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下基层,就是学历浪费?
2024-01-20郑天虹邓倩倩顾小立
郑天虹 邓倩倩 顾小立
长期以来,博士毕业后大多是进高校当老师,或是进科研单位搞研究。然而,随着博士毕业生逐年增多,学术岗位已难以完全吸纳,一些博士开始到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就業,有的选择到基层当公务员。这一现象引发社会热议:这些岗位需要博士来干什么?博士下基层算不算学历浪费?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博士毕业就意味着进高校当老师。
目前在西北某高校就读的蓝同学,为了进公办高校教书,拼“博”多年,在42岁的年纪终于考上博士。然而,如今已经博四的他,意识到毕业后进公办本科院校当老师机会渺茫,但他仍然不愿放弃这个目标。
某问答网站上,在“不少博士生对教职的执念为何这么强”的问题下,有网友的回答是“虽然科研不怎么会,但其他更不会”。此外,“编制带来的稳定”和“学校发文章比做实际技术更容易些”等回答,也得到不少认同。
2023年历史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云川说,博士毕业= 大学教师,这一点是博士就业辅导的惯性思维。目前对博士的就业指导要么缺乏,要么不与时俱进。博士的就业资源也较为匮乏,许多时候是源于导师的关系圈,他们寄望于导师能给他们介绍一点资源,但常常并不能如愿。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先哲说,一方面,目前一些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在提升,以前博士毕业生就可以引进,现在必须要有一定学术成果的博士毕业生才有可能被录用;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教师编制,部分高校引进博士也采取聘用方式,不再都是稳定的“长期饭票”。
近年来,博士考编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在基层街道、企业生产线、科普基地等,都能见到博士的身影。
“实验室管仪器的工程师现在都是博士,但其实硕士生足以胜任这份工作,太浪费学历了”,“某物理学博士考上了街道办事处,算不算资源浪费”……近年来,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对于博士就业“大材小用”的议论此起彼伏,不少人认为现在博士过多,博士“贬值”了,还造成了学历浪费的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贾海薇说,看上去是博士“贬值”了,实际上是人才滴漏效应。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博士人才供给增多,意味着这些人才不全在人力资源市场的金字塔尖上了,必然要顺着金字塔的斜坡方向向下向里去渗透。同时,受专业细分限制,读博士出来后,就业的领域反而变窄。
现实中,一些人“刷”博士学历并非要从事科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有更多选择。“现在许多博士并不打算走学术路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澄锋说。南方某大学理工类博士生小邱也谈到,早期博士生更多想留在学术界,但这几年想考公务员的越来越多。
一名文学博士毕业生选择了深圳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她坦言高校科研压力太大,她并不热爱学术,只希望能从事一份安稳的工作。
还有专家表示,各行各业都需要博士,博士下基层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广东一位高职院校的副校长说,学校去年引进了一名博士,然后把他派到企业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起初他挺不情愿,但在企业沉下心来待了一年后,他改造了一整条生产线,现在成就感特别强。
目前,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直接走上教学科研岗位的比例已经不到50%,越来越多的博士走进企业、走进基层,这也证明我们的博士生教育正在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输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尽管不少专家并不认为博士下基层就是学历浪费,但他们同时表示,博士生培养,确实需要更好平衡供给与需求。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表示,博士生培养应弄清楚三个问题:博士生毕业以后干什么?他应该干什么?他能干什么?王永贵建议,需要基于国家战略的需求来设计博士生培养的定位;围绕博士生培养,做好规模规划和结构设计,让博士生培养、博士生供给和博士生需求更好匹配起来。
李澄锋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需求,应注重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福建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郭满说,目前高校人文类的教职岗位逐渐饱和,应适度压缩相应细分领域的博士生培养规模。
陈先哲说,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体系,包括学术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博士的比例和结构。学术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博士在招生、培养和评价等方面都要有所区别,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应该更加侧重应用,更好对应社会需求。
同时,对于博士生的就业指导要跟上。郭满说,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培养单位应共同参与建立博士就业创业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就业政策。
“我国经历了从精英高等教育时代,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再到现在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转变,人们对于博士的观念也要随之转变,树立多元化的博士就业观念。”陈先哲说。
(摘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