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4-01-19李佳毕长春白雪莲于沛太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应用型

李佳 毕长春 白雪莲 于沛太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技能水平高,也要政治素质好。应用型高校要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和技能教育。同时,要在应用型人才的学习、生活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全面贯彻。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需要切合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培养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治素质更好、技术水平更高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也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思政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必须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引进好、教育好、培养好、建设好、使用好、发展好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重视师资队伍政治素养的培养,丰富思政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课程思政教学观。

一、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

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来源于工作之后从企业转行成为教师,没有在教育方面积累较多的经验,同时某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停留在“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自身学习动能不足,造成在思政知识方面储备不足,思政方面的教育经验、方法没有针对性学习和钻研,思政教育方法少,思路少,应用少,也间接造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应用不足的问题,不利于把思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未发挥出与思政教师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效果,没有形成思政教育合力[2]。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未成正比

应用型高校有较多是从普通高校转型而来,但是无论如何,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都必然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不仅要专业教育的应用性更高,也有课程思政的应用性更强,因此要求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要能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高校教师结构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从实际情况看,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来源多样。高学历的人才、有工作经验的教师逐渐丰富到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中,但是教师结构的调整并不是必然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优化的结构反倒助长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教育上的浅尝辄止。但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再单纯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而要重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的有意识搜集,不仅包含政治理论,还包含经济、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要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典型人物等。不仅要进行有效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备课上要更能以积极的状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授课的责任意识。

(三)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有关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视科研而轻教学的状况,此外,在教师职称评价过程中,很多评价标准仍然和科研以及论文发表等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将自身精力投入到项目申请、论文发表等科研工作中,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不足,也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应用型高校在实行教师考核中,对教师的考核也在科研、论文的发表上有较大侧重,而对课程思政等教学考核尚存在一定程度的操作难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程教学没有衡量标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也难以有效评价。较高的科研考核标准,造成教师科研压力过大。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会更多选择把精力分散到考核压力大的内容,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以及效果。

二、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了应用型高校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了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

通过以党建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使得应用型高校教师满足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二)推动了课程思政教育常态化,深化了实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应用型高校教师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引导了应用型高校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丰富学科教育的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加有深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

(三)构建了“协同育人”教师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整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技师”三支队伍组成应用型高校教师群,将思政教育、实训教学的独角戏变为众多角色共同参与的同台演出。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政教育的舞台变大,戏路变宽,显著提升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效果。实现了思政教育由“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拓展为“进专业、进行业、进社会”,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领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活样板。

(四)提供了应用型高校“同向同行”的范例,是课程思政的新探索

在全国高校普遍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高校已经由单一注重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建设转变到“课程育人”“教学模式改革”系统的协同创新[3]。在实施课程思政、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时,要学习、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做法,结合应用型高校自身办学特点、教学优势来建立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小步快跑、分步推进的方式,以弥补在资金、教学团队方面的不足,试点实施、先易后难的试点改革推进方式,先从管理类专业、文科专业先行实施,再逐渐拓展到理工科专业的思政。多措并举、多方借鉴的方式,课堂、实习、实践、专业竞赛等环节都要发掘思政元素,将专业课融入德育元素,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和职业素养提升相互促进的“化合作用”,彰显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专业课教师重视言传身教作用,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五)育人理念固化到管理文件中,形成了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了应用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标准,改变了原有的考核导向,建立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与激励机制。抓课程思政及教学关键环节,形成制度性要求;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有效推动;选典立范,示范引领,形成机制。

三、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及路径

(一)完善课程思政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自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来,应用型高校也精心布置、认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看,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仍处在探索中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其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尚不成熟。而应用型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认真思考未来5-10 年,应用型高校定位、课程思政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定位等内容,梳理好思政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等相关体系的总体框架。从要素投入、资源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锚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思路,锚定课程思政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以此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而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框架下,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线,同时梳理好课程思政中的相关要素即学校、学生、课程以及师资队伍之间的关系,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上述因素之间的依赖、影响以及制约的关系。解决好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

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的问题。很多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将中、青年的硕士、博士作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最核心和关键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青年硕博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没有掌握很清楚透彻,因此在实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会存在能力不足的普遍性问题。另外一方面,中青年硕博士也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培训,即使有也是零敲碎打的散点式培训,难以对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牢牢把握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两条,通过课上、课下以及校内、校外等不同思政主线(总线)将课程思政元素不断融入教师能力素质。首先,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仅到多上思政课,更要多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学、讲的方式,通过课上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课程思政能力。课下请教、查资料、找素材做自我提升的方式来提升的课程思政能力。学习形成学思政、讲思政、悟思政的学习氛围,让教师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内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个人课程思政能力。此外,将教师送出去学习,到一些地方知名企业、双一流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学习。通过校内和校外持续不间断学习,提升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建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避免在思想上存在认识误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进行道德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能发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因素,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融入教学,让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也具有价值性。应用型高校可以采取掌握三大内容(思政元素)、抓好三大平台(融入载体)、实现三级联动(最终教师为本)三种思政素质提升方法。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其次是能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最后就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滴积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积累思政元素。应用型高校教师在运用课程思政的方法是,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平台,线上、线下等教育平台,有意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其次是在某些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后就是不断创新教学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入反转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并不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学校的顶层设计,学院的专业实施,教师的贯彻落实,通过三级联动,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才能切实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课程思政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思政教育常态化

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持续开展,努力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素质化的教师团队。因此,要建立横、纵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体系。首先,结合未来教师队伍发展的整体规划,评估现有教师能力素质差距、与思政课程教学差距,进而制定必要的、周密的培训计划,结合课程思政的长远需要,保障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多样性,并能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培训计划地完善。课程设置方面,既包含理论知识的培训,也包含教学技巧、课程思政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培训课程,能让教师时刻保持正确的教学观念,同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仅能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同时在课程思政时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引领,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积极引领,努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收获在实践中可以应用的知识,同时又能通过课程学习,领悟好做人的道理,领悟到在学习知识背后应该还有更多的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追求。

(五)构建课程思政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课程思政责任人管理制度。课程思政教学要想保证实施效果,需要从学校层面整体推进,因此可以从教务或教师发展中心指派专门的负责人,专项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在各专业指派1-2 人来负责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人的职责明确,协同配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搭建好教师之间沟通、教师与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桥梁,建立定期的责任人会议制度,保证课程思政有关工作常态化、管理常态化、监督常态化,课程思政方向正确化。

2.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资源保障机制。除制定必要的培训资源保障机制外,还需要围绕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学习投入必要的资源,比如学习材料的投入、学习平台的建设、学习资源的维护,必要教具的引入等必要的经费保障,保障教师在课程思政上敢想、敢做,通过资源投入保障机制,让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更加便利。

3.建立教学激励制度。定期进行教师课程思政的比赛,让教师在比赛中得到锻炼、提升,通过比赛排名,识别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师”“优秀课程思政课程”等评比,让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能脱颖而出,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给与现金或名誉方面的奖励。此外,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师能持续发现自身课程思政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

四、小结

课程思政导向下,应用型高校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多种问题,而师资队伍建设,将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应用型高校进行整体规划,从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资源保障机制以及督核考评机制出发,来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