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01-20汪泓

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汪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稳中求进”作为来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但同时强调“以进促稳、先破后立”。从2021年和2022年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强调“稳”,到2023年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旨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

2023年经济发展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经济增速仍保持在世界前列。近期,部分国际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上调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IMF上调至5.4%,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均上调至5.2%,而同期美国为2.0%、欧盟0.8%、东盟4.6%,放在全球大变局和疫情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仍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发达经济体将在2023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20%,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80%。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将贡献60%,中国将贡献32%,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第二,新旧动能加速轉换,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一是生产供给稳步回升。从工业看,装备制造业支撑增强,多数行业增速回升。2023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9.8%。二是创新引领成效继续显现。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上个月加快4.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44.5%。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单晶硅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以上。三是安全发展基础得到巩固。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增长。11月份,规模以上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2.6%、5.3%,发电量增长8.4%,均比上月有所加快。

第三,顶住压力,我国外贸逐步回稳显韧性。202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我国外贸发展顶住了压力、展现出韧性,出口规模稳、份额稳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改变。一是产业链更长、附加值相对比较高的一般贸易占比提高。2023年前11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二是民营经济成外贸主力军。前11个月,作为外贸第一大主体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三是国际市场更加多元。如前11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7.65万亿元,增长2.6%,占进出口总值比重提升至46.50%。四是出口新动能保持增长。具有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大幅增长,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增长重要动能。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增长2.8%,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手机增长3.3%;汽车增长79.6%。2023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

第四,服务业快速增长,消费热点亮点明显增多。一是服务业较快增长,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2023年1月-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11月份,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30.6%、15.1%、13.3%、11.9%,分别比上月加快9.3、1.9、2.4和1.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新业态较为活跃,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提升。1月-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升到27.5%。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

当然,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有效需求仍显不足。2023年以来,我国物价保持在较低水平,CPI同比增速自4月起连续8个月小于0.5%,其中4个月同比增速为0或负数,PPI同比增速自2022年10月起连续14个月同比增速为负,物价指数走低说明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仍偏弱。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在过去数年快速发展,行业产能超过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导致市场出清,行业面临重整压力,例如新能源行业,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由2022年3月约50万元/吨下跌至2023年底约11万元/吨,价格跌幅近八成,其下游新能源汽车价格同样经历深度调整。三是社会预期偏弱。受疤痕效应持续影响,各经济部门保持资产负债表收缩态势。11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3,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制造业PMI自4月起连续8个月中仅有9月达到50.2突破荣枯线,其余月份均落于收缩区间,11月PMI下跌至49.4。四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不友好,针对我国高科技行业采取双向限制投资、进出口管制、歧视性补贴等打压措施。港澳台商企业及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降,我国吸引外资出现困难。11月份,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1%,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3%。

2024年经济增速可锚定5.5%左右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大胆制定2024年经济增速达到5.5%左右的政策目标,提振经济预期。

第一,把握“三个统筹”重要原则。一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治理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切实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还需不断深化改革,解决经济转轨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二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消除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和社保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将能扩大内需,释放更大部分的发展潜力。三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宏观治理方面平衡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关系,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加强国家安全监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开放的安全水平。

第二,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一是以进促稳,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进”体现在结构的升级、发展的质量,因此,特别强调在“进”的方向上要加力蓄势谋划,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为更好实现“稳”创造一系列条件;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二是先立后破,宏观政策需要在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而且短期内要以稳增长为主。一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培育新业态和新动能(“立”),也要淘汰旧业态和旧动能(“破”)。并且在新业态和新动能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立”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大对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三,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确保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一是推动财政政策逐步从重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继续突出投资的关键作用,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重大项目,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二是财政政策以支出政策为主、减税降费等收入政策为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如由中央政府向资金匮乏的市县政府直接进行转移支付;调整增值税的分税安排以及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开征经常性的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源。三是扩大专项债范围,并在重大战略任务方面,设立灵活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一是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降准降息均有空间,要灵活运用降准和降息政策工具。二是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要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对购房者尤其是在建房屋的购房者提供临时保护,稳定购房者信心。

第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三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优化竞争环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第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是要继续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新赛道”;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为制造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中间投入和创新要素,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造新服务供给。三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增强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更高水平的供求动态平衡机制,加快形成消费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新时期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法律法规,提高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一是加强金融体制在金融监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是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水平,推进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更好发挥长三角区域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打造“投资中国”品牌,高质量吸引外资。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开放通道建设水平。比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是继续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平台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