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的规划编制环境分析和应对策略*
2024-01-19周声宇康思本
周声宇 康思本
(1 广州工商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800;2 广东开放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091)
1 引言
图书馆存在的实质聚焦于图书馆人的实践价值,渐次从规划、管控、优化甚至知识创造流程中规避图书馆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吻合之困。 但由于图书馆承载的知识信息及对应的存储载体会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刻蝶变而不断革新[1],故而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架构塑造、智慧书房监测、学科资源创新、数据资产分配、知识仓储构建、服务画像描述、知识仓储构建等层面亟需立体化、全方位、智能化的服务体系进一步缩小用户数字鸿沟引发的服务离散和信息缺失问题并提高用户服务覆盖面。 但智慧图书馆特有的新环境、新业态、新标准为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提供了明智之举,这与其所处的发展环境息息相关。 所以为明晰智慧图书馆建设和研发的转型环境,本文采用PEST 分析法从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4 个维度出发对智慧图书馆涉足的各样因素展开分析,以期发现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整体风貌和未来图景。
2 相关概况
2.1 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实现意味着服务与技术间应然性关系在实践中的落地,以及智慧评价体系[2]、智慧生态系统[3]、用户信息行为[4]、智慧图书馆发展路径[5]等相关理论的彰显。 而且秦殿启[6]从语言、科技、网络、社会以及文化5 种语境探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概况以及相应的情报语言发展态势。 程焕文[7]罗列历史、管理和技术3 个视角分别阐释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阶段、生长过程和生态体系。 郑卫光[8]基于人、资源和空间3 层面的智慧需求探究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化柏林[9]以数据资源、技术和应用场景为研究衔接点,深入阐明和厘清公共智慧文化服务的研究局面和支撑环境。 苏新宁[10]谈到中国知网、维普等学术资源建设机构提供的门类齐全、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文献资源以及新信息环境的迭代升级驱使图书馆用户认知、行为偏好的转变,倒逼图书馆服务革新已成必然[11]。 杨文建[12]依据构建体系不健全、数据安保性低、整合力度不足、技术与人文背离4 个角度详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阻碍因素。
概观而言,图书情报行业的有关学者们以实际情况和构建需求为基础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度分析,拓展了智慧图书馆的整体研究范式。但当今智慧图书馆模式在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分水岭之间来回切换,甚至智慧图书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落实并没有形成定论,因此须从新的全局环境出发来确定智慧图书馆的全局规划、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以此锚定其深化转型的具体思路。
2.2 PEST 分析法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资源开发、读者需求供给、馆员素养提升以及技术更替应用等不断革新,图书馆业界也针对各类社会因素展开探析,以期发掘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力图在日益激烈的社会格局中为智慧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开辟一条新路径,PEST 便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PEST 是一种聚焦宏观环境的分析模型,旨在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试图挖掘出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各类因素。
所处地区的政治环境、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度都会对智慧图书馆的未来趋势产生直接性和不可逆转的影响,此外,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深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支持力度的制约,用户的需求动向、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等也会从社会视角规范智慧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属性。 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与技术变迁、技术突破有着重要关联,开发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既可以降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产品开发的成本,又可以增强服务的辐射范围抑或开辟新的服务领域。 PEST 分析法综合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背景和技术迭代将图书馆战略规划、营销规划、策略制定等置于较全面的背景下展开论述,具有适用范围广、考虑因素充足等优点,为图书馆以后长期发展的计划和愿景提供充分且可靠的研究材料,可在一定时期内结合内外部竞争因素为图书馆组织机构明确创新目标和前瞻性方向。
3 基于PEST 的智慧图书馆发展环境分析
3.1 政治角度:政府关联政策出台带来图书馆行业新气象
政治政策制定以及政治环境的调控对图书馆发展运营、重新审视馆藏建设战略、开辟服务用户新渠道等产生重大影响,2021 年第十四个五年战略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其提出发展图书馆事业应聚焦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水平、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丰富和完善人民精神生活等[13],并明确实现图书馆智慧化革新作为激活数字要素潜能,敦促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塑造数字经济,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决策。 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不断迭代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和智慧服务打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构筑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将会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流[14],2019 年教育部高教司宋毅巡视员在高校图工委第二次会议上强调“专注本科教育教学,提升图书馆服务力”[15],国家图书馆组织推行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不断催生图书馆事业向数字化转变[16],2020 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进度[17],都不断为国家智慧图书馆理论延伸和实践扩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足见国家对发展一流图书馆辅助一流学科建设、以技术促进知识服务、显著提升国家基础性服务业供给的决心。
3.2 经济角度:经济结构调整驱动图书馆建设新格局
国家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所达水平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步伐[18],且为全面呈现智慧图书馆高度开放、高度集成、高度共享的多样发展特征提供财政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以经济结构优化、脱贫攻坚、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催生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以及共享经济等战略性新兴经济形态,特别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提到2019 年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超过GDP 之比三分之一,深刻而广泛变革我国国内的消费、教育、生活、在线文娱等需求点,也依托全媒体接入、全面集成共享、全新在线提供渐次提高图书馆规划编制水平。 2021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须考虑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19],所以图书馆倡导“严格预算,控制费用”的原则奋力建设互联、高效、低碳、便利的智慧服务体系,便于在资源建设、服务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布局、业务扩展等层面与政府提倡的“过紧日子”的会议精神相一致,建立健全馆藏资源配置,推进辐射全国各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景观,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智慧化发展工程。
3.3 社会角度:社会语境的变迁赋予图书馆文化新价值
图书馆作为推动全民阅读服务、终身学习及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其不能脱离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变革而单独存在。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知识信息的冗杂和碎片化现象逐渐加增,不断弱化了用户原有的认识取向和思维模式,甚至使得当前的图书馆馆员和传统信息咨询服务也很难满足用户高节奏、高强度的知识生产活动。因此,大力发展智慧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已然成为全国图书馆同行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智慧图书馆可满足用户细粒度的知识关联需求并建立信息与知识服务超市,依托图书馆为用户找知识,为知识找用户的核心技能,使用户能够通过图书馆这一场所构筑特定的智慧信息环境,绘制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行为画像,以集成管理、精准映射的服务模式弥补与传统媒介资源供给模式不相匹配的问题。 另外要想驱使图书馆以上场景成为现实,更需要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记忆资源体系,也就是要确保原有的文献信息加工方法可以与目前的知识环境保持一致,不断成为社会改革发展的价值和使命。 所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可为社会文化需求带来质的革新。
3.4 技术角度:多维技术的嵌入重构图书馆服务形态
面对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基建、新就业、新导向等发展机遇,致力于重建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强化科技创新,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这既是一个推动智慧社会顶层设计的动力,也是一个能够支撑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手段常态化的供应链。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数字包容、融媒体、智能推荐等媒介技术正基于文献搜集、整理、分类、联合目录编制等图书馆对象性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汇集、传输、储存和析解,加快消解图书馆涵盖的人文传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不对称性,提升了图书馆的元数据组织水平和用户的满意度,为多样化的服务评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书馆及其有关部门利用技术不断输出具有高质量、高档次的信息服务,正在逐渐变成破解“信息闭塞”问题的有效路径。 正如高校图书馆成立CALIS、BALIS 联盟效能在于截取各类图书馆稀缺的资源内容一样[20],根据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置原则,智慧图书馆可以保障当前的图书馆服务范式的转变,从而让泛在化、便利化的服务模式与用户群体融合在一起。 武汉大学图书馆研发的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平台、苏州第二图书馆智能立体书库的落地以及超星的云舟知识服务空间[21]等都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新的认知理论和解决方案,促进智慧图书馆新形态的孵化。
4 基于PEST 分析的智慧图书馆应对策略
4.1 塑造智慧图书馆区域联盟服务体系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个生长过程和一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程度不能决定图书馆定位的最终版本[22],由于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在技术和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引领的协同创新空间,需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危机管理等群体策略构建跨系统、跨机构的多体制交融合作平台。 而图书馆区域联盟的构建可将自身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合力,以利于将各个区域主体所输出的原始材料转化为更深层的知识产品,并根据不同的技术类型、人才培养以及资金的高效分布,进而构建出一种适用于当地发展水平的智能管理平台。 此外在不同的协作服务中,不断吸纳不同管理机构在宏观管理、微观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经验,以打破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瓶颈。 如长江三角洲图书馆联盟、粤港澳图书馆联盟联合体[23]的研究经验也为强化智慧图书馆的社会话语权提供现实支持。
4.2 提升智慧图书馆规范体系的完备性
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智慧图书馆在建立健全的完备规范体系上,不仅有效地回应了现代技术理论对图书馆服务的范式转型,还推动了馆藏资源的全流程管理。 故而可参照智能图书馆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在数字内容管理、资源集成应用、用户机构权限管理等问题上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方案。 另外智慧图书馆并不是对馆藏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统一管理的简单罗列,而是引入关联数据功能挖掘资源之间隐藏的内容和知识,如美国高校图书馆借助URL 统一资源标识为用户揭示和追踪所查书目类似的资源[24];智慧图书馆在兼具图书导引、项目查新、知识可视化分析等传统业务时,更以数智化功能与数字贫困消解、公共数据治理、科技情报产品研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新型测度标准相挂钩。 此外为强化智慧图书馆的科学建设和安全运维,联合国家图书馆、省、市、县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制定《智慧图书馆建设指南》并成立智慧图书馆系统测试领导委员会,以完善智慧图书馆在各个层面的规范体系标准。
4.3 以协同机制加固图书馆数据治理范式
鉴于数据流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来源,涉及到图书馆用户对资源获取具有关联性强、时效性高、匹配准确等特点,所以建构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已成必然。 智慧图书馆需要在运用各种先进设备和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对用户信息行为的数据化分析,从量的相关关系中,对用户需求的大致趋势和整体认知进行预测。 其次,要注重对数据品质的培养,所谓数据品质,就是图书管理员和使用者对所需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获取和应用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对误判的处理,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智慧图书馆的各种检索方式、方法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避免因利益而带来的个人信息泄漏等安全问题。 尤其在数据科学领域充斥着结构不统一的数据来源,所以应鼓励数据馆员开发新工具和积累丰富的实操经验推动交叉学科进行规模化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提取,为各类用户亟需的各种模式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提供智库保障。 建智慧图书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系统、跨层级、跨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迈出有利一面,通过掌握服务决策依据、优化服务流程、跟踪服务实施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从盲目决策到基于数据挖掘决策的精准转变。
4.4 提高智慧馆员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素养
发展智慧图书馆逻辑架构和服务体系须拥有一支规模合理、结构完整、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资源。 储节旺认为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创造者、活的灵魂以及关键特质[25],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技能培训,开设数据开发、数字孪生、物联网等知识扩充课程,联合技术企业从内部培养具有计算机科学、管理学、逻辑学、统计学的跨学科复合型队伍,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馆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依托现代化教育平台普及现代技术与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理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用户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整体认知。 智慧馆员也应秉持“难用不是智慧图书馆”的原则认清什么样的技术与图书馆实际建设的智慧类型相兼容,也应清楚认识到图书馆使用技术将复杂的服务难题简化为可分解的简易步骤,源动力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支撑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给阅读推广、数字学术交流、用户个性化服务、用户认知素养提升等带来长远影响。 智慧图书馆通过树立自身的对立面“愚蠢图书馆”用于吸引用户眼球,其“智慧”不会趋向于技术障目引发的技术决定论,馆员更应结合用户需求、制度规范和政府政策推进图书馆现有流程和程序的有效性,让足够智慧的图书馆不断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
5 总结
打破原有信息加工模式以适应当前知识环境的变化是提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敏捷度的基准要求。 智慧图书馆研究不是对传统理论“贴时代标签”的空壳,而是依靠“技术是前提、应用是核心、技能是保障”的发展理念,其中技能与智慧图书馆涉猎的深化原有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智能化、资源共知共享等不无关系,使得过去人们所熟知的文献存储载体、研究成果呈现、学术交流模式等发生剧烈变化,信息泛在化和技术模式的融合兼并大大增强用户自主选择服务模式的可能性,并有机会延展数字化社会的服务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图书馆的盛行扫平了技术约束的障碍,但是面对技术变迁引发的图书馆服务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图书馆人应意识到技术在整合解决方案并赋予图书馆服务更高、更优先地位的同时,其背后隐藏或者压制的关键问题也是不可磨灭的,如图书馆服务若拘泥于技术驱动,就会陷入“假亦真真亦假”的虚幻情景,弱化用户、馆员、服务之间的情感连接;加上智慧图书馆许多技术形式的运作方式倾向于分析未经许可的个人数据,从而助长个人数据权被侵犯、数据权属不明确等问题,所以提高数据监管效力,切入技术伦理,保持图书馆数据治理张力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