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1-19李巧芳唐劲礼黄雅丹张江华
李巧芳 唐劲礼 黄雅丹 张江华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1]。医学研究生是推进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肩负维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重任。因此,医学院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略,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索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路径,培养德艺双馨,医术精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管理全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体系的强大引擎和关键支撑,创新了立德树人的形式、内容、质量和内涵,有效激发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
(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需求
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3]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研究生清醒的认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强有力、持续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助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2020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4]”,凸显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挑战,优化研究生思政教育,能够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拓展“三全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综合竞争力,助推“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更高层面推动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完善
一是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不完善。大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单线推进,学校-院系-班级的工作层次不衔接。二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薄弱。没有按照1:200 的比例匹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任职时间短,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导师和辅导员没有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各自为营,缺乏互通互联,没有形成协同互补的育人机制,“立德树人”效果不明显。
(二)研究生呈现复杂多元的群体特征
一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研究生承担繁重的学习科研、实验实践任务,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与社会规培生同工不同酬,在进行33 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还要完成课程学习、科研任务和论文写作,承受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等特征。二是多元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等使研究生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5],甚至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和宗教势力的重点渗透对象。三是研究生班级概念淡化,集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研究生党支部以院系、班级为单位设立,入校后以规培点、实习点、科研组和实验室等为单位开展学习,使很多研究生党员无法直接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法发挥。
(三)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
通过对某医学院校589 名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开展调研,发现当前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式比较丰富,已经覆盖到研究生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领域。其中选择“通过学习强国APP、专题网站等途径进行自学”的研究生占83.02%,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表明大部分研究生是依靠自觉性和内驱力通过网络平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其中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占82.34%,位列第二,表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载体和渠道。选择“学校举办的专题讲座、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生占67.4%,表明第二课堂对研究生思想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选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和“临床实践、科研实验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生分别占53.99%和46.69%,排在所有选项的最后,表明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效果、研究生的医学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
(四)导师实施研究生“立德树人”效果不明显
当前,导师对立德树人职责认识不够全面到位,大部分导师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放在第一位, 对研究生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心理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直接与导师的年度奖励、职称评定挂钩,导师在实施“立德树人”职责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轻思政的倾向,学术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6]。部分导师没有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专业授课、科研实践、论文写作、互动交流等环节中难以融入思政元素,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导学思政效果不明显。
三、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完善机制体制,强化骨干力量建设
第一,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不低于1 ∶200 的师生比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按照不低于1 ∶50 的师生比配备研究生兼职辅导员[7]”实行辅导员职级晋升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的任用、聘用和考核机制,不断吸引硕士、博士等高学历年轻教师加入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第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分思政、资助、心理等专题制定辅导员年度培训计划,依托辅导员工作室,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公开课等,提升辅导员岗位胜任力。第三,强化校研究生会、志愿者协会等研究生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研究生方面的优势,加强研究生组织与学校、导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导师立德树人、辅导员春风化雨、学生骨干榜样示范的合力育人作用。
(二)整合“学校+医院+社会”资源,促进思政协同育人
将“学校+ 医院+ 社会”的各种育人资源融会贯通,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思政协同育人。
第一,以学校资源为载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凸显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效果。突破思政课传统授课形式,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间的不同层次,对授课内容进行二次设计,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医学核心素养、中医药文化等相融合,帮助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业道德。以开学季、毕业季、特殊重要节庆为契机,抓住研究生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培养关键环节,分类型、分主题、分年级举办研究生思政专题、校园文化,学术竞赛等活动,打造学术文化交流共享平台。第二,以“医院资源”为载体,抓住研究生岗前和临床实践培训,开展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将研究生临床一线表现作为研究生出科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指标。借助临床实践和教学查房教育环节,发挥带教教师、导师的言传身教,推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第三,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发挥医学专业优势,紧盯健康帮扶主线,与学校、医院、农村和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展结对帮扶、义务诊疗、健康宣教、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聚焦基层卫生行业发展,借助城乡医联体,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赋能基层医疗,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医疗卫生行业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
(三)加强党建与思政融合,拓展思政育人渠道
第一,根据医学学科特征和研究生分散学习为主的培养特点,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科研平台、课题组、教研室、实验室、重大项目组上,优化研究生党组织设置[8]。做好研究生先锋党支部和研究生模范党员的建设培育工作,开展传帮带活动,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二,以特殊重要节庆为契机,采用党建促思政,思政党建同促共融的发展路径,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相融合,打造“1+N”党建联盟,结对共建发挥合力,为研究生开展乡村振兴、健康科普、艾滋病等防治宣教、服务大众提供组织优势,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四)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深化思政育人实效
第一,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四有导师”常态化培训机制和导师多元评价体系,加深导师对“立德树人”内涵的全面理解,转变导师偏重学习科研的育人思维。导师要不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加强对医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赋能研究生成长成才。第二,强化导学思政。导师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渗透育人目标,在知识讲授、临床实践、论文写作、就业指导等导学活动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培养研究生仁心仁术、无私奉献的核心素养。第三,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导师需通过面对面、QQ、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与研究生开展沟通交流,了解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及时准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隐患,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讯作者:张江华)