可有分离运动,如手能捏、小范围伸展;Ⅴ期:肌张力有所恢复,能分离精细运动,手指能同伸同展,但单独伸展差;Ⅵ期:接近正常运动能力,速度及准确性方面还不及正常。分期越高,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4.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 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活动能力越好。0~40 分为重度依赖,>40~60 分为中度依赖,>60~<100 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正常(无需依赖)。
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 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上肢肌力为0(0,2.00),观察组为0(0,2.00);治疗14 d 后,对照组上肢肌力为1.00(0,2.75),观察组为2.00(1.00,3.0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5、-4.631,均P<0.01)。
治疗前,对照组下肢肌力为2.00(0,2.25),观察组为2.00(0,3.00);治疗14 d 后,对照组下肢肌力为2.00(2.00,3.00),观察组为3.00(2.00,4.0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03、-5.199,均P<0.01)
治疗14 d 后,两组上肢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两组下肢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6,P=0.039)
2.Brunnstrom分期
治疗前,对照组上肢Brunnstrom 分期为1.50(1.00,2.00),观察组为1.00(1.00,2.00);治疗14 d 后,对照组上肢Brunnstrom 分期为2.00(1.00,2.00),观察组为2.00(2.00,3.0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53、-4.973,P=0.008、<0.001)。
治疗前,对照组下肢Brunnstrom 分期为2.00(1.00,2.00),观察组为2.00(1.00,2.25);治疗14 d 后,对照组下肢Brunnstrom 分期为2.00(2.00,3.00),观察组为3.00(2.00,4.0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00、-5.380,P=0.001、<0.001)。
治疗14 d 后,两组上下肢Brunnstrom 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92、-2.768,P=0.013、0.006)。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对照组改良Bathel 指数为10.00(0,25.00),观察组为10.00(0,25.00);治疗14 d 后,对照组改良Bathel 指数为35.00(15.00,55.00),观察组为55.00(50.00,65.0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043、-5.785,均P<0.001)。
治疗14 d 后,两组改良Bathel 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4,P<0.001)。
讨论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致残、致死率都很高,居我国成人死因第1 位。随着诊疗技术和医学的进步,脑卒中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病死率明显降低,但我国脑卒中残疾率仍高达70%~80%。导致残疾的功能障碍以运动障碍为主,患者家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照顾患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6]。目前,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传统康复等多种被动训练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起效慢,疗程长[17-21]。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新兴的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物理治疗方法,能重建大脑与瘫痪肌肉的联系,调动患者主动参与训练,促进其本体感觉恢复并达到认知再学习,操作安全,方法简便,有较好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药物、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康复期脑卒中有一定疗效,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研究,且治疗时间未明确,关于脑卒中急性期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的相关报道比较少。国外成人脑卒中康复指南指出: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尽早开始康复治疗能减少并发症发生,获得最佳功能水平[22]。早期积极进行康复活动能减少卧床休息带来的消极影响[23]。循证医学已证明: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24-27]。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有效改善卒中后肢体的痉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28]。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改善其神经与运动功能[29],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并节约社会资源[30]。
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早期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早期常规康复管理方案是本研究特色的康复治疗途径。结合神经内科用药并开展整体护理管理、循证医学等科学护理理念,针对不同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康复护理程序,具有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更利于患者的全程、规范化治疗。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干预时间较短,对上肢肌力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可增加临床样本量和出院后定期随访实现。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林文君:酝酿和设计试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统计分析,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指导,支持性贡献;林晓婷: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支持性贡献;黄耿冰、林育微、余梓熙:采集数据,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