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理认知与实践要义

2024-01-19孙建华刘青玉

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孙建华 刘青玉

内容提要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独特创造,“两个结合”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时代内涵,始终连接着世界现代化运动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出发,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相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伟大创举,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成功,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巨大成功。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等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广东、陕西和江苏等地考察以及出席中国—中亚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多次深入阐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逐步构建与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擘画与指明了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发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的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为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行动指南,为促进和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正确理解与深刻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学理认知和实践要义,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理认知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接力探索现代化的心血与智慧,融合了“中国”与“现代”两大元素,是在更加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建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入手,以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全面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深刻阐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自信,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

1.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为刻意杜撰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没有关于现代化的直接论述,但他们在谈论世界历史、近现代文明、大工业、全球化等相关主题时已涉及现代化问题,并表达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憧憬,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现代化标志着社会各个机制体制的功能性转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彻底变革。在众多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工业化、西方现代化模式“高唱赞歌”之时,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形式是现代化的中间产物,这种以现代工业发展和资本逻辑为特征的现代化,在为迈向更高层级的现代化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终结者”和“掘墓人”。因此,马克思强调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归宿,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板,落后国家如俄国也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世界历史”是理解马克思关于现代化观点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和黑格尔对“世界历史”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有别于维科、伏尔泰、康德基于历史科学层面研究“世界历史”的范式,黑格尔认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应是“哲学的世界历史”,因此“世界历史”只有在“历史哲学”中才能呈现其本质。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纳入“绝对精神”范畴,进而说明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神学目的的“内在必然性”,据此黑格尔得出结论,世界历史构成了单个主权国家的“本体”“定在”,各个国家和民族就其自身而言,都仅仅具有“相对价值”[1]吴宏政、李沐曦:《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改造》,《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马克思则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颠覆性“改造”,并以“唯物史观”范式对其进行批判,他将国家和民族视为世界历史的基础,认为人类自由和个人获得彻底解放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2]蔡文举、付洪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进路》,《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同时,马克思还强调:“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第566页。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近代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大工业发展使人类社会迎来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他在揭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开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指出这种现代化方式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动荡乃至分裂。“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第566页。

近代历史证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之路具有生产力发达、工业化程度高、市场全球化等显著特征,但无法避免伴随其出现的各种流弊,如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造成对资源的肆意掠夺、畸形消费的形成、对科技力量的迷恋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因此人们亟待寻找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化之路迥异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创造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难题的答案。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观点来看,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社会环境皆有不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发展情势也存在差异,而现代化进程中又会出现形式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因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路径也会有所差别,不可能存在均质、同质、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化统一模式。脱离各国国情谈论“现代化”只是一种抽象空洞的表达,只有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即立足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立场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拓出有别于西方现代化之路的新道路。可见,“世界历史”开辟了近代历史的文明先河,也为人类现代化发展之路构建了基本框架。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分析与细致阐述,启发各国共产党人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勘定本国现代化的具体路径,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2.“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心任务的核心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这一重要论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同时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逻辑演进与提升,是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独特创造。中国的现代化由来已久,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却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与贯彻“两个结合”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创举改写了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极大地充盈了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就是因为有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时代十余年来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不竭动力,擘画了民族向着伟大复兴奋斗的大棋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探索,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全面的、系统的而非片面的、浅层的,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成功道路,既有各国共同特征也有中国特色。

其次,“两个结合”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时代内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属性。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九个方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更加宽广的时代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人民日报》2023年7月2日。在坚持“魂脉”和“根脉”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崭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格,生动展现了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探索和不懈奋斗的实践征程。

最后,“两个结合”始终连接着世界现代化运动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内涵,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主旨、方向与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置身于世界之外,而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运动时至今日依然在不断深化与发展之中。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的存在,强调人的类存在性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危”“机”同生并存,局部战争、动荡、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安全。面对如此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意愿。历经百年时间,作为“后发超越”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国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逻辑思维,体现了现代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连接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样也连接着世界现代化运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愿意同各国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新助力,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应中国全局与世界大局关系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维护世界安全的必然要求。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与国家、民族、个人的共同理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连接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彰显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合力。中国的现代化是19世纪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必然产物,肇始于地主阶级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后历经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领导的各种现代化的探索和尝试,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看,临摹西方现代化并不能真正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这一历史教训,在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始终坚持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实践的宏伟蓝图。

1.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正视西方现代化矛盾、冲突与流弊前提下的实践超越

“现代化”一词是伴随着“世界历史”“近代文明”“全球化”而产生的。“世界历史”首先蕴含着以往局域性的或民族的历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国家、各民族之间普遍的世界性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化”是西方舶来品,生动表现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变革。现代化传入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道路俨然成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普遍道路。然而西方现代化自欧洲文艺复兴引领启蒙运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20世纪呈现了“背反”现象:一方面现代化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进步和物质享受的不断满足,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面临价值观、情感、信仰等危机。对此,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便兴起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主要流派包括后现代主义和二次现代化,由此在现代化的问题上“西方中心论”实际上已经不攻自破。

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自然被赋予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传统基础上逐步创新发展起来的,依循生产力进步推进生产关系改善及上层建筑变革的现代化一般规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选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哲学迷思,超越了以资本逻辑、物质膨胀、私利横行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了人类文明向多样性、多层次转向的精彩华章。另一方面,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解决中华民族独立及其遗留问题、与西方国家关系问题以及国内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这一发展路径依循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和国情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形成过程中的掠夺和殖民等特征,代之以公平、平等、共富等显著特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旧世界秩序裹挟下,中国曾经被动地选择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然而“赛先生”“德先生”并不能挽救危难中的国家。俄国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凿开一个缺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向世界宣告新制度体系的形成,也为中国提供了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全新选择。从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百余年来的奋斗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奠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第二,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串联”模式,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依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并联”逻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齐头并进,实现了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仅用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从现代化的“追赶者”变成新型现代化的“开拓者”。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过程中取得的卓越成绩令世界瞩目,这一现代化形式的成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引导并带动了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其独特的溢出效应为解决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中瞄定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如前所述,中国的现代化意识萌芽于近代的救亡图存,但由于文明蒙尘、国家蒙难,传统中国社会无力承担民族复兴重任,实现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以无产阶级宇宙观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同时也为中国人民送来了现代化的希望之光。从此“以俄为师”“走俄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指出:“在抗日结束以后,可以预断……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1949年3月,临近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第1476页。同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再次强调:“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第1476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就此开启了探索如何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历程。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系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四化”概念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初步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把事业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中国将要实践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模式,是立足国情的、循序渐进的,以满足人民现实生活和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现代化,并将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概括为“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大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规划,提出了“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一方面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现代化内涵,提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这一时期,我们党先后将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民主法制纳入现代化的范畴与议程,这一创造性提法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迈向民族复兴的步伐,也使中华民族复兴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又取得了卓越成就,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目标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主要特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这一提法科学地回答了民族复兴、民族繁荣昌盛的方向性问题,更加有利于凝结形成伟大梦想的感召力,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将梦想变为现实。

3.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很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它植根于自己的历史,立足于现实的处境,面向着未来的光辉前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的整体性战略部署,是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共同心愿。

早在2013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明确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此进行了高度凝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始终为之奋斗的主题,初步搭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架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国梦”的问题,从党和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层面深刻阐述了其内涵与实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在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的基础之上,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现实以及实践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应有之义,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话语表达与实践创新,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语境。

这一新语境的提出是党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发展经验,系统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如何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一理论创新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准则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图景,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可感可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反映了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宏图的首要任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总结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侧重强调在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希冀和渴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将绿色化、生态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极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征程中的目标价值,更好地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的生动反映,是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伟大创举。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理想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接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灵活运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主张,从被动裹挟到主动选择,探索出一条立足本国国情、融合本民族文化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种被赋予巨大张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变革与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1.体现了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存在着多样性和异质性

如前所述,马克思在晚年时期研究的“亚洲社会”“东方社会”是相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的,是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以东方世界为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尤其以印度、中国、俄国最为典型。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研究东方问题,并得出初步结论,即“亚洲式社会”在土地制度、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因此马克思断言东方落后国家和地区未必会走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此时马克思并未能揭示出亚洲社会未来独特发展道路的具体路径。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一度致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地租、高利贷等问题的钻研,同时多方面涉及亚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期问题,并揭示了存在于“亚洲社会”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是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的制度形式。这一发现为当时“全盘西化”的均质近代世界文明图景增添了一抹亮色,表征了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异质性。19世纪70至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与俄国青年的通信中回答了关于俄国的现代化问题。例如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在论述关于俄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时指出,俄国未来可能存在的发展途径有两条,一是遵照西欧现代化发展范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汲取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避免走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道路,直接获得社会主义的新生,但实现这条途径的前提条件是俄国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马克思强调两条路径都有可能,而最终选择哪条取决于俄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很显然,马克思认为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西欧现代化方式并非世界其他国家的必然选择。

2.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劲动力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缔结了守望相助、交融互通的民族情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一次次抗击外侮的斗争中,浴血奋战,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56个民族同心同德,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战贫困、促发展、控疫情、应变局、化危机,跨过了一个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新时代十余年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十余年,踏上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在改革实践中求新求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是推进和拓展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主动性选择。例如,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推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再如,加快构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更好地促进和带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又如,加快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主动把握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凡此种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铸造了中国奇迹,发扬了伟大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动力源泉。

3.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成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22页,第21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22页,第21 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必须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 年10月28日。,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因此,新时代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动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大潮,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本真意愿,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超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

四、结语

讲一个民族的复兴无外乎有两个条件:第一,该民族曾经有过辉煌历史。若一个民族从未有过足够的辉煌,便没有资格提及“复兴”问题。第二,该民族曾经历过辉煌,却衰落了。若一个民族一直兴盛而没有衰落,也无须谈论“复兴”问题。这两个方面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寻求人民解放、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一百多年前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绘制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张蓝图:在中国的北部、中部、南部各建一个“如纽约港”般的世界级大港;修建10万英里铁路,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2]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85—96页。如今的中国,高峡出平湖、公路连成网、港口连五洋,2021年全长8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中国奇迹”远超孙中山先生最初的设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发达程度方面,还体现在社会平等自由、人民精神生活丰富等多个层面。如2021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精神、文化自信、中国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和认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这也确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诚然,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持续接力,始终坚持推进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线主题主要任务就是为了争取早日实现这一重要使命,并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高阶段的理想社会。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平坦通途,20世纪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低潮时期。从那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开始转向中国,并千方百计地图谋用他们那一套政治观点、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生活方式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至今日,虽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我国社会思潮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但由于时代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及其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们的思想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多元性、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有鉴于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无论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斗争的伟大工程必须行稳致远。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但我国总体上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势必成为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重中之重的任务。三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