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王的太极春秋:杨式再续

2024-01-19王春水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陈式李老师太极拳

话又说回来,虽然有时习拳感觉相当好,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但那不过是一种太极拳心理训练的感应罢了,这时对太极拳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对太极拳带给我的益处以及真正的体会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这时疾病已经痊愈,但还是大三阳携带者,多年后转为阴性,看了体检单,医生都难以置信,还问我是否真的生过乙肝,这是后话了。

想想也很有意思,现在仍清晰地记得,1980年9月份大学入学体检时,我身高是163厘米,体重50公斤,住了4个月医院,回家又休学半年多,加上随1981级正式入学的一个学期下来,一年多自己的体质不但有了明显的增强,身高还长了整整10公分,达到173厘米。

这是生病后一年多来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初中及高中个子矮,总是坐在班里的前几排甚至第一排上,不得不提起全副精神,盯着黑板,目视老师,做出深思状。偶尔做个小动作,马上就被老师发现,少不了挨一顿批评。

记得高二文科班一开学上世界历史课时,在全班众目睽睽之下被历史课王老师逐出课堂,两节课未上,极伤小王同学的自尊,或许以为我取笑他上课时摸鼻子的动作。

王老师是个讲究仪表之人,每次来上课,头发总是梳得溜光,黑皮鞋不用说,擦得贼亮,两者交相辉映,光泽照人。他讲课十分投入,每到画龙点睛之处,特别是讲到“尼罗河两岸,巴比伦王国”这句话时,手总要在空中很夸张地挥舞一下,下意识但又心满意足地摸一摸他那高高的鼻梁,可能是我的一个有点相似的无意识动作被他误解了。

天地良心啊!王老师,您真的冤枉我了。高考已经火燎眉毛了,小子我哪里有心思去模仿您老人家上课的经典动作哟。以前出于好奇、好玩、顽皮、崇拜,确实常常模仿您摸鼻子的动作,但那是过去啊。唉,也真是!如果个子高坐在后面,就是这一次故意与他恶作剧,他哪会注意到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被王老师赶出课堂后不久,打完了学生时代因个子矮、体质弱受其他同学欺负自卫反击的最后一架。在自习课上与一个男同学交手,心念着高考在即,不想与其一较短长,犹豫不决间出手慢了,被人家抓住战机,先下手为强,当胸打了一拳,下面的较技过程稍显激烈,此处不再细表。吃亏了不说,还被教导处邵主任提溜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训诫了一番。

这对我来讲倒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咱们都是学生时代过来的,你想想,在这所有上千名学生历史悠久的完全制中学,事务繁忙的教导主任哪有时间把你这个愣头青拎出来单独谈话?一名普通学生能与教导主任面对面交谈几十分钟,聆听他的教诲,诉说自己的委屈,不能不说是一次难得的“礼遇”。

记得莫言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小王同学大概属于此类。不过晚熟的人也有醒悟过来的时候,确实要感谢邵主任的当头棒喝,如醍醐灌顶,让懵懵懂懂的学生顿时开悟,我谨记他的告诫,像换了个人一样,小诗中感叹“人生能几何,当奏有恒歌”,痛悔过去,勉励自己,“劝君惜今日,苦读莫蹉跎”。从此后,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悄悄起床,背着书包出门,茫茫夜色下,一个人哼着口哨壮胆,从姥姥家步行四、五里路,穿过一片田野到学校,再从学校后面教室的窗户翻入教室自习,发愤苦读,潜心高考,平安无事。

经此一战,小王朦胧地悟到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攻防之道。多年后,老王在中央党校主办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文,从哲学高度详细阐明了“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一不易之理,并从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角度厘清了攻与防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此文形成与少年时代经历的诸多战例不能说没有一点联系。

没有少年时代实战交手的一败再败,愈挫愈奋,锤炼出经得起风霜的勇气和胜败乃常事,不喜亦不惧的心理素质,如庄周所言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岂有老王今日在此氣定神闲,舞文弄墨,笑侃太极的江湖,静观人生的百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一时一地的得失,犹如风吹雨落,春去秋来,不必太在意,就如东坡先生被贬谪黄州之时的词作所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只盯着眼皮子底下那一丁点儿事,时时抚摸昔日的伤痕,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在自我精神禁锢的洞穴中。眼睛向前方看远一些,或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新的天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价值、精神的存在也因此变得丰富得多。要知道,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无论他人的看法如何,决定你存在的意义在于内心的独立与自由,在于内心的意志力。

不是吗?现在就像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瓦西里讲的,“面包有了,一切都好了。”大学后又长了10厘米,身高后来居上倒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现实的好处是,至少以后找女朋友在身高上不用多虑了。

诸位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身高170厘米就算是中等个了,何况我还多了3厘米呢。看来尽管生病后一年多的折腾精神负担较重,但没有影响生物学意义上的增长。

一个学期下来的锻炼我已能坚持正常的学习。但医生一再嘱咐,大学能毕业就可以了,乙肝是“富贵病”,生过这病特别要当心,一定不能劳累,如果过度劳累还有复发的可能,那可就严重了。医生的话对我来说是“最高指示”,所以大学期间除了看看书,保证考试通过,“60分万岁”嘛,就是练练太极拳,其他活动很少参加。

李老师教拳时总是喜欢戴着一双工厂发的劳保白手套。刚开始习拳时,他那戴着白手套的手在空中潇洒的比划始终在脑海挥之不去,讲的话一直萦绕在心头,“一掌下去,石头就两瓣了。”可一个学期过去了,也没见李老师给我演示过,他也不再提及这事,好像从没讲过这话。

李老师哪里知道,他随便讲的一句话会给这位有着更高追求的学生多少向往。我可是急坏了,内心像猫抓似的,这时习耍太极已不只是想增强体质了,小时候想练一身功夫,不再受女同学欺负的潜意识此时又不断地顽强再现,总是想看看老师的真功夫,把真功夫学到手。

尽管心里痒得难受,也不好直接请老师给我演示一番,我还是懂得点师道尊严的老规矩的,特别是学拳,传统礼数更多,讲究辈份高低,长幼有序,老师不说,学生怎好乱问。

我心里给自己解释,也许是老师在考验我呢,他一定在观察我的品行、毅力能不能真正传承他的真功夫。以前读的小说对武道传承大都是这样写的,定下师徒名份是要磕头递帖子的,哪个师父愿意把好不容易磕头学来的功夫随便教给别人呢?现在不兴这一套了,但总要有个考验期吧。

时间长了,与其他拳友也就慢慢熟悉了。一天,趁老师不在,终于忍不住问一位喜欢言谈的老拳友:“李老师说他一掌下去,石头就劈两瓣了,你见过吗?”

他笑得前胸贴到后背:“他吹牛呢,没有的事,他有这么大的本事,就不在这教拳了。我们这些人在这练拳,大都是为了健身,防病治病,白相白相,又不是拜师学艺,与技击是不搭界的。”

不待我问,他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了李老师的情况。原来李老师是附近国营工厂的工人,以前生过结核病,治好病后練太极拳恢复体质,因练得比较好,就被公园聘为辅导老师。他现在仍在工厂上班,在这教拳是业余的。

听了拳友这番话,心凉了不少,知道跟随李老师是实现不了小时候想成为功夫高手的梦了。但比较高兴的是,在李老师这里,学到了比较规范的太极拳架子。我还是很感谢李老师的,他是我第一位拳学启蒙老师,以前说的话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对我上一学期太极拳的勤学钻研还是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30多年后,偶尔在单位图书室翻看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一本杂志,竟然有一篇文章介绍李老师。一看图片,这人很面熟,再一看内容,说这位老工人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推广优秀辅导员,现已80多岁,曾生结核病,因坚持太极拳锻炼,现体质仍康健,还在发挥余热辅导太极拳爱好者,80年代中山公园业余教太极拳等等。我感慨道:“这不就是当年我的太极拳启蒙老师吗?”我就是那个年代群众性太极拳运动普及推广的受益人啊。

这段时间杨式太极拳的习练还有一事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只看到过简化太极拳的挂图,没见过有人练太极拳,接触了太极拳后,比较新奇,感到同为国粹的太极拳和书法有不少共同之处,我就写了一篇小文章《浅谈太极拳和书法的关系》,寄往广州《武林》杂志编辑部,不久,编辑部来了用铅字打的回信:王春水同志,您的文章收到,拟在某期采用。结果等了一段时间,没见什么动静,他们后来用了另一篇同样内容的文章,人家写得比我好。尽管这篇小文章最终没有发表,但这是第一次最接近把文字变成铅字的经历,在一片灰色的生活之中,似乎看到了一点光亮的影子,很是高兴了一段时间。

第二学期开始,我就与同学们住到了一起,也正常上课了。练太极拳一般是早晨去公园练,上午正常上课。有时早晨来不及去公园,就不去了,但周六、周日的早晨及上午是必去公园练拳的。日子久了,对太极拳有了较多了解,学太极拳用于实战不练推手不行,但李老师从不教推手,也没见他练过推手。后来听其他拳友说,李老师只是教拳架子,他不会推手。

李老师已不像刚开始学习太极拳时在心目中那样神秘高大了。我想老师也是为了健身习太极教太极,这杨式太极拳锻炼身体是没问题的,我已经尝到了甜头,拳架子练得也比较规范了,但若说用于实战,恐怕不行,这拳软绵绵慢吞吞的,如何用?

这时另外一种太极拳引起了我的注意。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公园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太极拳最为普及,中山公园每个太极拳场子都有一块做工精致、用白漆漆成的长条形的木牌子,双面用黑漆楷书书写某式太极拳,木牌的两端用细铁链子连接,横向悬挂在场地旁边大树的树枝下,便于大家报名学习。这事给我印象颇深,我想上海毕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产业工人做事精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都做得一丝不苟,漂亮!

陈式太极拳的场子与杨式太极拳相邻,场地旁巨型的梧桐树树枝下也挂有一块这样醒目的木牌子。其实以前也知道陈式太极拳,它动作快慢相间,跳跃跌叉,架子低,发力猛,运动量大,当时我的体质吃不消这样大的运动量,所以选择了比较平缓柔和的杨式太极拳。

半年多的杨式太极拳习练,我的体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对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当时的认识,杨、吴、武、孙四家太极拳皆来源于陈式,陈式太极拳是它们的源头,技击性应该更强,更实用,比杨式更厉害,想练一身功夫,还是陈式太极拳见效快。特别是它那窜奔跳跃,腾挪闪战,螺旋缠绕,刚柔相济的动作更满足我对武林高手的梦想。

好在群众性的太极拳活动并无门户之见,也无传统的拜师之说,你来我往,来去自由,于是向李老师行礼告辞,踏上了习练陈式太极拳之路。

猜你喜欢

陈式李老师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该得奖的李老师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李老师的心事
文化生态的整合与重建: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