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碎片化传播负效应研究及优化策略

2024-01-19◎田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5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受众信息

◎田 宇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在数字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以2022 年12 月为时间节点,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在移动互联网覆盖的时代,微博、微信、抖音、腾讯QQ 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高效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些平台的信息都以碎片化的形式,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等车、排队、如厕、学习和工作的间隙等时段的文化生活。

信息碎片化,是指在数字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当下,完整的信息通过手机、智能平板等设备,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平台,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再编辑与传播而呈现的块状、零散的形式的现象。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征是零散化,不具有连贯性。碎片化信息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媒介环境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和属性等各个方面对人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效应。“美国著名作家戴维·申克认为,超级链接给我们带来了种种好处,但碎片化、压力和注意力涣散也将如影随形。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给人们检索信息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使信息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带给人们的是碎片化的认知。”[1]

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应用移动互联网,在移动智能终端获取信息,这符合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也适应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催生了信息碎片化传播。但是这些碎片化信息却缺乏内涵、没有深度,只言片语的信息量难以传递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们长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将会改变以往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超过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长度的碎片化信息接收,可能导致人们的阅读趋向于浅层化,从而产生情感深度和历史感弱化、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能力减弱等一系列不良影响[2]。我们在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碎片化信息的不足之处,避免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碎片化信息的优势。

一、在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的负面效应

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演变已是网络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潮流,信息碎片化成为现今信息获取的主流,但自媒体传播平台的诞生将原有集中完善的信息拆解导致知识碎片、思维缺失、有量无质,甚至摄入碎片信息的结果欺骗了人脑的神经中枢,给人以错觉,给人们的认知带来虚假的丰盈,甚至给人的认知带来危害。人们得到的信息变得支离破碎,与信息背后的真相相去甚远。随之而来的是病毒式传播、互联网欺诈、舆情危机、贩卖焦虑等由信息碎片化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这更引起了我们对信息碎片化传播负面效应的思考。

(一)信息碎片化阅读的负面效应

碎片化阅读,就是读者利用短暂且不连续的时间进行内容浅显的阅读,与其相对的概念是深度阅读。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碎片化阅读所面对的内容是不完整、不连续、体量小、层次浅、容易快速传播的内容[3]。在传统媒体时代,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但往往沉浸于阅读的快乐,体会深刻而丰富的精彩内容。但在数字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方式更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短小精练的文字、一目了然的图片、快节奏的短视频等等,数字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更加倾向于娱乐性,并且内容更加零碎。

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征是零散化,不具有连贯性,长时间的碎片化阅读会导致人们的阅读趋向于浅层化,没有情感深度,历史感逐步弱化,而且会模糊真实性与非真实性,更严重的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能力减弱等。

(二)信息碎片化学习的负面效应

碎片化信息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通常大量简化推演的过程,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使表述不够严谨、全面。学生无法通过零碎、分散的学习对象建构知识思维的完整性和知识经验的具体情境,丧失了知识的真实价值。互联网包含了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元化知识内容,但却存在大量信息数据的重复和低质化。

碎片化信息不能呈现出完整的知识脉络,碎片化信息主要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好记忆,但从学习层面看却发现碎片化信息传递的知识过于表面,甚至片面,只能满足受众浅层了解的程度,而对于信息背后的背景、原理、本质等无法给予给读者。尤其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未成年人而言,通过碎片化信息获取的知识将是零散的、片面的,还有可能是观点错误的、偏激的。

(三)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碎片化信息的优势就是传播内容简单、快速,往往在传播中,发布者为了引起注意、博人眼球,就会用最具吸引力的字眼传播,而且还可能对内容进行主观的加工,这样的传播不仅不客观、不真实,而且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碎片化信息传播难免会有混淆视听、掩盖事实、缺失信任的缺点。

信息碎片化传播还具零散性、负面性和高速传播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不实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的传播,更容易在网络上多次发酵、不断裂变,甚至引发舆情危机,加剧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四)信息碎片化对人心理产生的负面效应

美国科技作家卡尔认为:“我们牺牲了深度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链接的能力被搁置。”[4]长时期地接受碎片化信息,人将产生惰性,即独立思考的惰性,会过分依赖互联网,思考弱化、记忆减退。因为思考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是需要经历和沉淀的,长时间地通过碎片化信息获取简单的浅层信息,思维会越来越懒惰。

当代人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处于焦虑状态的人不在少数,敏感、脆弱、迷茫,本来他们观看互联网上的短视频是寻求解脱的,但却发现被贩卖焦虑的自媒体再次冲击,从买房到职场,从育儿到升学,信息碎片化传递的这些信息给受众带来一层层压力,制造一波波焦虑,长此以往人的心理难以保持健康。

二、以5W模式分析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

(一)Who(传播者)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主体不再以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为主流,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软件的普遍应用,如今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可以以自媒体的方式来发布和传播信息,甚至有一些自媒体大V 的粉丝量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官方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和三级审核制度,以及“媒体人为大众传播必须负责的工作原则”已被打破。以自媒体为主的传播者出现了“信息传播源头未核实、信息内容真实未核实、信息传播导向未审核”,甚至出现夸大、虚假、错误的信息,互联网被各种营销信息充斥着。传播者的改变,给了更多人话语权,但同时低门槛也造成了自媒体作者良莠不齐,生产、发布、传播的内容缺乏审核把关,传播者责任感缺失,同质化、低质量、庸俗化的内容颇多。

(二)Says What(信息)

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可以被碎片化信息填满,等车、排队、如厕、学习和工作的碎片时间都离不开微博、微信、抖音等,离不开这些短小多样的文字、图片、短视频等碎片化的信息。往往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会出现断章取义、美颜过度、虚假营销等情况。

有学者指出:“后现代风格,体现在网络话语和网络文体上,就是表达方式的碎片化、简单化和游戏化,这种表达方式与注重规范性、严肃性的传统政治话语、文件话语之间产生巨大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5]数字媒体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内容浅显、形式多样,追求更多的是趣味性和娱乐性。

(三)In Which Channel(媒介)

在数字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是受众最广泛使用的移动互联工具,而最常使用的软件是微信、抖音、微博、腾讯QQ等,这些媒介的特点就是以短平快为主的碎片化传播。

以微博和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网民碎片化阅读的重要转折点,从文字到短视频,从深度阅读到浅阅读,信息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中变得更加零碎。无论是朋友圈分享的文字,还是140 字以内的微博内容,或者是15秒的短视频都是这些媒介在数字媒体时代提炼出的信息碎片化传播规则,符合时代发展特色,满足了大众对碎片化时间应用高效的诉求。但也正是这些媒介的一味迎合致使如今的传播失去了引领指导的意义。曾经的官媒、党媒在指导、引领上有绝对的话语权,媒介的生态虽然不丰富但绝对可控,但在以民营资本掌控的微信、抖音、微博等媒介中,方向和风格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符合商业利益却弱化了引导作用。

(四)To Whom(受众)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过程中,面对的是无差别的大众,对于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接受信息上,基本呈现无差别全覆盖,虽有管控但成效一般。本来就是碎片化信息,表达的意思和内涵本就不够全面完整,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受众很容易盲人摸象、断章取义;对于性格偏激的受众,很容易偏听偏信,引发矛盾;对于心理脆弱的受众很容易引发焦虑、恐慌不安;对于未成年人,更容易造成知识传播的不系统,观点表达的不正确,内容传播的不合适等问题。

(五)With What Effect(效果)

在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看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即快速阅读、及时信息获取等。但这其实是一种相对短视的行为,如果其习惯性地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时候,将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因为信息碎片化传播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沉溺手机、拒绝社交、虚假宣传、美颜过度等等,信息碎片化导致真假难辨,甚至还助长了网络欺诈。没有了权威中心,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突然变得迷茫了;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条例,移动终端运营市场频发社会问题,互联网平台的健康有序受到干扰。

三、信息碎片化传播优化策略

信息碎片化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为了更好地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策略,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信息碎片化传播导致所传播的知识不够系统,甚至碎片知识、知识碎片和完整的系统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也随之被打破或者消解。人们获取信息是多元、零散、片面的,甚至包含了大量的个人色彩的内容,以及个性化、自主化、功利化、偏激化、消极化的观点,当人们接受到这些碎片化信息的时候会迷茫、会焦虑、会被影响,甚至受到裹挟,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带来阻力。因此,研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就是为了减少它的不利影响,优化它的传播策略。

(一)利用技术推进信息整合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未来也将再由技术推进信息的整合,更强的信息整合是未来我们需要的,也能从根源上减少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合理规划时间

不能沉迷手机和智能平板,规划好自己的时间,防止自己沉迷在碎片化信息中,要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短文字、刷短视频等,给自己设立一个适合的期限,既放松又不沉迷,做到节制有度。

(三)科学筛选信息

一是筛选高质量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源头的真实、准确和健康。可以选择关注官方媒体主流平台发布的信息,或者是优质平台的优质作者,高频次发布优质内容的自媒体创作者。二是自己有评判的标准,对信息能识别会甄选,“三观”要正、舆论导向正确的信息,才值得信任和接受。

(四)科学地进行碎片化学习

让大脑掌握主动权,有针对性地在网络搜集有效信息,在海量繁杂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再经过思考、加工后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还要学会复原碎片化信息,对引起兴趣的碎片化信息要逐本溯源,在知识碎片、碎片知识与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联系,参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对碎片化知识进行还原。还要学会“零存整取”,通过多次碎片化信息的学习,最后合理整合信息,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加大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要强化互联网的监管,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要参与到平台规则的制定中,监管好自媒体发布信息的源头。要求网络媒体传播内容要主流、健康、正能量,发布的信息要对受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一些利用自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甚至进行网络欺诈的自媒体用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数字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确实提供了快速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让人们获得的资源更充足,工作、学习更高效,极大地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且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每项技术都有服务效应和危害效应,我们在利用信息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要提防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信息碎片化传播及产生的负面效应,思考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策略势在必行。如果一味地放任信息碎片化肆意传播,无论是知识的传播,还是信息的发布,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碎片化传播使受众信息获取不完整、不对称,甚至导致负面舆情,还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风险。

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策略,降低信息碎片化负面效应,一方面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相关部门在加强监管信息发布平台的同时,更要引导广大自媒体创作者有责任心,有使命感,要为自己生产传播的内容把好关、负好责。而作为每一个接收信息的受众,绝不能成为信息碎片化的容器人,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要让信息碎片化发挥最大的积极效应。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受众信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订阅信息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负面效应与出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略论美国对华战略在国民党政权崩溃中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