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心灵返魅中卫护生态
——读冯小军生态散文集《裁一片绿影送给你》

2024-01-19王学海

绿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绿影疏花塞罕坝

◎王学海

在生态文学旗帜一再高扬的当下,看到《裁一片绿影送给你》(冯小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7月版),我的眼睛再次亮了。

早先我们对环境生态认识不足,以致面临当下生态自然的困境,困境又引发了人们的积极治理,这是近年生态文学主题书写的一种呈现。然而,我们往往会因作家过多地去描写自然生态困境的现场,而忽略了作家在创作时的自然心态——它那由自然生态的过去式与现在式而引发的创作心态,也即作为自然人,他对自然生态的生理追求与精神追求,尤其是对困境中感受某些灰暗与生态困境关系的思考。不错,人是从山洞走向田野的,形成集群、形成社会,为生存去改造自然生态。但人作为自然人,与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互动互存的关系决定,当下生态文学的写作深度,是既要揭露又要呈现希望,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这是亟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禅味梨花》引起我关注的,是作者笔墨浓深处的“疏花”。随着作者怜香惜玉般地问梨农:“非要这样一朵一朵地采摘?让它们自然凋落不省事吗?”我们了解到疏(摘)去的是尚未授粉或长势孱弱的花朵,这样才能保证健康的花长得壮实结出好果。作者通过疏花隐喻人在社会中生长,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日渐趋好,许许多多的欲望也随即而生。欲望,有些是正常的生理所求,有些是锦上添花。但在这同时,一些逾越道德底线的欲望也会随此勃生。而这离正趋邪的欲望就需要人不时地去“疏花”——去疏(摘)似毒瘤般长成的邪质欲望,将那些会危害你生活与生命的“病花”“毒花”除去。梨农的疏花是摘,人生的疏花是“去欲”。从疏花引出自律与他律,这是冯小军生态书写的深刻之处。

与此篇章交相辉映的,是另一篇《望天树精神》。散文写了对望天树由生疏到熟知的一个过程,也引导读者跳出单一的阅读,去深度地认识未知的世界,望天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者描绘了成年望天树在其他树种的树冠以上的地方独存的格局,书写一片绿云擎天的生存优势,直接指出了它的特性:它是众多竞相挺拔的森林中的骄子,是羊群里的骆驼。这个热带雨林中的巨无霸,它的内在优势其实在于它拼命向阳生长的努力,把“所有的精力都内化成了蓬勃向上的动力”。并且,它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义无反顾”——那也是作者隐喻所指:就是望天树的那份“望天”的精神!这是其他树所不及的内在优势与品性。所以,为什么望天树能被誉为“西双版纳森林里的王者”,正是在于它的内在精神。至此,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结尾时的神来一笔:“望天树虽然只是一种树,却依旧具有教科书般的意义。”

一部生态散文集,如若是上乘之作,必然会体现人与大地交流的风雅交响,给人带来思考。《塞罕坝情愫》是其代表。塞罕坝人在荒原上造林,引发我们的思考,也催生了许多书写它的报告文学与散文,《塞罕坝情愫》却是最能叩动我心弦的一篇美文。这篇文章贯穿着风景的静与动,是人与山林花草的对话,是人的气息、自然的气息与变幻着的自然之影的幻化和交融。“雄浑、辽阔、悠然、飘逸的氛围包围着我”,一开篇,作者就将自我以景中人的能动旋景,展示了他将要告诉读者的塞罕坝。“岚气弥蒙,峰峦苍茫”,这是静。“夏天……,山花因为阳光的投射慢慢张开花瓣……蘑菇和菌类因为温暖拱出草丛,探头探脑地摇晃小伞一般身子破土而出”,这是动。而在秋天,塞罕坝山坡把红色的枫叶托起,还有黄色的白桦和灰绿色的落叶松,它们都会俯下身子抛洒多少的彩叶。去那山坡下的河边,共同呼唤起红色的山棉花、紫色的杜鹃花、黄色的虞美人、金色的金莲花、粉白的干枝梅、天蓝色的鸽子花、橘红色的野百合……在长满绿草的灌木丛里,共同构筑起一幅山、花、草的自然灵动的胜景。也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的作者,呼吸着花的香气,观察着自然灵动的风光,作者说他本能地调整了呼吸。感觉自己的呼吸由“呼—吸—呼—吸”变成了“吸—呼—吸—呼”了。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呈现令人感慨万千。他的文字不只是这色彩交响而奏起的油画般的浑动,也不仅为花、草、山交融下的恬淡与华美,而是作者深知这片土地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大肆砍伐森林导致的让人出不上气来的那种难受。

为何要在塞罕坝荒原上重新种树?因为辽金时代,这里被称作“千里松林”,皇家曾经在此围猎,被列为“禁苑”而森林茂密,鹿鸣声声。可惜由于清廷的腐败,导致“山林拍卖,茂密的森林惨遭砍伐”。“民国年间长期战乱,加之日寇侵华的掠夺性砍伐,昔日千里松林的美丽风光荡然无存”,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外荒原。”历史的教训似一根巨大的钢针,深深地刺痛着阅读者的心。冯小军对生态的文学书写,在梳理历史脉络中让我们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

当下,城市建设不断升级,城市环境绿化面积持续扩张,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更为多元的追求。然而,健康的审美视野还必须去关注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人们奉献财力、物力甚至生命,那些在遥远的边塞默默无闻植树造林的普通劳动者既平凡又伟大。《裁一片绿影送给你》的作者,当然不会忘记他们。那是一群至今还生活在高海拔、高寒气候中的人;是患着胃病、关节炎、类风湿和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比坝下人平均寿命少15年,壮年死亡率比平原人高三成的人……作者在这里点明,好的生态环境不是凭空而来,是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换来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切不可忘记那些为之付出健康与生命代价的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城市(城镇)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张,这样的扩张也填埋了许多小河(溪),改直了不少河道,甚至推平了山丘,砍断了古树……这些发展的同一性和普遍性,无疑给我们留下许多关于发展规划的经验教训。有趣的是,《草木脾气》和《被移栽的命运》从侧面呼应着这个现象。通过描述一些大树被移栽后的成长状况,作者点睛般地在文中说:“我们常常从人类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怀着做试验的心思不惜冒点儿‘小小风险’,这样做的结果扰乱了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在《被移栽的命运》的题记中作者更为尖锐地指出:“我们能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吗?不,不会的!但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收敛自己的作为。”是的,遵守自然规律,敬畏自然,是人类必须做到的。小河流、小溪水带来的清新环境,小山丘给人们带来的绿意盎然,古树留下的历史记忆,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俗语说“万物并作”,就是人与自然在相互尊重下的一种和谐共生。

因为发展,人们改变了过去较为简单的生存方式,不少人从大山里走出来,不少人由小城镇涌向大都市。不断增强着的流动性,也改变了人与地方牢固相连的生存方式。然而,只要你新的住处多一块绿地,你推窗眺望的地方多一座绿树婆娑的小丘,或者你的住宅附近拥有一条绿水环绕的小河流,你所在的地区多保留几棵古树、一块石碑,他们将成为你与过往生存方式的链接。更为神奇的是,你新住的这个区域的“地方的根性”(爱德华·雷尔夫),会滋生出与你原先成长地方的根性相连的现象。可见,自然生态对于人类而言有时是有超越性的。难怪华裔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会说:“植物有根,而人有双脚和思考。”(转引自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

窗外,又是一个蓝天白云的晴天。手捧淡绿色封面的《裁一片绿影送给你》,再埋头续读《横沟季语》《滴水森林》和《北戴河林海》,我总会沉浸在绿色的海洋里:“天气晴朗,几朵白云在蓝天上飘着。青海云杉不愧是这里的优势树种,棵棵高大挺拔。老马跟我说,横沟里的青海云杉有两种,一种灰蓝,一种深绿……在一处向阳的洼地上,我发现一丛金露梅下的土地已经返潮,不远处的山草出现星星点点的绿意,我用手扒拉堆在上面的枯枝败叶,发现嫩绿的草尖儿已经拱出地面。”这是生机盎然的横沟。“山里的雨来得轻,没听见风,也没闻见电闪雷鸣,不知不觉间,头顶的树冠上传来一阵沙沙的轻响,那一刻我知道下雨了……山雨来得轻去得也快。四外依旧云雾弥漫,道路湿滑,可天空开裂了,太阳若隐若现,一束束阳光喷薄而出,光芒洒向林间,沟谷里的树木立马换了颜色,深墨色的树冠顷刻间染成了浅黄微红的色彩。”这是奇妙的滴水森林。“针叶的松、柏,阔叶的杨、榆、椿、槐,一年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调,或郁郁葱葱,或流光溢彩。联峰山的名字缘于三座树林覆盖的山峰,它们山头相连,起伏如涛,宛若定格的波浪。山上林木茫茫苍苍,风吹起浪,与海浪的汹涌呼应成趣,是一片绝美壮阔的林海……徜徉在北戴河林海,森林浴就开始了:浓浓的树荫,多彩的花色,腐殖质迷人的味道……据说,北戴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比一般的北方城市要高十倍以上。”这是人与自然互为依靠的北戴河的林海。作者优美曼妙的语言之外,时时提醒读者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森林是人类的绿色摇篮。把《裁一片绿影送给你》,呈现的既有精美的修辞和沁人心脾的自然境界,更是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维护美好生态环境的深情呼唤。

猜你喜欢

绿影疏花塞罕坝
给油桃树疏花
美术作品欣赏
梨园疏花机械化研究现状
不同疏花疏果剂处理对蜜脆苹果的疏花效果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仲夏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苹果树疏花正当时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