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学术影响力分析
——以《惠州学院学报》“东江文化研究”为例

2024-01-19温玉丛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载文东江惠州

温玉丛

(惠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惠州 516007)

地域文化是期刊栏目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既是栏目的特色载体又是栏目的内涵支撑。地域文化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文化高度和历史厚度,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期刊打造名栏、名刊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共同体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地域文化栏目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宣传和展示好地域文化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在当前的学术生态中,期刊位于学术生产机制的末端环节,既承担了一定的学术评价功能,同时也是学术评价的对象之一[1]。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即基于传统引文指标的期刊影响力评价,对期刊来源指标和被引用指标的科学计量分析对于优化办刊理念、提高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栏目作为期刊的基本单元和基本框架,是期刊办刊宗旨、办刊方向和办刊特色的直接反映[3]。栏目的设置、建设成效及学术影响力,直接关系着期刊整体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数字时代,本研究拟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当前“东江文化研究”栏目文献的主题、学科分布、载文量、机构及被引和下载情况等;研究如何进一步凸显栏目地方特色,提升东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东江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和学术研究。

“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学术影响力分析数据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在CNKI 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在检索条件中选择“栏目信息”,输入检索词“东江文化研究”检索,来源类别勾选全部期刊,统计时间截止日期为2022 年10月28日。从CNKI 上检索的结果显示:该栏目自2009年10 月28 日开设以来至截止日期刊出的中文期刊文献一共109 篇,均为《惠州学院学报》发表。将所检索到的文献数据结果,包括主题分布、学科分布、载文量、研究机构以及文献被引、下载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导入至Excel 中进行分析和整理,剔除相关主持人语、稿约和消息等非学术研究论文,统计可被引文献的主题分布、学科分布和研究机构等现状。

1 地缘、学术与学科融合办栏

东江文化是以惠州为中心,涵盖了东江流域自然、地理、民俗、艺术、宗教、革命等层面的历史内涵与现实特性的区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东江文化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质,又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特定地缘因素、人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多元化因素,规约着东江文化的来源与流变;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东江文化的特征[4]。“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宗旨为更好地挖掘和研究东江流域文化资源,为地方建设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与智库资源,提升东江文化研究的理论层次,促进以惠州为枢纽的东江流域文化研究的科学化、理论化和系统化,凸显惠州作为东江文化枢纽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打开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学术窗口①。

2009 年,在惠州市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在一批长期研究东江历史文献的知名学者支持下,惠州学院成立了“东江文化研究所”,开始系统进行东江文化研究。“东江文化研究”栏目与东江文化研究院(所)同时创立、同步发展,形成专栏与学术机构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该研究人员成为专栏的特邀编辑与主要作者,专栏的编辑队伍与学术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术研究逐渐深化,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早在办栏之前,朱靖华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论苏轼思想的“自己构成自己”》和《东坡的灵感论》两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①。依托“东江文化研究”栏目,东江文化研究院组织了2009年“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年的“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 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和2014 年“第二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5-6];出版了《东江文化纵横谈: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江历史文化初探》《第二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江文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东江文化研究”论文选编》等论文集,成果较为瞩目。

“东江文化研究”栏目一直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积极引领“东江文化”的理论建构,助力相关论文成果及时转化为政府政策咨文,为优化地方文化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成晓军[4-6]在“东江文化研究”栏目发表的论文,以缩略或概要的形式被惠州市政府主办的内刊《惠州经济》转载并编入《调研论丛》中,为惠州文化特色的重新定位提供重要借鉴[7]。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研究栏目,2014和2018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为地方高校学报扎根本土、引领地方文化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

2 基于地域属性,创新文化专题策划

2.1 栏目主题、学科分布和专题类型分析

为探讨“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学术影响力,根据CNKI 的主题分布、学科分布所提供的可视化数据及列表,将所需数据导入至Excel 中进行统计整理和专题归类分析,其结果见表1(文献数统计≥4 篇)。可以看出,涉及“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主题分布比较广泛,主题词按照载文量进行排序为惠州、东江文化、罗浮山、客家文化、苏东坡、客家山歌、廖仲恺等,其中,所属的学科主要有历史和文化,两者的文献总计约为栏目载文量的一半;其次所属学科为文学和音乐,占比均小于10%。可见该研究中主题分布比较广泛且分散,但归属的学科相对集中在历史和文化领域。依托栏目文献分布情况进行专题归类,归纳出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等5 个专题类型,其中栏目分布最多的专题是“地方特色”,载文量为44篇;其次为“传统文化”专题,载文量为25 篇;然后“名人文化”专题的载文量为17 篇;其余分别为红色文化和时代特色专题。因此,通过主题和学科分布可以看出栏目的研究热点和优势学科,也间接反映了栏目的组稿方向。

表1 栏目文献主题、学科分布和专题类型列表

2.2 栏目高被引和高下载频次文献分析

栏目的传播效果不仅与栏目的文献篇均质量有关,更与高被引文献关系密切。研究表明高被引文献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8]。本研究栏目单篇被引和下载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见表2,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龙门农民画之审美元素探析》为10次,其余被引频次均为8次以下;研究的专题类型主要为“地方特色”“名人文化”。下载频次大于500次的有5 篇,其余5 篇为大于400 次;研究的专题类型主要为“传统文化”“名人文化”“地方特色”。因此,可以看出拥有较高被引和较高下载频次文献,其专题主要是围绕着地方特色和名人文化:龙门农民画、惠东方言、麒麟舞等东江民间艺术研究、东江民俗与民居研究,东江革命文化研究,历史文化名人等。

表2 栏目被引和下载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列表

2.3 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专题策划

通过栏目主题、学科、高被引和高下载文献分析,发现具有高载文量、高关注度的文章内容均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致力于展示东江地域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地域风貌和名人名士。东江地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罗浮山文化、民俗建筑文化、渔歌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东江文化,而这种包容性、开放性又与省内其他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同质性较大。其中,研究岭南文化的有《韶关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岭南文化研究”,研究客家文化的有《嘉应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客家学”,研究潮汕文化的有《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潮学研究”;因此,栏目还需进一步完善专题出版和选题策划机制,凝练出集中度、亮点高的专题出版,与其他地域文化栏目形成差异化发展,发掘具有时代亮点、能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东江文化传承案例进行深入的专题报道。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特色栏目实现品牌升级,必然要提高其学术影响力。“质量为王”,栏目的学术影响力来源于载文量的学术影响力,这要有稳定的优质的稿源来支撑。栏目的选题策划讲求“时所需、理所至”,就是说选题要符合时代课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可脱离实践,凭空杜撰,否则就会失去栏目的生命力[9]。因此,选题和组稿依然要围绕着反映东江流域“地方特色”“时代特色”“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的专题来凸显栏目特色和生命力。定期举办特色专栏建设研讨会、组稿约稿专题会以及高引用论文与优秀选题表彰会,邀请知名学者作为主持人进行组稿,集思广益、创新文化专题策划,形成地域文化栏目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 基于学术属性,契合学科与地方特色

3.1 载文量指标分析

载文量是期刊在1年内发表的全部文章数量。载文量显示专题文献的发文密集程度,载文量大,说明期刊的信息量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对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能力、输出能力,载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0]。图1是栏目自创办以来至统计时间的年度载文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栏目创办初期的年度载文量较高也比较稳定,这段时期也正是“东江文化研究”全国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的召开时期,比较容易吸引全国性的文章;同时,成晓军作为“东江文化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栏目主持人,是栏目稿源的稳定支撑者。因此,接下来要针对“东江文化研究”契合的特色学科进行组稿,与相关学科带头人及地方机构的负责人及时沟通、积极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图1 栏目年度载文量分布情况

3.2 栏目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栏目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整体的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它可通过栏目载文量、栏目文献被引率、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频次等反映[8]。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的扩散度和影响力;下载量反映了论文的被关注度和研究价值[11]。本研究特色栏目和同期其他栏目的载文量、总下载数、总被引数和篇均下载情况等指标来源于中国知网文献可视化分析和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分析结果见表3,截止统计日期,“东江文化研究”专栏共载有109篇文献,篇均下载数为218.9,篇均被引数为1.6,载文量、总被引数、总下载数相比同期其他栏目(统计排名前5)基本徘徊在前4。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特色栏目其载文量、被引数和下载数在《惠州学院学报》同期栏目中排名较前,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扩散度和关注度相比其他学科栏目更高,比较容易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

表3 “东江文化研究”和其他栏目的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3.3 深化学术研究,契合学科与地方特色

学术期刊具有学术影响力是因为它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影响民生发展、政府决策和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同时它从学术专业的角度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12]。高校的特色学科是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根源,要强化特色学科的品牌效应,必须从高校管理层面全面加强对特色学科的培育,给予有利的学术研究开展条件和环境,鼓励专业院系对学报特色栏目的支持和配合[12]。

深化学术研究,以本校特色学科为抓手,吸纳特色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为编委,引领特色学科建设,提升专栏个性化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匹配度。加强与地方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发挥学报作为学校、地方的学术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特色学科建设和地方文化研究。近年来,定期进行东江文化研究特色专栏建设研讨会,推出“新时代广东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龙门农民画”“罗浮山文化”等系列专题;成晓军[4]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以删略版和摘述形式出现在惠州市政府主办的内刊上,分送给惠州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传阅,为惠州文化特色的定位提供了重要借鉴,发挥了智库功能;该栏目对东江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与东江民俗文化的研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深度融合,对大量的德育、美育资源进行了整理与转化,凸显了栏目学术成果的育人导向。

4 基于传播属性,创新展示交流平台

4.1 栏目文献研究机构分析

机构分布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对不同机构学者的吸引力[2]。机构分布范围越广,则说明期刊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越大。根据CNKI 对文献研究机构的检索统计发现其分布情况见表4(文献数统计≥2篇):研究机构主要为惠州学院56 篇,占比约为51%;其次为广东省惠州市的研究机构为11 篇,占比约为10%;其余研究机构文献均在3 篇以下,除苏州科技学院外均为省内高校。可以看出,当前栏目的稿源的60%左右来源于惠州地区,其余约20%来源于省内的机构。稿源基本局限在惠州市内的院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省内的其他研究机构的稿源相对比较分散而且不稳定。可见,栏目的组稿范围非常有限,可能与省内其他期刊栏目的同质性比较大,对稿源的吸引力不够突出,此外,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的稿源仍需亟待拓展。

表4 栏目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列表

4.2 基于传播属性,创新展示交流平台

学报要成为传播学术影响力的平台,编辑应发挥重要的学术融合作用[12]。编辑要具有与校、地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与省内外学术机构、校内外学科团队的合作,努力促进各机构学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一方面,要加强学术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优秀科研成果推送等形式方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拓展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要强化应用型研究成果的刊载,凸显时代性和智库性导向。近年来,“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紧跟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动态,参与主办的学术会议立足惠州发展,确立“罗浮山与葛洪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龙门农民画”等专题。一是加强与惠州市社科联、作协、阅客文化有限公司等地方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实现由栏目“专题”到系列“专辑”的跨越,为地方文化在期刊与书籍的一站式链接方面提供参考模式;二是尝试建立地方特色文化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发展的模式;三是积极协同地方机构组织举办地域文化等全国性的研讨会,拓展学报和学校的学术影响面,为惠州的当下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依托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宽出版融合发展渠道,可在《惠州学院学报》官网增设“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个性化交流模块。将办栏以来的栏目文献及时进行梳理推送,增加栏目的点击量,同时吸引广大读者和作者进行投稿。及时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和提升改进方式,增强栏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拓展传播手段。积极利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邮阅读等第三方平台的定制服务模块,通过在平台搜索“栏目信息”和“文献分析”等个性化定制模块,进一步了解栏目文献的被引、被下载等计量分析指标,提高特色栏目文章的出版传播效率;通过学报公众号平台实现论文的快速推送,近两年,推送了“罗浮山和葛洪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专栏文章,依托平台及时了解到用户的关注和反馈情况,为后续筛选并及时快速推送优秀论文提供了优化数据。

5 结语

“东江文化研究”栏目创办以来,发挥了地缘、学术和学科融合发展优势,在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和荣誉。本研究通过梳理“东江文化研究”创栏以来载文量的主题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机构及文章被引和被下载情况,深入发掘专栏建设的特色、优势,明确专栏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选题策划和实践措施。围绕着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栏目专题策划;深化学术文化研究,与学科和地方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地方机构拓展出版传播,创新传播展示交流平台等,精准推进“东江文化研究”栏目的影响力提升,以此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的话语权,为中华文化建设贡献地方力量。

注释:

①“东江文化研究”相关史料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内部资料,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

猜你喜欢

载文东江惠州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奔跑惠州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惠州一绝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万绿水 东江请原创歌曲|全国征集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异军突起
——东江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